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明智的公司在掂量期权
 作者: Geoffrey Colvin    时间: 2003年10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五十八期>>专栏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限制性股份突然受到青睐(有微软为证),但期权迟早会卷土重来

    作者:Geoffrey Colvin

    微软公司没有期权?这就好比美国没有棒球、苹果馅饼里没有苹果一样不可想象,可我说的是真事。曾几何时,期权使微软公司的几百名雇员成为百万富翁,其中还有好几个甚至成了亿万富翁。如今,微软却宣布不再给雇员期权了。最近发生的许多令人震惊不已的事件使数不清的骗局和谎言大白于天下,而微软的举动就是此类事件之一。眼下揭露出来的那些不是让人震惊、就是令人难堪抑或来得不是时候的事实真相当中,就有以下几种:

    给雇员的期权不是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为了提高业绩,而是主要为了不用现金便可付给报酬。这是有关期权也是有关限制性股份的最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后者是微软和许多其他公司如今用来取代期权的付酬手段。多年来,我们一直听到公司和研究薪酬体制的专家们在高深莫测地奢谈把期权作为报酬付给雇员的做法如何高明,这样能使雇员和股东同舟共济:人人都想让股票价格节节攀升。不过,雇主们当然不必完全靠期权来实现这种同盟关系。他们可以在股价上涨时付给雇员更多的现金,这样做自然要方便得多。但是,现金是现金,期权只是一张纸──的确,它是一张能在雇主的帐本上把业绩说得天花乱坠的纸。

    限制性股份是一种直接发给雇员的股票,但在规定的年限里不能出售(这就是所谓的“限制”)。对这类股票不能像对期权一样进行愚不可及的会计处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大缺陷,但是话又说回来,这种会计处理方式恐怕难以为继了。限制性股份和期权一样,也是一张纸,不是现金。尽管这两种报酬都对公司产生实际成本,但与现金成本不同的是,它们属于公司能予以隐瞒或后来才认帐的开支。

    大量发放期权不会引起股价上涨,但股价上涨会导致大量发放期权。期权最狂热的支持者指出,在 90 年代,雇主们发放的期权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股价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这就是期权的作用。然而,其中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恰恰相反。公司顾问们私下承认,在一片喧嚣的大牛市上,雇主们之所以大发期权,是因为这样做很容易使高层经理发财,让雇员高兴。

    微软公司最近的举动证实了这一说法。如果发给雇员的期权真的能使股价上涨,那么经历了连续三年的熊市后,眼下正是公司发放前所未有之数量的期权的时候。然而,事实正好相反。调研结果表明,去年发放期权的公司数目减少了,发放的规模也缩小了。因此,真正的因果关系很清楚。在熊市上,期权并不能抵作雇员的报酬,于是,雇主们(比如微软)便减少甚至取消了期权发放,一如它们在牛市的鼓噪声中大发特发期权那样。

    也许,与公司资本费用或股价挂钩的更加高级的期权可能管用。但是,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试过。它们大都发放普通期权,因为这类期权便于进行会计处理。

    期权不是使美国强盛的本源。这一点值得指出,因为有些公司(包括许多高科技公司在内)似乎仍然认为,任何要求在帐本上如实处理期权的企图,都会使美国受到严重威胁。它们正在敦促国会通过一项提案(HR 1372),以便有效地阻止对上述愚蠢的期权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任何改动。改变会计方法──报告期权的成本──可能使高科技公司等大量发放期权的企业日子更难过。可是,它们却坚持认为期权对雇员、投资人和整个经济都有莫 大的好处。问题只有一个:微软这个了不起的技术偶像、大量发放期权的企业和地球上最值钱的公司如今却说,发放期权的做法已经完全不可取了。看来,期权很可能不像“维持和保护股票期权联盟”(一个游说团体的名称)所说的那样无所不能了。

    期权的作用在降低而不是消失。现代意义上的雇员期权自从 1950 年问世以来,时而受宠,时而失宠。如今它的光环正在不断消退。不过,只要让目前的股市涨势继续维持一小段时间,看看会出现什么变化吧!期权也许有种种缺陷,过去被捧得太高、用得太滥,但它迟早会卷土重来。

    译者:王恩冕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