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有成人心态
 作者: 周展宏    时间: 2004年08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六十八期>>CEO访谈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苏海是一个好静的人,他很喜欢第一次到北京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感觉。一次岳母来北京,苏海下班的时候告诉司机带自己去买只烤鸭。最终穿街走巷,七拐八弯到了一家餐馆的后门,找到一个他认识的厨师,问还有没有卖剩下的烤鸭。当时是下午六点多钟,但许多北京餐馆已经打烊了。而今天,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那种“慢节奏”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苏海和他管理的安捷伦中国公司都在高速变化之中。

    安捷伦的前身是惠普公司的仪器测量部,1999 年分拆后,主要定位于为通讯、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行业提供分析和检测仪器,2003 年实现销售收入 60 亿美元。苏海 1983 加入惠普公司测量仪器部,1997 年起担任该部门总经理,安捷伦独立后任中国公司总裁;2003 年 5 月升任安捷伦副总裁、电子仪器与系统事业部亚太区总经理。最近,苏海就中国的投资环境和亲身的管理经验接受了财富(中文版)记者周展宏的采访。

    问:你能谈谈安捷伦公司对未来中期和短期中国吸引 FDI(外商直接投资)的看法吗?比如说未来五年或是十年。

    答:对组织而言,所谓的短期是指时间不足以让你去改变任何的组织结构,而中期是指时间长到可以让你去完成组织的改变。根据我们的看法,在未来中期或短期这两个时间段,中国 FDI 增长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投资很简单,只有一个目的,哪里可以赚钱、哪里最好赚钱,就到哪里投资。关键是提供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让你的 FDI 相对于其他的地方而言,有更好的回报,中国目前仍然具有这种吸引力。因此,我们相信中国的 FDI 不会下降,而且与我们行业相关的投资甚至会高于平均,因为随著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工业有了本质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我们所处的行业有利。

    问:从安捷伦的经验看,最近这几年中国投资环境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答:安捷伦的前身是惠普公司,所以 1985 年我们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如果我们用那个时间作为起点的话,外商投资环境的最大改变在于,当时的情况是,你认识你所有的竞争者,因为他们都是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竞争而已。也就是说,中国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本土品牌和本地资金。但是,经过了近 20 年的发展,现在如果你进入中国市场,会发现竞争者都是新的,例如联想、中兴等企业都是在这些年发展起来的。如果说现在和以往的差别,那么现在的投资机会还是一样的,只是你相应的竞争者不一样了,竞争者的本质不一样了。

    问:你的意思是,原来可能是与你熟悉的对手竞争,而现在是与你不熟悉的对手竞争?

    答:对。在国际竞争对手之间,大家做事的方法很清楚,但本土企业有自己的优势,做事方法一定会不一样。

    问:FDI 持续流入中国会令竞争更加激烈,对安捷伦来说有没有大的影响?除了 FDI 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

    答:我认为 FDI 热对安捷伦的影响是正面的。1985 年,我们只有一个客户,即中国政府,但现在来自政府客户的收入大概只占我们总收入的三分之一。除了政府这块业务,我们其他的增长基本上是 FDI 带来的,FDI 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的客户。总体而言,FDI 对我们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我们自己的投资增加了;其次,FDI 带进了很多新行业,而安捷伦是做行业产品的企业,更多的行业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问:中国企业的数量的确在增加,你的竞争对手没有增加吗?

    答:这里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都比我们晚,因此我们在中国获得了合理的市场份额,但另一方面,整个市场也在变大。

    问:你认为进入中国的外商是否像你们一样进行了审慎调查?他们从你们这样的“先来者”那里吸取经验了吗?

    答:我很难去评判别的公司。总体而言,日本或者韩国公司的市场调查和先期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细,有可能和他们在中国的人脉、网络关系比较深厚有关;而美国或者欧洲公司,通常就找一个他们信得过的当地公司合作进入中国市场。

    问:日、韩公司和欧、美公司进入中国的策略截然不同吗?

