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韩国财团进入剧变时期
 作者: Louis Kraar    时间: 1998年04月05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七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Louis Kraar

    现在,就连能力很强的韩国联合大企业负责人也承认时日艰难。LG 集团董事长具本茂说:“眼下没有人知道一个竞争实力很强、经营状况很好的大企业会在什么时候突然破产。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带着一种危机感进行工作。”乐喜金星集团是一家控制着韩国经济命脉的家族企业,也是现在情况较好的一个财团。   

    具本茂的说法只有一点不对。这些财团──曾经使从底特律到大阪的对手心惊胆战的出口巨人──现在看来既不兴旺,也无竞争力可言。在占该国经济 80% 的最大的 30 个企业集团中,有七个已因不堪 280 亿美元债务的重压而寻求破产保护。银行界业内人士预料,还会有一些失败者步其后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从东南亚波及香港的金融危机的延伸;早在去年 7 月挤兑泰铢之前,韩国财团的麻烦就已经开始。 

    它们表明这种经营方式在位居世界第 11 位的经济大国中所起的支柱作用开始终结。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Booz Allen & Hamilton)刚刚发表的一则措辞冷峻的评论说:“在过去 30 年中出现的韩国经济奇迹即将结束。”   

    在遭受了南北朝鲜战争的破坏之后,为了使国家摆脱贫困,韩国在 60 年代建立了严厉的出口机制。银行源源不断向一些家族公司提供信贷,政府则保护它们在国内的市场。这些受到照顾的公司对国内消费者的索价比一般的国际价格高出 20% 至 30%,转而以这些收入对利润极薄的出口品提供补贴。如今,由于国内经济增速减慢,同时也因为多年不顾后果地盲目发展业务、过多地举债和一些腐败丑闻的影响,这一商业战略正在破产。汉城东方百富勤证券公司(Dongbang Peregrine Securities)研究部主任李南武(Lee Namuh)说:“韩国人曾认为,财团规模巨大,实力雄厚,且与政府关系密切,不可能破产。现在看来,规模大已不再是一种竞争优势。”   

    这并不是说韩国所有企业集团都注定要成为历史的垃圾堆。最大的财团──三星、现代、LG 和大宇──财力雄厚,它们可能通过吸收比较弱小的对手而最终变得更强大。虽然它们改变方向的速度缓慢,像一艘超级油轮作 180 度的转弯,但这四个最大的财团已经认识到,它们需要改变,并且也正在采取措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这些超级油轮也正航行在一些波涛汹涌的水域。这些财团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陷在一些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中。此外,不仅在汽车工业,而且在重型设备、石油化工和半导体工业,生产能力都大大过剩。它们的微薄收入刚刚够支付筹资成本,这也暴露了韩国金融制度的另一弊病:它的银行对公司提供的贷款是政府安排的,而银行本身没有做任何独立的风险分析。尽管这些财团经营多种业务,且渴望向全球发展,但它们的短视却使人不可思议。俄勒冈大学管理学教授、研究韩国财团的权威理查德•斯蒂尔斯(Richard Steers)说:“韩国公司仍然认为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本国的公司,而不是日本人和美国人。”   

    然而,这些财团已不能再指望它们的政府提供帮助了。韩国精明的专家出身的领导人和经济学家早就认识到,解决经济增长缓慢──经过多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在 1997 年降至 5% 左右──的唯一办法是建立一种比较开放的和以市场带动发展的经济。用财政部长姜庆植的话说,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但这需要采取一些大胆的举措:政府停止粗暴干预、允许真正的国际竞争、使韩国银行现代化、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允许为解决公司破产问题而合并──甚至被外国人收购。(10 月份刚刚宣布了宝洁公司以 1.4 亿美元买下了陷入困境的双龙集团旗下的一个生产家庭用纸的企业,此为外国公司收购大财团财产的第一例。)   

    但是政府仍停留在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所说的“光说不做的阶段”。这家咨询公司告诫说,总是这样举棋不定可能会使韩国经济陷入“不如预想的境地”。形形色色的政界人物均无勇气修改使公司实际不可能解雇工人的劳工管理条例。结果,韩国人便成了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地区总体收入最高和最受照顾的工人,而他们也曾经是该地区最勤奋的工人。 

    与此同时,韩国的银行则显得越来越脆弱。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称它们为该地区除泰国之外最脆弱的银行。救助银行和捍卫韩圆(1997 年下跌近 18%)很可能耗费该国大约 3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的很大一部分。就连韩国最成功的公司也被迫支付比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竞争者更高的利率。   

