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当今的市场与经济
 作者: Anna Bernasek    时间: 2001年11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三十六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的快速行动至关重要。当代四位大思想家的洞见。

    作者:安娜•贝尔纳谢克(Anna Bernasek)

    还记得那本叫《道琼斯 36,000》(Dow 36,000)的书吗?书中认为股票的价值仍旧被荒唐地严重低估。那麽,老实说吧,这本书激起了你的兴趣。如果你没有买上一本的话,你也许在偶然的情况下翻阅过这本书。它是在 1999 年底出版的,当时正好临近后来被证明为股票市场的巅峰时期,关于经济及其使人着迷的潜力有许多非常乐观的理论,这本书只是其中之一。尽管我们很少有人会全盘接受这些观点,但许多人在考虑是否可以忽视它们。在那个时候,似乎有关经济的一切都已改变了。传统的盈亏原则受到削弱,甚至遭到嘲弄。反之,我们过于关注新技术的前景──互联网、无线通讯、纳米技术等等。数百万投资者为争夺一个能拥有他们自己未来的机会相互竞价。

    哎呀,可惜的是,现在看来世界并没有发生那麽大的变化。那些股价高涨的公司已经变成了现代的伊卡洛斯(Icaruses),经济奇迹今天看起来已经不那麽神奇了。现在,有人担心我们处在真正可怕的经济衰退的边缘。到目前为止,最可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但我们仍从经济领域中得到混合的信号。一方面,住宅价格仍坚挺,新的裁员消息大大减少,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工厂产出在收缩,许多公司已经削减开支,汽油价格飞涨。一些人认为经济 苏已经开始了,而另一些人看见的则是经济进一步崩溃的迹象。它似乎表明,在展望下半年乃至今后时,人们越来越偏执于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看到杯子还有一半是空的,而有些人则看到杯子已经有一半注满了。

    要想拨开迷雾,在我们已经进入这个的新的后泡沫年代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看来并不容易。《财富》杂志特邀请了几位一流的经济学思想家为我们指点迷津。

    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1996 年,当艾伦•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首次使用“非理性繁荣”一词时,他正提到他从耶鲁大学席勒教授那里得到的一份简报。席勒当时的担忧是,市场被高估,而且面临深幅调整。席勒固执己见,结果遭到华尔街那些对市场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士的抨击。现在,在经历了现代史上最重大的市场调整之后,席勒教授稳妥的判断不再遭受奚落,而是赢得了尊敬和承认。以下是他对后泡沫时代经济的看法。

    我们刚刚经历过的这一时期变化之剧烈,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年代可以相比,也许唯一的例外是 1929 年。当我提出这一观点时,人们都说我在诅咒世界末日来临。但我并不认为这次泡沫破裂的后果会比 1929 年的严重,它更像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的情形。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泡沫一直予以否认,一觉醒来我们发现了泡沫。但是我们还不够清醒。我希望我是错的,但我认为市场还在继续下滑。你可以在过去几周的回升中看出端倪。说我们现在又回到了正轨,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大家都不想错过下一轮市场的大行情。假设这次回升也以失败告终──对此我确信无疑──而且以后的几次回升也接二连叁地失败,那麽失望即将降临。

    我相信人们最终又会重新认可这种观点:新技术的确非常神奇,但它并不会帮助我们在股市上赚钱。看看汽车行业吧。当汽车被普遍接受、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时,汽车股票受到热烈追捧,但接着便出现暴跌。许多年以后,我们拥有了巨型汽车制造企业,它们大量生产汽车,但这些公司的价值本身并没有得到市场相应的高估。竞争激烈,厂商并没有大发其财。这一情形也很可能发生在技术公司身上。竞争意味着它们不可能顺顺当当地赚到大钱。

    当然,技术是让人极度兴奋的事,它向来如此。那些经过高度发展的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具有强大的改革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出现新的、令人激动的技术,但是股票市场不可能获得这些技术创造出的所有价值。所以,我并不认为经历一段长时间之后市场将回到过去的点位。纳斯达克将继续让人失望,而且 20 或 30 年后,它也许都无法回到 5,000 点以上。

    这使我想到了一部电影《2001 年太空之旅》(2001:A Space Odyssey),以及电影放映时的那个时代。如果你看了这部 1968 年发行的电影,你会发现,那时每一个人都夸大了技术进步的程度。开场的那一幕是一个大型太空站,人们在那里到处行走,它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城市。在我看来,这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人们对太空的印象都有些夸张。人们大量谈论的是太空技术将如何推动一切。有些人甚至梦想到了建造可以在月球上行走的火车。当时全美国人都为太空着魔了。

