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企业的英雄们
作者:格雷(P.B. Gray)、多里•德夫林(Dory Devlin) 从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到金考公司的创始人保罗•奥法里,以及《黑人企业》杂志的厄尔•格雷夫斯,本文带你领略我们首期“名人榜”上的 20 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一些企业家。 我们需要英雄。这种想法固然陈旧甚至可以说古怪,但却是真实的。我们想知道在我们周围生活着这样一批人,他们排除了困难并取得了成功。我们想听一些展示了人类精神最高境界的故事,这些故事显示了在压力下人类的勇气、韧性、胆量、无私、决心和优雅能够达到多大的高度。我们为开辟了新道路的先锋人物欢呼。因为最终是这些英雄们为我们确立了榜样。他们鼓舞着我们,使我们感到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可能成功。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我们抓住时机。《财富》考察了 20 年来这些英雄人物在小企业迅猛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足迹。在我们选出的这些英雄人物中,有些人创造了伟大的技术,有些人则抓住了最新出现的机遇,举例说,技术使 19 岁的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革新了个人计算机的销售方法,使他能够从得克萨斯州的学生宿舍中向 IBM 发起挑战。有些英雄则从简单的想法入手,使这些想法变得更好,比如比尔•罗森堡(Bill Rosenberg)出售 当肯甜甜圈连锁店(Dunkin' Donuts)的特许经营权,使数千人实现了当老板的梦想。有些英雄以他们的慷慨赢得了我们的心,比如为了使生病的孩子有一个地方嬉戏、骑马,暂时忘掉医院的病房,保罗•纽曼(Paul Newman)从事了色拉调味品的销售工作。 在这一期杂志中,我们首次推出“《财富》名人榜”,借此向那些改写了商业运作规则并且在此过程中帮助改变了世界的人们致以敬意。虽然在这群人中没有甘地那样的领袖,但是他们几乎每一个都是不甘寂寞的资本家,并且他们以此为荣,虽然利润并非他们追求的最大目标。 我们将向你介绍 15 位英雄。那么,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坦率地说,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我们寻找男人和女人、名声显赫者和隐士、喧闹者和沉静者,所有这些人在过去 20 年中──这也是小企业迅猛发展并且日益普及的日子──都对小企业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征求同事的意见,我们在图书馆的书海中搜寻,我们向商界、法律界、政界和学术界的领袖征询,也向访问我们网站的读者征询。我们把列出的清单讨论又讨论,对几十个符合条件的人选斟酌又斟酌,如此反复进行了好几个月。 最后拟定的名单连我们看了也感到吃惊。我们的人选中有学者、律师、梦想家、商人、发明家甚至一位演员。我们遵循一项原则:我们不打算从历史的故纸堆中挑选这些英雄。这些英雄人物都还活着,他们仍在从事着各自的事业,寻找着下一个新的机会,从而使我们有幸看到他们的故事如何展开。从这期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出一期“名人榜”,我们欢迎您也能够为以后的“名人榜”提出人选。(我们的电子邮件地址是 fsb_mail@timeinc.com) 看看我们选出的阵容!最大的 84 岁,最小的 35 岁。有些是博士,有些连高中都没有上过。有些是名门望族之后,有些则在贫困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大多数人有过失败,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今年的英雄人物既有名满天下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也有默默无闻的八旬律师路易丝•拉齐奥(Louise Raggio)。乔布斯无疑会名列其中,因为他是整整一代希望赚钱、享受和改变世界的企业家的偶像。还记得他招聘百事可乐公司(PepsiCo)的约翰•斯库里(John Sculley)时说的那番话吗?根据硅谷的传说,他是这样说的:“约翰,你是想竭尽余生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是乔布斯把经商变成了时髦的事。 