    这一危机由于韩国的公司体制而变得更加严重。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主要管理者也几乎是绝对的统治者。继承了对财团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领导者曾无情地将他们的公司推进了新的业务领域。这种盲目扩大经营范围的做法导致了类似于起亚集团的灾难。起亚集团不甘于只当韩国一家汽车制造大公司,又向建筑业和炼钢业扩展,甚至还包下了韩国的一支职业篮球队。为了保住起亚集团 2.2 万个工人的饭碗,政府在 10 月下旬将这个联合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有让它因欠下大约 115 亿美元的债务而倒闭。   

    一些轰动一时的腐败丑闻的曝光使政府与大公司之间的那种旧的默契变得更臭。年初破产的钢铁和建筑财团韩宝集团董事长被判处 15 年的徒刑,现在正在服刑,因为他为谋求银行给一个靠不住的钢厂贷款而贿赂官员和银行人员(他把现金藏在木板箱里的苹果下面)。韩宝留下了将近 60 亿美元的欠债。这一丑闻使金泳三总统威信扫地,因为他的儿子与此案有牵连,且因接受商人将近 400 万美元的回扣而被定罪。金泳三总统 1998 年 2 月五年任期届满时下台,他对财团是爱莫能助了。   

    这些大企业周围的经济沼泽深不可测。这是因为韩国大企业堪称做帐的高手。它们筹措的贷款从不出现在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例如,那三十家最大的财团把它们的 91% 的股东权益用作分公司的债务担保。它们的手法还不仅仅是这些。韩国宝德信人寿保险公司(Prudential Life Insurance Co. of Korea)的总裁詹姆斯•斯帕克曼(James C. Spackman)说:“许多公司通过高估它们几十年前以低价买进的土地的价值来证明公司在赢利。”   

    对这些财团来说,一个正面的迹象是公司起码不再否认需要进行彻底的改变。三星集团 55 岁的董事长李健熙说:“同世界上最大的 100 家公司相比,我们的竞争力简直微不足道。”然而时至今日,财团为加强其地位而采取的措施显得很踌躇,或者更糟──人们怀疑它们的策略与旧的财团大同小异。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看四个最大的集团在这最困难的时期是如何作出反应的──或者说如何不作出反应。

    三星集团 

    三星集团在生产计算机芯片的三星电子公司这棵摇钱树 1996 年的利润锐减 93% 之后终于认识到,它必须采取行动了。芯片生意的惨败使总收入剧减。三星集团 1995 年的资本收益率为 23%,1996 年降至 1%。如果不是及时地对会计方式进行了一些修改,如延长新工厂设备的折旧期,它的电子业务利润可能还会显得更少。三星电子公司总裁伊钟龙说:“这是催促变革的警钟。”为增加收入,他现在已减少了对商品型芯片的依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前景光明的产品上,如数字移动电话和超薄、高清晰度计算机显示器,又称为超薄液晶显示膜。  

    然而,这并没有使三星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它甚至不愿考虑大多数公司在面临收入减少的困境时都会采取的措施:缩减新的引人注目的大项目。例如,三星集团就仍在大力实施以 30 亿美元新投资挤进业已拥挤的全球汽车工业的计划。原因何在?因为制定这一计划的董事长李健熙是一个汽车迷,一心想跟已登上汽车工业舞台的韩国大企业平起平坐(这是又一例竞争近视症)。在韩国,股东的压力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在那里,每一个集团的公司之间对产权的交互拥有形成了一张网,保护着它们的自主权。   

    公平地说,李健熙董事长正在努力创造一种环境,使三星墨守成规的管理人员比较愿意对决策提出疑问,并进行独立思考。他现在不再坐镇办公室,除了最重要的战略性决策之外,一应事务悉由一个得力的专业管理班子处理。   

    尽管如此,还是无人敢对李健熙向汽车业扩展的计划提出异议,虽然另外四个韩国汽车公司挣钱很少,或者根本不挣钱,而且还深受生产能力过剩的困扰。董事长的谋士、高级董事总经理池成林(Ji Seng Rim)一番辩护反映了财团的行事之道是多么根深蒂固。他说:“国内市场生产能力过剩是因为其他公司一心只想提高产量,而不是努力生产更好的汽车。这是经济发展的致命弱点。”换言之,三星不过是以生产更好的汽车尽它的爱国之责。 

    大宇集团 

    大宇集团克服难关的办法是向全球发展,侧重于新兴市场。它的 28 万员工中半数以上已在国外工作。集团董事长金宇中说:“在技术上,我们还不能跟先进国家竞争,但在新兴市场上,我们的技术更有用武之地。”现年 60 岁的金宇中 40 年前创办了这个公司,当时只是出口纺织品,后来又进入了汽车和电子产品领域。   