    从梦中醒来,回到技术的现实中去,这不仅仅适用于纳斯达克股市。我认为,整个市场在今后 10 年甚至 20 年里都将处于盘整状态。也许到 2020 年,道琼斯指数仍将徘徊在 10,000 点左右。我并没有在做这种预测──又有谁敢这麽做呢?──但从历史上看,这是道琼斯指数一个看似合理的价值。当初股市被严重高估时,人们的确没有好好研究数据,也没有意识到什麽样的事即将发生。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冷静的时期,一个更加讲究质朴和谦逊的时期。人们一直在说,“大家都持有股票,所有他们都像股东一样思考问题。”但是当一个人看看自己的投资组合时说,“哦,我的股票只值 2 万美元。”他会发现股市不会使他发财。然后他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对他的未来、和一生的受益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来。而且他可能会想,“我应该加入一个工会组织来保护自己。”我可以看到这种苗头已经开始在人们身上显现出来。在这种新的现实主义的背景之下,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种新的工会运动将诞生。

    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市场上,它就像是游戏,一项全国性的消遣活动。当股市上升时,关注一个上扬的市场有很多的乐趣。但当市场低迷时,连续不断地接受负面信息的刺激就可能对股票的需求产生相反的影响。人们可能会被市场低迷的消息所伤害。他们可能会决定还不如坐下来静观其变。

    这样的事情早就在发生,至少是在纳斯达克市场上。所以我想会出现一种全新的事物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将看到新的投资工具,这些工具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我们可能会发现网站上在推销各种对冲基金和风险管理工具。20 年后,我们将把道琼斯忘得一干二净。它也许将达到 10,000 点,但没有人会关心,因为已经有了其他东西可投资了。

    里斯•朱克(Chris Zook)

    贝恩公司(Bain & Co•)董事,负责全球战略事务

    很难找到没有与朱克打过交道的公司或首席执行官。贝恩公司全球战略事务负责人朱克在其职业生涯中一直在为一些公司提供咨询,帮助他们制订战略计划。朱克最近出了本新书《从核心业务盈利──动荡年代的增长战略》(Profit From the Core─Growth Strategy in an Era of Turbulence),讲述了在充满竞争机会与需求的年代里公司如何制定发展方向。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个大规模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做生意似乎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在今后几年里,我们将亲眼目睹一场影响许多公司的“完美的风暴”,因为有叁种危险的力量在碰撞:1• 对高增长的期望与面临下滑的公司。2• 当董事会解雇有经验的首席执行官以及股东们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抛售公司股票时,对经营亏损的严厉惩罚。3• 获取利润越来越难。我认为对一些公司来说,这场游戏是越来越难玩了,因为制订的目标越来越遥不可及,而对未能实现目标的惩处将比以往更加严厉。

    有许多公司增长过快──例如朗讯 (Lucent)、吉列 (Gillette)、亚马孙 (Amazon)、普赖斯(Priceline)──以及其他公司。他们增长得太快,战线拉得太长,因而失去了赢利能力。由于 85% 的公司在预测盈利和收入目标时仍然参照历史上只有 10% 的公司曾经达到的水准,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将有越来越多的亏损。而这将酿成许多公司形象的危机。

    公司应该回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来,并以前所未有的态度问自己一个严肃的问题:什麽是他们自己的优势。这是一个讲求集中力量和专业化的年代。我们也将看到这样一个时代的来临:公司赢利主要来自核心优势。董事会和股东将变得更加心明眼亮,当公司战略发生偏移时他们会用怀疑的态度质问管理层。市场将对以下企业予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高的评估:主营业务突出、在市场占主导地位,增长快速而有条不紊。

    例如,可以对戴尔(Dell)和康柏公司(Compaq)做番比较。几周以前,戴尔超过康柏成为全球第一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而且其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加速增长。戴尔公司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提高 PC 业务生产效率上,把存货周期压缩到了只有几天时间,而康柏则增长到了近 60 天。通过这样做,戴尔将自己的资本回报率提高到了康柏无法相比的水平。过去十年,戴尔累计实现盈利 73 亿美元,而康柏却亏损了 18 亿美元。这已经加大了两家公司再投资的差距,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康柏没有去修 自己的核心业务,却选择与核心业务毫不沾边的业务进行投资。康柏从数字设备公司(DEC)购买了大量的服务业务,收购了天腾公司(Tandem),甚至在去年 10 月,在生物科技领域投资了一亿美元。相比之下,戴尔避免了大的收购活动,它选择一次收购一家客户,同时改进自己的成本结 。戴尔对自己的定位一清二楚,而且知道自己的核心优势所在,而康柏却经历了一系列“中年危机”, 在每一次的公司形象危机中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却丧失了宝贵的时间。