除了得克萨斯州的乡亲,拉齐奥这个名字鲜为人知。她的上榜部分要归因于她的愤怒。这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在法学院毕业后发现,本州的法律限制了妇女的房产和信贷权,使她们无法经商。但是到了 60 年代,她凭着无声无息但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自己的法律才干,终于使得克萨斯州歧视妇女的法律得到更正。在此过程中,她为全国的女企业家打开了通往商界的大门。 斯塔普尔斯公司(Staples)的汤姆•斯坦堡(Tom Stemberg)走出了职业生涯的误区,得以更上一层楼,在这个过程中,他为小企业提供了与巨型公司竞争的工具。在介绍赫布•凯莱赫(Herb Kelleher)的文章中,我们描述了一位藐视陈规开创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的精明商人,这家公司可能是美国经营得最好的航空公司。在这一过程中,他树立了尊重员工和提高忠诚度的新标准。保罗•奥法里(Paul Orfalea)则以遍布世界的金考复印店(Kinko's)证明:残疾并不能挡住成功的道路。他的企业帮助人们从零开始创建出很多成功的小公司。然而由于患有严重的阅读困难症,他可能无法阅读这篇赞扬他的文章。 最后要说的是一位僧侣似的学者,在我们列出的所有英雄之中,他将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影响。他就是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万维网的设计者。他创造了一大批百万富翁,他们的财产继续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让房地产商、零售商和慈善机构眉开眼笑。但是他自己却没有得到一分一文。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万维网保持放任、开放和自由。 好了,让我们暂且打住,正式向您呈现《财富》名人榜。 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 万维网创始人 1980 年在日内瓦一间实验室任软件顾问时,蒂姆•伯纳斯─李开始鼓捣一个能够让实验室的计算机共享信息的软件。逐渐,这位当时 25 岁的科学家开始对一项更大的理想产生了兴趣。他后来写道:“如果我能够编出这样一个程序,用我的计算机开辟一个空间,让所有的东西在这个空间里相互联接,那么就可能形成一个单一的、全球性的信息空间。” 万维网尽管有很多建造者,但是只有一个设计师,这个人就是蒂姆•伯纳斯-李。这位文静、不愿出风头的英国人当时设计的方法能够让人们在互联网上迅速而有效地传送文件,虽然那时这还只是一个最基本的、难以使用的结构。但是他为大量信息的流动铺平了道路,而今天这股信息流已使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网络为很多小公司打开了机会的大门,不仅是在美国国内,也在美国国外。 在万维网释放出的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里,伯纳斯-李却依然过着僧侣一样独身的生活。很多投资者都会把自己的知识产品紧紧地抓在手中,直到从中榨出最后一分钱,而他则满怀喜悦地把发明奉献给了世界。他拒绝了送到他面前的每一次暴富机会,只要听到人们说他应该从互联网上发财他就感到恼怒。他曾经说:“如果成功和幸福的标准只以钱财来衡量,那就有问题了。” 他选择了做学问这条道路: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万维网联合会中担任主任,这个联合会的宗旨是保持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现年 45 岁的伯纳斯-李说,他避开人们注意的原因是“名声让人无法过像样的生活。”他目前的研究课题是创造一个能够理解人类复杂的语言、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并且自己会推理的网络。 迈克尔•戴尔 (Michael Dell) 计算机商人 迈克尔•戴尔 1984 年时应该在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钻研医学预科课程,可他想做的却是摆弄计算机。在宿舍里他那帮人搞计算机升级的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久,这个副业每个月开始给他带来五万美元的收入。于是他退学搬到校园外的一幢公寓房中,创建了戴尔计算机公司(Dell Computer)。 