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快去买吧!
 作者: Stanley Bing    时间: 2002年10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四十六期>>专栏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斯坦利•宾(Stanley Bing) 

    随着一项为恢复美国商业声誉而设计的引人入胜的新产品的推出,本月营销的领域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这一产品被称为“企业责任”,所有的迹象都显示它将成为抢手货。这个产品的寿命有多长尚不得而知,但是既然被如此隆重地推出,毕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美国总统亲自参于“企业责任”这个产品的推出。他不但首创了产品概念,还展示了其简单、优雅、注重品牌的运作方式。

    总统带着他一贯的关注、热情和胸有成竹,站在了一块标有“企业责任”字眼的幕布前。这一能确保公众理解总统所言的做法目前正在白宫大行其道。而营销大师也一致认为这样的效果比空白幕布要好得多。

    在历来挑剔的新闻界,人们对于总统是否适合做该项产品的代言存在着一些怨言。专门喜欢泼冷水的人们指出,总统本人并非一直和产品的卖点相匹配,比如他早年从事过的商业活动并不一定符合“企业责任”这个产品的理念。幸运的是,无所不包的媒体惟独省略了反面论调。这些论调大部分来自民主党人,这些人从一开始就对此冷嘲热讽。

    在报纸的头版和言论版上,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企业责任”。所有的报纸都爱用图表表现首席执行官们背后的冒险故事。

    而总统本人则看上去严峻而热情洋溢,对该产品将得到持久的支持毫不怀疑。假如“企业责任”这个产品想要完成其使命,并使股市再度崛起的话,来自高层的承诺将是必不可少的。

    为达到效果,一个好的产品必须有富于创意的包装,但包装下面也得有内容。“企业责任”似乎应有尽有。首先,它有一个硬而易碎的愤怒的外壳,看上去模棱两可,足以立刻威胁或诱惑那些尚未拥有这一产品或是对其有所需求的人。在外壳里面,是一个柔软、粘稠的核心,口感很像顾客想象得到的任何东西。最妙的是,它暗示所有商界人士都必须购买该产品,就像在 80 年代,人们想要享受生活就必须具备贪欲及管理大师彼得斯(Peters)和沃特曼(Waterman)的书一样。

    在产品推出后,向公众展示“企业责任”的作用几乎立刻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人们还必须寻找一个目标。那些肥胖秃顶的异端分子缺乏吸引力,不符合公众的口味。不久,人们发现一些英俊的名流非常合适。于是他们迅速成为各种媒体的头版穷追猛打的目标。这些媒体投入大量的精力报道那些没有使用“企业责任”的人们。这些名声显赫、充满魅力的嫌疑犯在公众中引起兴趣的程度可以与 1936 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的退位相媲美。大家为之雀跃。“企业责任”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除了媒体的出色工作之外,联邦政府也忙于通过各种法律以使这一产品变得更为抢手。这些工作一开始就被大肆鼓吹,其论调是使中层管理人员放弃寄希望于股票期权能使他们摆脱小资产阶级地位的想法。还有些大胆的立法,旨在落实那些对罪犯的惩治。

    现在,在你目光所及的任何地方,每个人都在抢购“企业责任”,产品供不应求。在大大小小的企业里,资本主义的领袖在每笔交易中都信奉诚实之道,尽量规避行为不端的会计师(这些人说谎、做假帐,并且向管理层隐瞒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对我们(作为一个民族)遗忘了的一切优良传统大为推崇。同时,每个人都坚定地认为,那些不具备“企业责任”的人应该被送进监狱或是遭受舆论谴责。专家估计,在 2010 年之前,将有十多位面目狰狞的白人会被关进安全没有保障的监狱。

    就我们所知,目前的研究仍无法确定“企业责任”能否成为一项持久的产品,就像汰渍(Tide)或百事(Pepsi)这些能代表我们文化的产品一样。然而,不管它能否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持久性,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现在人们及时购买和使用这项了不起的新产品,迅速而持久的解脱就离我们不远了。

    华尔街请注意!牛市又要重现了!

    译者:徐梅珊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