    那麽,今天的公司应任何避免“中年危机”呢?首先,应收回脚步,认真确认自己的核心业务。问一问自己:什麽是你的优势,以及你不得不进入何领域以保护你的核心业务。在执行任何一项新的增长计划前,管理层都应该做出决定:他们是否已经从核心业务中充分地挖掘出了增长潜力。如果回答为“是的”,那麽这个核心业务就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最好叁思而行。

    公司必须围绕他们核心业务的增长前景开列一个清单,然后自问:这个计划能强化我的核心业务吗?我能赚钱吗?这个项目能利用本公司的优势力量吗?包括现有客户基础,人际关系,知识和相关设施。这个计划能带来有吸引力的、持续性的利润吗?这便是在这个时代获得成功的药方。良药苦口,企业需要有纪律约束。

    黑尔•瓦里安(Hal Varian)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与系统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当瓦里安的《信息规则》(Information Rules)一书在 1998 年问世时,新经济似乎正在改变所有规则。瓦里安提醒我们,技术带来变化,但经济的基础并没有变。他鼓励公司采用新的技术,但不要放弃与投资和盈利有关的基本商务规则。

    在我看来,技术产业经历过叁次有积极意义的需求的冲击:1996 年的电信业开放,1998-1999 年短暂的千年虫问题以及 2000 年以来的互联网热潮。这叁次冲击一波接一波,互相叠压,而所有这些均发生在出现大规模投资热潮的时候。当冲击消退时,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公司现在正试图消化他们的投资,并找出创造效益的方式。我认为,我们将经历一个 IT 投资的缓慢时期。当经济恢 时,IT 投资将在 8% 至 10% 这样一个更加合理的增幅内,而不是我们在 90 年代末看到的 30%。

    投资 IT 与投资其他许多资本商品不同。我喜欢称之为 IT 的可替代特性。大多数资本仅仅对一件事而言是美好的,而当市场不能物化时,你便被套住了。但是看看像特大容量磁盘、光纤或者是普通 PC 之类的东西。这种设备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做其他用途。你可以在网上设立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去进行 MP3 音乐的交易,但当市场前景不妙时,你可以重新改变这个数据库的用处,去存储超市扫描仪数据。从经济的角度看,这种投资并没有亏损。

    重要的问题是,当把这种技术整合进我们的经济时,到底作用发挥了多大?是 90%,50%,还是 10%?如果你想问我怎麽看,我会说只有 15%。还会有更多的益处出现。我们已经发现某些产业正在发生这种事情,而且当其他产业开始仿效时,我们将获得更多的益处。

    让我们看看电力对经济的影响速度有多慢。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大卫(Paul David)在研究了电力的生产效率后发现,虽然 1890 年电力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其效率才得以显着地表现出来。这是因为最早的运转模式是这样的:建造一个大型工厂,再在一端建造一个巨型发电机,通过在建筑物中心的一个轴驱动所有设备。但是有了小型化的马达后,你可以改变生产流程,而且大大提高灵活性。如果看看今天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内部联网和其他已经投入使用的工具,你会发现,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改变商务流程才能利用所有这些技术的优势。但是,许多公司直到现在才刚刚开始这种转化。

    现在的情况是,这些公司已经走到了第一阶段。它们从 DMC 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Sun)和 IBM 公司等处买到了这些大型数据存储系统,开始存储数据。但是真正去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的过程进展却极其缓慢。以那些已经应用了一段时间的产品为例,如超市扫描仪数据。它已经对存货管理、产品放置、营销费用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结果是超市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理想的应用。但正是这样的系统──能跟踪、分析和改进交易──才是未来潜力之所在。

    我最近在研究历史,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一件事是美国标准化部件的发展过程。你知道,这一过程花了 130 年。要把技术问题解决,有许多纯粹是机械上的难题,但接着出现了大量社会和组织上的问题。例如,当美国推行标准化铁路轨距时,便出现了骚乱,因为负责把不同轨距上的列车货物进行转移装卸的工人将因此失业。今天,航空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它们都正在运行标准化的电子出票系统。但旅行社对此进行抵制,因为它们将失去生意。