当年在宿舍房间起步的小公司,现在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销售公司,去年的总销售额达到 253 亿美元,令 IBM 和康柏(Compaq)相形见绌。戴尔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他首先总结出这样一条制胜原则:以诱人的价格直销,同时配上良好的售後服务。戴尔的商业模式不仅是一项创新,还为小企业客户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它们供应低价计算机。戴尔公司 33% 的销售收入来自于家庭和小企业。 公司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困难。1989 年,过多的存货迫使戴尔公司廉价出售多余的电脑,导致利润减少,推迟了公司的扩张计划。不久,一个雄心勃勃的产品系列也由于对顾客没有吸引力而被迫放弃。当年 24 岁的戴尔开始感到担心。在《戴尔的直销》(Direct From Dell)一书中他说:“平生第一次我开始想,自己是不是快完蛋了。” 显然他没有完蛋。公司初创时期的困难使他很早就相信要接受变化并且保持灵活性,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与别人分享权力。去年,他把日常事务交给了其他经理;现在他的精力集中在公司的未来规划上。他说:“要在变化中求生存,就必须理解如何适应变化,随波逐流,并从变化中获得力量。” 约翰•多尔 (John Doerr) 风险资本家 在弱肉强食的高技术世界中,企业家和资助他们的风险资本家结成的联盟往往是钱在盟在,钱去盟散。今天是合作伙伴,明天可能是死敌,投资者对失败的经理毫无怜悯之心。在这一片丛林中,约翰•多尔凭着天赋的特长和耐力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风险资本家。自从他于 1994 年扶持好友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的网景公司(Netscape)以来,他在互联网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他选中的公司计有亚马孙网上公司(Amazon.com)、家庭网络公司 (@Home)、Excite 公司、Drugstore.com 公司和 Healtheon 公司。 多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既坚守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对技术又有很深的理解。他是硅谷著名的克莱纳-珀金斯-考菲尔德-拜尔斯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的合伙人之一,他相信作为风险资本家最重要的工具是关系网和对业界的深刻理解。在评估重要的风险方面,他要求绝对的坦白。他的客户说,他像专家一样制定策略和挑选管理班子,然后退到一边让别人经营。 多尔的交际能力令人难以置信。他有五个电话号码、两部手机、一个双向寻呼机和两台笔记本计算机与别人保持联系。有时他把手机塞到头盔中,一边在阿斯彭滑雪,一边与他的“系列”成员(他用这个日语词汇来描述他和合作伙伴资助的公司形成的紧密联盟)通话。迄今为止,该公司已向 250 家美国技术公司投资超过 13 亿美元,创造了 19.2 万多个就业机会。 厄尔•格雷夫斯 (Earl Graves) 出版商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 1970 年。这时美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之中,“投票权力法案”刚颁布五年,对把争取权力视为纯粹政治斗争的一代人来说,做生意是个肮脏的词汇。时年 35 岁的厄尔•格雷夫斯却持不同的看法。在小企业管理局的担保下,他贷款 17.5 万美元创办了一份杂志,希望能够用这份杂志激励美国黑人从商并且告诉他们做生意的诀窍。他的第一个目标,也是第一批质疑他的事业的人,是广告客户。那时,出版界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根据不同的特征把读者分成不同的群体。更重要的是,广告界对格雷夫斯的这个特殊群体没有任何兴趣。一位业界的经理告诉他,在广告客户眼中,黑人客户只有一个形象:“喝着半瓶酒,开着二手车。” 30 年来,《黑人企业》(Black Enterprise)杂志帮助人们改变了这个成见。今天,美国共有 88 万家黑人所有的公司,格雷夫斯的商业帝国是其中最大的企业之一,他的杂志共有 37.5 万读者,年销售额达 4,790 万美元。