    答:对,可能日、韩是近水楼台,地理位置比较近,文化也比较类似,所以我觉得他们工作做得比较细,但因为工作做得比较细,对商机的把握往往比较慢。从 1985 年到现在,在中国一直有很好的做生意机会,但中国这 20 年的变化有些像外面一二百年的变化。一开始,类似于工业革命,基本上是稀缺经济,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卖不出去的,但现在消费者的水准提高了,竞争的品牌也多了,选择也多了,所以制造、销售和市场的战略重点现在和以前都不一样。以前,你要考虑的重点是能不能建一座有效率的工厂,在工厂所在的地区能不能找到足够多的好工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如何,原材料能不能运进来,工厂能不能按时开工。而现在光考虑这些方面是不够的,你更需要知道你的用户群的品味、你和竞争对手的相对区别和优势是什么。机会还有,但相对以前你要做的功课多了。

    问:去年,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合资贸易公司就是中日合资的。据说今年第一个获批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的也是日本公司。

    答:我觉得日本公司对每个程序都会打点得非常周到,所以它布线布得很好,往往能够在关键的时候迸发它的力量。作为欧、美公司,我们比较幸运,当初我们进来的时候就是和电子部合作,而不是通过一个所谓信得过的代理人,否则这个代理人的能量可能要影响公司将来的状态。

    问:你刚刚讲的做功课,可以算是对新进入中国的外商的建议,还有其他的建议吗?

    答:另外一个建议,也是我们的经验,就是尽快建立你本地的力量,现在的竞争环境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你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本地竞争者,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本地企业绝对有它的优势,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本地的力量。

    问:中国加入 WTO 后这两、三年,对安捷伦在中国的业务有没有影响?

    答:整体而言,WTO 是我们所期望的。因为 WTO 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市场变成一个规范而现代化的市场,要让商业程序和行为符合规范,这种规范、现代的环境,提供了一个可以预测的未来、可以计算的风险,所以你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参与游戏。但具体到我们公司,WTO 对我们的改变不大。我们有两点期望,第一个希望是有内贸权,可以用本地的货币结算,现在我们必须用美金来结算,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外贸公司转手;第二个期望就是真正地保护知识产权。

    问:你的这两个期望与我们采访的其他许多外商投资者类似。

    答:我觉得 WTO 也会影响到中国市场本身的吸引力,目前中国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但当市场相对饱和以后,如果中国还不能达到 WTO 所要求的规范的环境,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有多大,可能就是一个问号。

    问:所以,对中国保持吸引外资的能力而言,WTO 也很重要。

    答:非常重要。可能在短期有一些痛苦,但从长远而言,绝对是对各方都有好处的。

    问:你对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与 WTO 相关的变革的执行情况,总体上是否满意?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答:如果回到当初政府的承诺,WTO 最早涉及的行业是银行和保险,这部分我觉得中国应该是做到了。但如果谈到我刚刚讲的对知识产权的真正保护,则可能还有欠缺。中国有没有知识产权的法律?有;是不是反对剽窃、盗窃知识产权?绝对反对;但该说的都说了,最后还要看执行的力度或心态。

    而这也是一个成长过程。让我们再回到我们讲的本地企业。最早的时候,本土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都觉得无所谓,当时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都是外资公司。但现在一些本土企业(像华为和联想)发展得很大了,他们有很多自己的发明,有很多的小企业也会去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这个时候,也只有这个时 候,大家才会感同身受,要求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进化的过程都是痛苦的。

    问:加入 WTO 以来,中国企业在管理方式上有哪些变化?

    答: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觉得面对 WTO,每个管理者都需要改变基本心态,即要把自己当大人。大人和小孩最大的差异在于:大人会做承诺,并知道必须为承诺负责。也就是说,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能推,说这是政府造成的,这是环境造成的,而是你必须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如果认清了这一点,你的心态就会有一个改变。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企业把生产污水直接排出厂外,他把自己负责的范围限定在厂区,但如果真正负起责任,则应当把排出厂外的部分也考虑进去。

    问:未来几年,你认为你们的管理层在中国会遇到什么挑战?