    金宇中在东欧有六家汽车厂,包括与乌克兰一家国营汽车厂合办的企业。大宇集团没有安装昂贵的自动生产线,只是整修和改进了现有的设备和车型,在韩国对欧洲的工人进行再培训,并逐渐为自己的汽车增添更为先进的装配线。这一大胆之举的成功至少使一个竞争者愿意利用韩国的工厂更新技术──通用汽车公司计划在大宇在乌克兰的工厂装配欧宝汽车。   

    然而,侧重在新兴市场施展技术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大宇的管理者们都清楚地知道,这些国家最终一定能在自己的竞技场上与他们一决高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宇电子公司董事长裴洵勋说:“中国公司现在仍在为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益而努力。经过各种尝试和吸取经验,它们肯定将在十年后成为有力的竞争对手。”   

    裴洵勋已经在为让出低级产品的地盘作准备,他正在努力开发利用更高级技术的合适市场。一个可能性是生产容易与数目有限的万维网网址相联的 300 美元一台的电视机。裴洵勋断言:“我认为韩国应该着重抓少而精的几种产品。我们过去想在所有的领域搞创新,结果一无所成。”          

    LG 集团 

    到 2005 年,LG 将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称。这起码是 LG 这家韩国第三大财团的计划。该公司负责全球化事务的常务董事李钟石(Lee Chong-Suk)说:“我们希望跻身世界十大名牌公司之列──像索尼公司那样。”李钟石还说,这确实需要有一个极大的飞跃,因为上一次公司在美国销售的“金星”牌电视机使人对它产生了“其产品像现代集团生产的汽车一样价低质劣的印象”。   

    LG 集团上个月推出了一种小型便携式个人计算机,作为高技术名牌公司,它在美国也许会更受看重。新推出的电脑叫作 Phenom,它有彩色视屏、微软公司的软件和一个高速调制解调器,零售价不到 1,000 美元。   

    LG 集团正在竭尽全力适应现代潮流。具本茂董事长(其祖父是该公司一名创始人)把经营之责委与公司总裁,要求他们更有创新精神。李钟石(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学教过商业课)的同事似乎正在领会这种精神。一反韩国论资排辈的传统,LG 互联网公司(LG Internet)的新任总裁只有 30 来岁(以前还是三星的雇员)。   

    然而,LG 的求存计划仍然反映了韩国那种顽固和不明智的倾向,即为了发展而追求发展。该集团打算到 2005 年时岁入增加四倍以上,增至 3,850亿美元。这就要求复合增长年率达到 25%,也就意味着要增加许多新业务,如保险和移动电话业务。李钟石认为这些计划与现有的业务有关。他坚称:“我们与三星不同,因为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我们的强项上。”其实并非完全如此。LG 拥有一支韩国职业篮球队,而且还要在汉城建一座圆顶体育场,耗资七亿美元。     

    现代财团 

    现代财团也许是韩国财团中最典型的:它先是在重工业施展了实力,然后从它在建筑业的基础上迅速向船舶制造和汽车制造业及计算机芯片领域推进。现在,59 岁的董事长郑梦九虽然为韩国出口竞争力减弱而烦恼,但他把困难归咎于现代财团无法左右的力量,如“职业道德衰降”和政府的粗暴干预。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反直觉的:在那些传统的领域作更多的投资。   

    郑梦九打算投资 55 亿美元建一座综合炼钢厂,但许多银行业人士和政府经济学家都认为这项计划很有问题。韩国的钢铁大部分已经自给,但是现代财团预测国内和中国这样的市场需要更高级的钢板。郑梦九(其父在 50 年前创办了这个公司)已经在为获得德国蒂森集团(Thyssen)的炼钢技术进行谈判。   

    然而,当郑梦九试图实施他的筹资计划时,他可能会受到强烈的刺激。现今已不再是财团通过不断把大量贷款投入几个重工业,生产仿制别人的产品就能发达的时代了。最重要的是获利的能力。而且在已经有七个财团实际破产的环境中,信誉也会大大贬值。现代集团 1997 年计划在其他一些领域总共投资 100 亿美元,声称它并不为它最新的钢铁厂项目贷不到款而发愁。但是它的债务已经比资产高出四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说动银行支持新的计划很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韩国另一家大企业的一位资深管理人员说:“现在评估和决定现代财团能否开办一个钢铁厂的,是金融市场而不是郑梦九。”即使是最大的财团也必须学会应付这一新的冷酷的现实,否则,现实本身就会强加于它们。

    译者:吴学华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