这本杂志与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和百事可乐等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并且帮助美国黑人建起了自己的关系网。 格雷夫斯最大的批评者或许来自黑人内部。全国黑人商会主席哈里•奥尔福德(Harry Alford)认为《黑人企业》宣扬美国黑人生活富足幸福,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雇用少数民族成员的赞助性行动。支持这种行动的格雷夫斯则无意为此道歉。他说:“我起初并不是想创办一本针对收入只有两万美元的读者。我寻找的是在商业界取得成就、能成为人们榜样的人。” 现在,这些榜样的经营规模大到了 1970 年时人们未曾想到的地步──也许只有格雷夫斯当时能够预见得到。这本杂志当初有过这样一篇封面文章:“我如何以 1,000 美元起家”。而格雷夫斯最近开展的一项事业是与花旗银行集团(CitiGroup)联合,为非裔美国企业家提供至少 1,000 万美元的创业资金。 伊夫•格劳斯贝克 (Irv Grousbeck) 教授 没有斯坦福大学,会有硅谷吗?这种说法可能有些武断,但是如果想想在斯坦福大学校园起家的众多公司,比如惠普(Hewlett-Packard)、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硅图(Silicon Graphics)、思科(Cisco)和雅虎(Yahoo)等,这种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斯坦福大学向新经济源源不断地输入了大量工程师、律师、银行家和未来企业家。处于这架学术机器中心位置的是斯坦福大学企业研究中心的两位主任之一:伊夫•格罗斯贝克教授。 格劳斯贝克教授在商学院讲授最受学生欢迎的“企业问题精选”课。二年级的研究生要通过一番争抢才能获得 66 个听课资格之一。格劳斯贝克把硅谷的明星人物请到课堂,参加针对他们公司的案例讨论。如果是关于英特尔公司(Intel)的讲座,那么董事长安迪•葛鲁夫(Andy Grove)就有可能在前排座位上坐着回答学生的问题。如果是关于风险资本的课,那么约翰•多尔或许在座。 学生们说格劳斯贝克迫使他们思考新兴公司的教训。他自己也有实践经验。1960 年在哈佛大学获得 MBA 后,他利用 65 万美元的贷款与别人合办了大陆有线电视公司(Continental Cablevision)。后来这家公司发展成美国第三大的有线电视公司。但是他很早就离开了企业管理界。在哈佛大学教了一段时间的书后,他于 1985 年接受了斯坦福大学的邀请,担任一年的短期教职。由于受到这个高技术温室的吸引,他留了下来。现年 66 岁的格劳斯贝克说,他并没有培养出企业家,学生们的成功与自己也没有多大关系。他说:“我只是试图揭开这个过程的神秘的面纱。” 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 商人 在硅谷这个沸沸扬扬的大观园中,乔布斯是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就像在上演空中芭蕾,优美、敏捷、大胆并且时不时让人提心吊胆。他的表演总是精彩纷呈。他总是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即使苹果公司的股价下跌时也是如此。自 1976 年他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创办苹果计算机公司以来,还没有哪个人有他这样的魅力。他的计算机公司很快就找到了一批人数不多但是却充满激情的忠诚用户。九年以后,他被赶出了自己创办的公司。1997 年他被恳求回来挽救这家奄奄一息的公司,他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推出了一批包括色彩鲜艳的 iMac 和 iBook 在内的新颖产品。 乔布斯的商海生涯说明了销路好的好想法所具有的力量(以及源源不断的好想法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不管这家公司的规模如何)。苹果公司的机器把计算机技术从少数人的专长变成了大众的工具。 乔布斯是个美学专家,他引导工程师制造出优雅、多彩、易用和好玩的产品。他的营销本领名扬四方。 乔布斯一开始就是精明的商人和顽强的竞争者。在他离开苹果的日子里,他还创办了另外两家公司──软件公司 Next 和获得过奥斯卡奖的皮克萨制作公司(Pixar),后者制作的动画片《玩具兵》(Toy Story)和《蚂蚁的生活》(A Bug's Life)获得了巨额的票房收入。他现在重返苹果公司已有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如何把一家大公司的员工调动起来团结工作,虽然有人说他脾气暴躁并且性情反复无常。