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日本工厂!
作者:乔纳森•斯普拉格(Jonathan Sprague) “日本制造”这个短语等同于高技术、高质量,还有高成本。成本之高导致日本公司纷纷撤出本土,迁移到马来西亚和中国等更廉价的地方。日本的制造业基地日渐空虚的报道充斥了各大报纸的标题,令人沮丧。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一股相反的潮流:非日本制造商在日本购买工厂,开设商店。 在过去六个月中,加利福尼亚的合同制造商 Solectron 收购了茨城县的日电(NEC)的一家工厂,而加拿大的 Celestica 则购买了在宫城和山梨的两家日电的光通讯设备厂。新加坡的电子产品制造商 Flextronics 宣布它正在从卡西欧(Casio)手中购买一家工厂。而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半导体包装商 Amkor 从西铁城(Citizen)手里买下了一家工厂,并且很快将从富士通公司(Fujitsu)手中收购另一家工厂。 这些外国公司以为他们会在连日本公司都无法成功的地方取得成功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并不比日本人更出色,”Celestica 首席执行官波利斯蒂克(Eugene Polistuk)说。“只是我们的商业模式不同。” 例如,大多数 NEC 的产品是使用 NEC 工厂或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供货商的零部件在 NEC 的工厂里制造出来的。这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但是也意味着更廉价的供货商被排除在外,以及资金被工厂和设备所占用。Celestica 已经签署了一个为期五年的价值 25 亿美元的合同,让其最近收购的 NEC 工厂像以往那样为 NEC 生产相同的光学通信产品。但是这些工厂将只负责最后的组装和定制工序,而将更为简单的制造工序转移到中国等成本更低的地区。Celestica 将通过在全球各地的 Celestica 工厂进行统筹采购而进一步削减开支。而这些工厂不再生产 NEC 产品的厂区则被用来为非 NEC 的用户生产其它的产品。 合同制造在美国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在那里像思科(Cisco System)这样的公司在不拥有任何工厂的情况下成为了这一行业的巨型企业。然而在日本,电子公司一直不愿意将生产委托给其他公司:全球企业的外包率为 15% 到 20%,而日本的电子行业的外包率仅为 5%。而直到现在,将日本公司卖给外国人在日本还被看作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管理的思维定势正在进行多大程度转变的一个标志,”日本电子信息技术工业协会(Japan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dustries Association)前会长广政元(Hiroshi Tsukamoto,音译)说。 索尼(Sony)在 2000 年打破了这一禁忌,将其位于宫城的生产汽车导航设备与音频系统的工厂卖给了旭电公司(Solectron),以尝试合约制造的生产模式,旭电公司的执行副总裁福克(Phil Fok)说。现在旭电公司为索尼制造车用电子设备和 PlayStation 2,并为五种美国品牌制造网络和通讯产品。但是成功并不会自动降临。这家工厂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运营效果,福克说,但是考虑到这次购并之后日本经济不景气这一因素,它的经营状况还算说得过去。 工厂的雇员们转而认为对公司的忠诚度的观念以及公司终身聘用制度也会随之改变。“工厂的雇员们人心惶惶,因为收购者是一个外国人,”目前继续留在 Celestica 工作的原 NEC 宫城工厂的总裁的津吉大岁(Tsuyoshi Otoshi 音译)说。“但是一旦人们理解了工厂提倡维持雇员人数的计划,他们就觉得他们应该接受这一现实。”的确,NEC 自 1999 年以来已经削减了 1.4 万名工人,并计划进一步削减员工人数,所以被转调到 Celestica 的 1,000 名工人更有可能会保住工作。 到目前为止,仅有几家雇用了数千名工人的工厂已经易手。但是即便是这样小的行动也显示出日本公司的抵御正在崩溃。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对日本来说最终可能是件好事情。 译者:孙钰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