    我们进入了一个不断试验、改进的时期。我想,我们将看到相当多的商务程序的修补,这是为了使这些程序进行得更加顺利,但这将是一个缓慢、稳步发展的过程。我们已经过了赢者通吃的年代。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一个不懈改进的时代,许许多多小的改进累积起来将演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

    所以,你的眼光应该超越目前的起伏,认识到技术将变得更便宜,功能更强大,而且用途也将变得更广泛。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将是找出所有那些小地方,在那里 IT 的使用将真正带来效益。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哈佛商学院教授

    波特最近很忙。在新经济甚嚣尘上的时候,有人认为他不再受欢迎了,因为他老是持悲观论调。新经济咨询专家们给他起了绰号──公司战略的“冷面人”。但今天,探究他的观点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了。

    信不信由你,这一消息对美国经济是一件好事。因为互联网泡沫破裂并不意味着对美国经济、以及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投资将终结。例如,信息技术投资在美国经济中的百分比 25 年来一直极其稳步地上升,而且将继续上升。

    IT 投资在第叁或第四季度是否将恢 ,对此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并不认为我们应该觉得这种投资已经结束。理解这点的最佳方式是承认互联网时代并不是什麽特别新鲜的东西。它是连续不断演变的 IT 时代的一个最新发展阶段,我们已经经历了一个人们过度需求和过度建设的典型周期。现在,他们不得不勒紧裤带、缩小建设规模,直到回到正常轨道。

    但是你必须把经济减速放到大的环境中来考虑。我们经济环境的其他部分还是非常好的。生产力增长一直保持强劲态势,这似乎比许多海外经济的影响力范围都更广,而且状况更好。在我们目光所及的地方,还没有出现其他强劲的竞争对手。即使是从长远来看,我们也不会受到日本或者是德国的威胁。美国在所有强烈影响全球经济的技术领域都充当着领袖的角色,这些技术包括:医疗、生物技术、金融服务和 IT。

    还没有被承认的一点是,我们正处于这样一种状况:尽管在这次经济衰退中失业率将上升,但失业激化社会矛盾的程度却将被劳动力的缓慢增长所抑制。以净值数量为基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大批新工人加入就业大军。这意味着大多数到了就业年龄的人都会有工作,紧张的劳动状况将给企业方面施加压力,让它们照看好雇员。美国企业在经济高潮和低潮时雇佣和解聘员工的作法由来已久,因为总是有稳定的劳动力供给。这种行为在今天依然发生,因为企业仍在裁员。但是我们将逐渐看到这样一种形势,即在遇到周期性的经济下滑时,企业不得不保有员工队伍,以便在未来获得增长。

    这预示着消费支出以及我们劳动大军改进技能水平的整个过程都将有良好的势头。我认为不平等的趋势将减缓,因为攀登技能阶梯将更加容易。那些招聘员工的公司将往前多走一步,即找到那些目前还不具备技能但可以培养的人。这对增加美国社会的凝聚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

    我对泡沫的总体看法是:美国不像日本,它是一个调整非常快速的经济体。美国早就已经开始调整。在纳斯达克指数飙升至顶峰时就已经有成千上万家公司倒闭。这与日本正好相反。在日本,工厂不是破产,而是获得新的支撑。它们既不解雇工人,也不继续向前走。我认为美国正在快速调整,而这使得我相信,美国将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从泡沫中 苏。

    我对美国经济的活力非常乐观。我想我们正在重新学习一些基本的真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唯一一件东西是赢利性。我们试验过各种各样其他思维方式,但都证明是错误的。有些公司还开始杜撰赢利能力,这无济于事,并且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注意。但在后泡沫年代,你不会看到对任何一家公司的估价会退回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水平。对公司的估价将会基于更加严格的赢利标准的基础上。我认为,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加强大的评估基础。

    尽管大多数的股票市场波动都发生在纸面上,但我认为泡沫对一些公司及其战略都造成了非常糟糕的影响。我想这将导致人们在犯了错误之后重蹈覆辙。但我想泡沫破裂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即让我们脚踏实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赢利和成本效益这些基本规则上,至少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而到了下一代,他们可能又会将这些统统遗忘。

    译者:张云中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