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曾经写道:“在美国人的生活中不会有重新再来的机会。”而现年 45 岁的乔布斯却是例外。 赫布•凯莱赫 (Herb Kelleher) 航空公司总裁 滑稽而放肆是美国企业家的典型形象──至少在好莱坞影片中是这样。西南航空公司创始人赫布•凯莱赫则与这个形象相去甚远。他是个喜欢抽烟、喝酒、向大个子挑战并且咄咄逼人的企业家。 谈到经商,他可是个人物。他于 1971 年创办了这家只提供必要的服务、价格便宜的航空公司,此后过了很多年航空业的自由化才催生出很多新兴的公司。他在公司网页上的一篇文章中说:“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不过是一家无足轻重的小公司。”然而顾客却在低价格的吸引之下(达拉斯到休斯敦的首航机票只需 20 美元就能买一张)蜂拥而至,竞争者大感恐慌。现在已经消失的布拉尼夫公司(Braniff)和其他很多公司一道,一直把凯莱赫起诉到最高法院。最终凯莱赫打赢了官司。 大航空公司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虽然以后又有很多公司企图模仿西南航空公司,但是它们很快以失败而告终。西南航空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一家年销售额达 47 亿美元、每天有 2,600 次航班飞往 29 个州的大公司。该公司的顾客满意度和准时到达指标比所有的大航空公司都高。最引人注目的是,凯莱赫达到这一目标所用的成本比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低 22%;1973 年以来他的公司没有亏损一分钱;并且他能够与公司的三万名员工和睦相处,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工会会员。 很明显,凯莱赫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抓住了市场的机遇,而且在于他在西南航空公司中创造出了一种企业文化。他的哲学是:小处着想,小处行动,就能获得大收获。 80 年代末期像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这样的学者推崇能够打破大公司陈规旧习的经理,凯莱赫是最早的一个典型。彼得斯 1988 年出版的《寻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描写的就是凯莱赫。即使今天,也很难想像会有一些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会做这样的事:当飞机乘务员和调度员就航班时刻表发生争执时,凯莱赫让他们互换工作一天以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他也许是为数不多的把幽默当成一种战略优势的经理之一。幽默是挑选员工的一条原则,而原则由凯莱赫制定。他曾经在公司的活动中以茶壶的形象出现,他有一次还和另外一位经理摔跤,争夺“最佳飞机”这个口号的所有权。 这种靠个人魅力领导公司的做法也有缺点,那就是公司的业绩也许会过分依靠个人。凯莱赫目前身患前列腺癌,投资者们已在焦急地向他打听接班计划。目前他还无可奉告。不过他对新闻界说:“不宣布计划并不意味着没有计划。” 保罗•纽曼 (Paul Newman) 慈善家 保罗•纽曼的故事向梦想着快速致富的这一代人表明,通过捐赠也能获得成功。1982 年,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这位演员在他的住处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开办了一家公司,销售他在厨房里自制的色拉调料。从一开始他就把挣来的每一分钱捐给慈善事业。他的色拉调料大获成功,很快他就开始制做意大利面酱、墨西哥辣酱、柠檬水、冰淇淋、牛排酱、爆米花甚至以 Fig Newmans 命名的一个蛋糕系列。迄今为止, 纽曼拥有的公司共向 2,000 家慈善机构捐献了一亿美元。 纽曼捐献所有税后利润的举动唤起了很多商人的慈善意识。一般的企业能够捐出利润的 1% 到 2% 就算是慷慨了,而纽曼的行动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当人们最近问他为什么会如此慷慨时,他说:“我过得还行而且没有破产。我所需要的都有了。还会有什么别的奢求呢?” 很多名人都试图利用他们的大名多捞几块钱,并且愿意为此冒任何风险。然而却很少有人具备创建一家成功的公司所需的商业触觉。纽曼的产品已畅销了 20 年。