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2004 年价值投资大行其道
 作者: 李昌鸿    时间: 2004年07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六十七期>>封面专题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特约作者:李昌鸿

    在经历了近三年的熊市之后,中国大陆的股市 2004 年开始出现反弹。尽管 4 月底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冲击了股市,但由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负利率的出现,以及 2003 年上市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改善,证券市场还是迎来了一轮的投资热潮。其中,两个趋势得到加强:更多的投资者抛弃投机获利的思路,转而注重价值投资;市场继续从散户投资主导转向机构投资主导。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大陆市场的普及。

    与此同时,随著监管力度的加强,股市的疯狂炒作得到实质性的遏制,上市公司的行为开始逐步得到规范,比如,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受到约束等。 此外,在信息披露、证券公司行为的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的审批等方面也出现较明显的改善。随著市场日趋规范,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盈利能力的改善,投资者风险意识的逐步加强,这一切都有助于市场的稳步发展。

    为此,我们相信,无论是对于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2004 年都是价值投资大行其道的一年。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态势当中,虽然存在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极不平衡的现象,但总体上中国的消费正由温饱型向舒适型过渡。居民对住房、汽车、交通、通信和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由此对钢材、能源、电力、石油、石化、原材料、金属以及与消费升级相关的汽车等行业的需求将有增无减,这些行业将是价值投资的首选对象。

    钢铁

    虽然政府将钢铁列入了紧缩范围,但由于国内需求的旺盛,钢铁业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见《中国经济风向标──大陆 100 强上市公司分析》),价格和产量上升的局面将会持续下去。因此,钢铁行业仍具投资价值,也被众多分析师列为首选。

    能源、电力

    随著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因此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峰。今年 1 至 4 月份,全国继续出现大范围拉闸限电现象,在高峰时段缺电的省份增加到 24 个。而能源电力紧缺会在未来 3 5 年里继续存在。2003 年全国发电量增长15.6%,今年 1 月份发电量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其中火电增长 10.37%,预计全年增幅将达到 12%。总体上,2004 年新投产装机将达到 3,700 万千瓦,同比增长 9%,但由于受到干旱、高温、发电用煤供应不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国电力供应依然严重短缺。同时,虽然作为能源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煤炭的紧张状况在 2004 年 1 月有所缓解,全国各地除无烟煤以外的多数煤炭品种交易价格出现小幅回调,但受工业生产和发电燃煤需求的影响,全国煤炭产量保持高速直线上升态势,从 2002 年的近 14 亿吨增长到去年的 17 亿吨,今年将突破 19 亿吨。这种巨大需求下的高速增长在全球也是罕见的。今年 1 月,全国原煤产量达到 1.57 亿吨,较去年同期增长 6%,较 2002 年和 2003 年 20% 的增幅明显有所降低,显示出目前煤炭行业整体产能提高有限。需求的继续增长,将使供求依然处于紧张状态,煤炭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由此可看出,电力和能源行业无疑成为价值投资的重要选择。

    石油、石化

    近几个月,国际油价高企,纽约油价达到 41.72 美元,创 21 年来新高。同时,由于已成为国际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受石油价格高企的影响,中国被迫于 3 月底和 5 月中旬两次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这对于国内居垄断地位的石油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来说是利好消息。国际原油的高企态势在半年内不会大幅回落,今后虽涨幅有限,但对于石化行业来说,即使高油价使成本上升许多,仍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而得到弥补。

    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复苏带动产品需求上扬的影响,国内的石化产品供需趋紧,价格连续大幅度上涨,在近几年内供需进一步趋紧的势头还难以缓解。2004 年 1 月份,在重要的 139 种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价格上扬的 达 113 种,占 81.3%;价格下降的仅 26 种,占 18.7%。其中有机化工产品和橡胶产品增幅明显,部分产品增幅高达 50% 以上。价格一直处于低谷的纯和烧正在逐步回升。国际化工公司对亚洲 3 月份的报价表明,今后石化产品价格将进入新一轮的上涨期。

    因此,由于石化行业在第一季度业绩创下历史新高,其投资价值自然被投资者所看重。

    原材料、金属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对建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氧化铝等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这些行业处于产业链上游,并具有较强的经济周期性,在经济扩张初期会保持稳定或缓慢增长。现在,当国内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时,它便成了瓶颈产业,因而这些基础产品的价格也上升了不少,使得行业效益得到显著的提升。根据有关数据,2003 年中国铁矿石有 36% 依赖进口;生产电解铝所需的氧化铝 50% 依赖进口;铜消费量的 60% 需要依靠进口铜精矿、废铜加工。仅就铜和氧化铝而言,预计 2004 年全国将出现近 50 万吨的缺口。而到 2005 年,氧化铝供应紧缺局面仍将无法得到缓解,电解铝价格的攀升将使得氧化铝价格上升,将来仍有上涨的可能。由此,股票市场的机会也应能体现在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行业中。

    通讯及相关设备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3 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 1.12 亿户,用户总数已达 5.32 亿户,居世界首位。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分别新增 4,900 万户和 6,300 万户,并分别达到 2.63 亿户和 2.69 亿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 20.5% 和 20.8%。从平均普及率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相当高,有的达 90% 或更高。而在中国,尽管通信的总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人口众多,通讯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据专家预计,中国的通讯设备在 2004 年仍将有 20% 以上的增长。联通的 3G 业务仍是其未来增长的热点,其前期的巨额投资已经造就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系统。中兴通讯的小灵通业务、海外业务都有实质性增长。由此看来,通讯及相关设备仍具投资价值。

    汽车

    2003 年,中国的人均 GDP 突破 1,000 美元,消费需求明显升级,消费者对汽车、住房和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强劲。由于房地产泡沫比较严重,而汽车是人们消费升级的首要对象,去年中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销售市场。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预测,2000 年至 2005 年,中国的轿车需求将保持 20%─25% 的年增长速度。到 2005 年,有购车能力的用户将达到 4,200 万户;到 2010 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汽车市场。另外,随著规模的提升,汽车厂商的成本逐步下降,取消汽车进口配额以及其他保护措施的影响也能够被国内汽车业所消化,因此,有理由在短期内仍然看好国内轿车行业的前景。

    同时,食品饮料、消费类电子、电子科技、化工、工程机械和机械制造、港口、机场、连锁商业,以及在规模、品牌、土地储备和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表现较好的房地产公司等,也在价值投资之列。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