有他签名的意大利面酱尽管昂贵,但是却对市场的领先品牌 Ragu 和 Prego 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纽曼氏产品 1999 年的销售额突破了 9,000 万美元。最近,这位获得过奥斯卡奖的演员正在把他钟爱的事业带入一个新的阶段。他最近对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商学院的研究生们谈到了他作为一个慈善商人的经历,他说:“我认为这不是慈善事业。我把这些金钱看成一种对社区的投资。” 保罗•奥法里 (Paul Orfalea) 复印大王 上学对保罗•奥法里来说是一种折磨。由于患有严重的阅读困难症,二年级和九年级的考试他都没有及格。高中毕业时他在全校 1,500 名学生中列倒数第八。有一次他接受采访时说:“说句实话,我真不知道那七个人的分数怎么会比我还低。”但是初期的失败并没有把这个有着卷曲红发,身材高挑,但是行动迟缓的孩子打入另册。这位黎巴嫩移民的儿子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商业,他盘算着要雇用某个人帮他阅读和写作。他的事业很早就开始了,那时是 1970 年,他还是圣巴巴拉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他以 100 美元的价格在一个出售玉米面豆卷的摊位后面租了一间小车库,用于销售文具。车库的门上贴着他的绰号:金考。 奥法里在校园里四处寻找商业点子,他发现大学生们需要笔记本。他开始在校园的路边出售笔记本。在他的店铺开张时,他不知道这家店铺是否会变成图片社、文具店还是复印中心。他的顾客为他指明了道路。 从一家大学校园边缘的自助复印店开始,奥法里逐渐发展成一家有 850 个分店的巨大连锁公司,而且这家连锁公司在小企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这家连锁公司提供复印和打印服务,当然还有大量其他的基本商业服务,如电话会议和互联网上网等。干净明亮的金考连锁店每天 24 小时营业,上进心强的员工可以一直工作到深夜。很多小企业主和刚刚涉入商海的企业家都把金考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无数个商业计划都是在金考起草、修改、讨论和印制的。金考完全有权力宣称自己是很多企业的出生地。 1997 年,奥法里把公司的管理权移交给了一个经理小组,以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规划公司的未来并且为公司寻找商业机会。他还封自己为首席空想家,在这家总收入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国际性大公司中这个称号似乎更适合他现在的工作。今年奥法里步入了 52 岁,这位著名的行为古怪的公司创始人最近对开办公司给了这样的建议:“学习商业本领的最佳场所是牌桌,你在这里能够学到如何处理不确定性、机会和变化。牌技好的人计算概率后再打赌。这正是经商时每天要做的事。” 路易斯•拉齐奥 (Louise Raggio) 律师 在法学院上五年夜校同时还要抚养三个儿子对路易斯•拉齐奥来说不是易事,通过律师资格考试也非常困难,但是这些痛苦比起找不到工作的失望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没有人愿意雇用她。在 1952 年的达拉斯,妇女在律师事务所是不受欢迎的,当然雇用她们打字和整理文件是另一回事。拉齐奥只好在自己家里开业,以 15 美元一份的价格帮别人写遗嘱。正是这份工作使她了解到法律对妇女来说是无情的樊笼。在得克萨斯州,已婚妇女几乎没有财产权。如果没有丈夫的签字,妇女就不能获得银行贷款或者签署保释保证书。其后果是什麽?拉齐奥回忆道:“妇女根本就无法经商办企业。” 愤怒的她开始了改革法律的历程。她战斗了几十年,坚持到最后,她终于取得了胜利。拉齐奥在得克萨斯州的胜利为其他各州的妇女获得银行信贷和开办自己的企业铺平了道路。这位鲜为人知的律师在妇女企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程中是一位幕后英雄。 她的这场战斗需要毅力才能取胜。她为“婚姻财产法”的颁布奔走游说了许多年。这项 1967 年颁布的法律使女性对婚后财产有了一定的控制权。后来她和一群女律师起诉几家银行、航空公司、会计和律师事务所实行性别歧视,并且打赢了官司,这为妇女打开了通往很多新职业的大门。她还与别人在美国开办了一家最成功的妇女信贷联合会──达拉斯妇女西南联盟信贷联合会(Women's Southwest Federal Credit Union)。 由于为“平等信贷法”奠定了法律基础,最近拉齐奥受到了全国女企业主协会的表彰。这项 1974 年颁布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人种、肤色、宗教信仰、出生国、年龄或者婚姻状态为由对贷款人予以歧视。今天,女性拥有的企业达到 900 万家,而 1977 年只有不到 100 万家。 81 岁的拉齐奥说:“当我向年轻女士们谈起我们当年遇到的很多歧视时,她们还认为我在胡言乱语。她们以为妇女现在能够享受到的一切从来都是如此。这种思想才是真正的危险。”拉齐奥目前仍在和三个儿子一道在达拉斯的拉齐奥法律事务所执业。 理查德•赖尔登 (Richard Riordan) 市长 90 年代初,洛杉矶正迅速患上了经济厌食症。很多公司正在逃离这座城市,剩下的公司则被官僚制度和过多的管制压抑得难以呼吸。尽管周围地区的经济蒸蒸日上,这座城市却在逐渐衰退。 实施休克疗法的时候到了。1993 年当选市长的理查德•赖尔登决定,恢复经济健康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吸引和留住小企业。他回忆道:“官僚制度是我们的敌人。”他把发放电影许可证的政府机构进行了私有化改组,使小制片公司能更容易地在当地拍摄影片。他简化了许可证发放程序,使企业获得许可证的时间从三年减少为三个月。 今天,由于小企业生意兴隆,洛杉矶的经济正在复苏。一度苦苦挣扎的城区现在充满了新兴媒体和技术公司的年轻朝气。比如,在 80 年代末期发生了一系列帮派暴力事件后陷入了十年萧条期的韦斯特伍德地区今天也开始走向繁荣。互联网公司搬入了一度空荡荡的大楼,商店里挤满了顾客,这里已成为全城租金最高的地段。 身为共和党人的赖尔登看起来根本不像美国第二大城市的市长,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好莱坞的光芒和民主党自由主义的迹象。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投资工作,后来与别人共同创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这些活动使他赚了不少钱。他还是洛杉矶大名鼎鼎的餐馆“Original Pantry”的老板。 他懂得如何经商但是并不崇拜金钱。他是虔诚的爱尔兰天主教教徒,他曾经对记者说:“上帝要我在世上帮助穷人。”他的私人基金会已捐献了 3,000 万美元,大部分钱用来支持教育。作为市长,他每年只领一美元的工资,他的任期一年之内就将结束,但是他宣布不打算竞选级别更高的职位。他的下一步计划是什麽?他说很可能是为教育做点事情。 比尔•罗森堡 (Bill Rosenberg) 特许经营授权人 20 世纪 40 年代,比尔•罗森堡上到八年级时退了学,拖着他的食品车沿着工厂叫卖。他懂得用甜甜的炸面团和咖啡来取悦提着饭盒上班的工人。这种上午十点钟左右出售的小点心非常受欢迎,他于是寻思着不再沿街叫卖,而是在马萨诸塞州的昆西建一家自己的店铺。这样,当肯甜甜圈食品店就诞生了。 罗森堡梦想着甜圈店能够遍布乡间,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多的钱建立这样一个帝国。他于是决定与别人共享财富和经营权。今天美国有 3,500 家当肯甜甜圈店,99% 的店由经销商所有。 罗森堡不是特许经营的发明人,但是在他的努力下这种经营方法趋于完善。早在 50 年代这一行业相当繁荣,但诈骗和倒闭也层出不穷,很多特许经营店以倒闭而告终,然而当肯甜甜圈店却得以幸免。罗森堡向出租汽车司机、退休教师和退伍军人出售特许经营权。只需 3,000 美元,这些人不仅能够获得他的高热量食品的秘密,还能受到经商的培训。他写了一些指导手册解释经营店铺的方方面面,比如,改造汽车道以及把果冻放入甜圈中的方法等。他懂得如何在特许经营竞赛中获胜。以前担任过当肯甜甜圈连锁店经理的锡德•费尔特斯坦(Sid Feltenstein)说:“我们不仅仅是在经营甜圈业务,我们还要使人们获得成功。” 1990 年,罗森堡以 3.3 亿美元的价格把当肯甜甜圈店卖给了一家英国财团,但是他并没有完全退休。84 岁的他现在是国际特许经营协会的名誉主席,这是一个有三万名会员的商业集团,是他 1960 年为了清理整治这一行业而与别人共同创办的。尽管遭受了多次癌症的折磨并且长期患有糖尿病,他从未缺席过一次会议。他说:“特许经营是企业家精神和自由企业的象征。人们都想自己当老板。” 弗雷德•史密斯 (Fred W. Smith) 快递服务经理 1969 年当弗雷德•史密斯在小石城兜售新的商业计划时,他必须依靠非常原始的通信工具──邮差和贝尔电话公司,另外自己也免不了要磨去一些鞋底。那时还没有传真、电子邮件甚至隔夜就能送到的快递服务,美国邮政局也没有成为濒危物种,快递似乎只限于送比萨饼而不是文件,全球化这一概念只能间或在一些学者那里听到。 所以,史密斯当时能够以一个不那么诱人的想法筹到 8,000 万美元确实令人惊奇,这个想法就是隔夜投递交货。开始时,联邦快递公司(FedEx)只运送货物。1981 年,这家公司开始了隔夜送信服务;1984 年公司的业务发展到了海外。到 1998 年当联邦快递公司的飞机驾驶员威胁要在圣诞节期间罢工时,各报的头版新闻都予以报道,由此可见,联邦快递公司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史密斯是在耶鲁大学写一篇经济学论文时突发灵感地产生了创办联邦快递公司这一想法的。他还从家里获得了 400 万美元的启动资本。(他的父亲在美国南部建立起灰狗长途公共汽车运输系统。)但是史密斯也有过很多时运不济的时刻。有一次公司的现金即将告罄,面临着关闭的危险,他坐飞机到赌城拉斯韦加斯,赢了 2.7 万美元,这才使公司不致关门。联邦快递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但是给小型企业带来的变化也许是最大的。1969 年时,很少有哪位小企业主会想到自己的公司有朝一日将需要全球范围的隔夜投递服务。也正是因为联邦快递公司创造了一个公平的全球竞争环境,才使这些企业需要这类服务。如今小型公司不仅能够做大事,而且看起来也不显小,这都要归功于联邦快递公司。 汤姆•斯坦堡 (Tom Stemberg) 零售商 汤姆•斯坦堡给那些有过解雇经历的人带来了希望。35 岁时他被别人从一家食品杂货连锁店总裁的位置上赶了下来,加入了失业的队伍。在夏季的一个炎热周末,他在一家工具商店的货架之间走来走去,想找一条打印机色带。毕竟,他还要写一些简历和信件。然而却一无所获。开始时他感到很恼怒,可是不久就有了一个绝妙的想法。为什么不开办一家仿照家庭用品公司(Home Depot)的办公用品中心呢? 15 年后,斯坦堡的斯塔普尔斯公司成为一家拥有 1,200 家国内国际分店、销售额达 90 亿美元的办公用品零售企业。小企业主对他颂扬备至,因为他使小企业也能享受到以往只有大公司才能享受到的低价办公用品。在过去十年的办企业热潮中,他的商店成为个体经营者、兼职人员和努力奋斗的小企业主的圣地,对这些人来说,能够在复印纸上省几分钱可不是小事。 现在,以互联网为工具,斯坦堡希望能够像以往一样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全面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薪水册、打印、保险、万维网设计和域名注册。他的目标是:“铲平竞赛场。” 斯坦堡也在斯塔普尔斯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复仇的甜蜜快感。这家公司是唯一的创立仅十年但是销售额却达到 50 亿美元的六家公司之一。最近,这家公司在开展网上商务方面遭受了很大的失败,但是斯坦堡丝毫没有退缩。他不会忘记,第一家斯塔普尔斯商店开业的那天几乎没有一位顾客。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麽?永远不要认定他会是输家。 安•温布拉德 (Ann Winblad) 商业教练 安•温布拉德总会令怀疑者感到惊讶。她是硅谷里最早的女风险资本家之一,早在 1989 年软件业就成了她的特长。那时的金融专家是不会拿钱在软件上打赌的,当时人们认为软件业枯燥无味,充满风险,而且软件只是技术世界的明星──个人计算机的仆从。她回忆说:“那时人们说,这类资产该不会在一夜之间跑掉吧?”事实证明情况不是这样。 如今哈默─温布拉德风险合伙公司(Hummer Winblad Venture Partners)管理着 8.5 亿美元的资产。这家公司投资过的公司包括:市值 40 亿美元的风河公司(Wind River)和能量软件公司(Powersoft)。温布拉德和合伙人约翰•哈默(John Hummer)总共投资过不下 75 家新兴公司。其中有 20 家已上市。她是第一批手把手地引领新企业家的风险资本家,她培养他们的商业敏感性和增加成功机会,而不是给了钱就了事。她解释说:“他们需要一位教练。” 温布拉德自己就有实践经验。她 20 岁出头时与别人共同创办过一家会计软件公司。10 年后她和合作伙伴们一起以 1,500 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这家公司。温布拉德的名气使她成了想飞黄腾达的企业家的目标,这些人尾随她,等有机会时把自己的商业计划塞到她手中。去年她收到了一万多份商业计划,然而只有很少量的计划受到温布拉德的青睐。 其中有一份计划是流动音响万维网基础设施公司(Liquid Audio)的创办人之一格里•基比(Gerry Kearby)提交的。在投资之前,温布拉德为他设置了一个考验,就像拔出亚瑟王神剑那样的考验。她要他与一些业务已经稳定的公司结成重要的联盟。他设法做到了,并且兴高采烈地给她打来了电话。她回答说:“那我们就开始建公司吧。” 译者:易学君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