    答:先明确我们对中国的看法。中国是一个会持续增长的地区,而且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持续增长地区。在此前提下,我们对中国的投资力度会继续增加。面对的挑战在于,首先,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各地客户的习性不一样,操作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怎么样维持一个既能够集中又能够分散的组织呢?分散指能够及时反映当地的需要,集中指能够拥有一定的规模。在未来,如果我们要增加投资,怎样才能建立这种组织,是我们要面对的。其次是培养人才,我相信我们的成长会很快,成长很快的时候,量变会引起质变,怎样在量变的同时继续保持原有的质,这是我们的另一个大挑战。我们不担心中国没有本地人才,中国有足够的人才供应,问题是这些人进来以后怎样维持公司的文化和理念。总而言之,我们面对的挑战,来自公司内部的多一点,因为整个外部市场是蓬勃向上的。

    问:这两方面都与组织的扩张有关,往往在扩张的时候会忽视问题。

    答:我们开玩笑说这就像下雪,雪下来的时候漂亮得不得了,其实很多的问题都被掩盖掉了。扩张的时候,你的生意在增长,好像都是好的,其实有可能忽略掉很多问题。实际上有可能你的增长速度比不上竞争者,你的增长速度比不上市场的增长速度。表面上可能你在增长,其实你在萎缩,所以增长的时候反而更要小心。

    问:如果让你给政府提个意见或是建议,你最想说什么?

    答:我们所期望的就是一种透明的游戏规则。直接讲,就是希望政府保护知识产权。如果我们继续投资,除了钱,还会投入新的技术,而后者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引入新技术,我们马上面对的问题就是会不会受到保护。现在黑客非常厉害,我们发布一个新软件,大概一个月之内,你在网上就可以下载,已经被盗了,因此政府的保护至关重要。企业能做的是使得软件密码难以破解,但我们再怎么加密、加码,也总是有办法解开。我建议政府从教育著手,让大家认可,侵犯知识产权是不对的,只有大家认可这点,你才可能真正保护。只靠事后去惩罚,虽然也有效果,但比较小,而且成本也很高。

    问:“走出去”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你对此有何建议?

    答:这和我们刚刚谈的有关联。在《财富》500 强公司的 CEO 中,听说有很多是印度人,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跨国公司是印度的,我觉得问题在于印度企业还没有认定自己要做世界级的企业。所以,当中国的企业希望变成一个世界级企业时,应该先认定自己是一个世界级的企业,也就是回到我刚刚讲的,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剩下的其实都是很一般的操作,如你进入哪个市场,派谁去经营,都是商业判断问题。只要研发出好产品,自然就可以去。而真正能够主导你的国际化能否成功的,坦白说是企业文化,这种文化首先要认定自己是世界级的。

    问:首先是心态吗?

    答:对,心态,领导者的心态。

    问:你在管理上总结的一些原则非常有意思,比如“事不过三”原则、不生气原则以及透明原则,等等。能不能讲讲它们的由来或者道理?

    答:不生气原则是我常常勉励自己的一个方法。对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的反应方法,生气是不是一种好的方法?你为什么生气,是因为某个错误,但你生气并没有解决掉这个问题,生气代表你还不够成熟,所以感觉上你又错了一次。

    我比较想讲的是透明原则。作为一个经理人,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透明,就是你的作为都是可以预测的;其次,要让大家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老的管理方法是“天威难测”,你可以造成猜忌、恐惧,让你感觉很了不起。但是,对现代员工而言,这一套是没用的,而且他们真正的潜力也发挥不出来。

    问:这些管理原则的背后是什么理念?

    答: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有两个特性。首先,是要包容。所谓包容,就是很多事你要尽量淡化,这样你就能够集中精力去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同时这样也会鼓励形成一种创新的环境。其次,是公平。它对创造一个稳定、和谐、不猜忌的团队最重要。怎样保证公平?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不同的人。就是想一想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决定会不会不同。要想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喜好。这个方法可以把你个人的喜好降到最低。今天这个事情我做这个决定,如果回到三个月以前,同样的事情我会不会做同样的决定?三个月以后呢?时间,可以帮你去掉某些特定环境之下的偏差。根据不同时间、从不同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决定,就有可能去掉个人偏好,这样你做的决定可能比较客观。只有包容和公平,才能支撑你所谓的透明。

    问:在网络泡沫破裂以后,安捷伦遇到了分拆后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美国进行了大裁员,能介绍当时中国公司的情况吗?

    答:确实,在 2000 年之前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交不出货。为了交货,我们就扩充,需求下降之后,扩充的产能就变成闲置的多余资本,所以才会有裁员。那时,我们首先定下我们的盈亏平衡点在哪儿,定下之后,就确定了我们最优的 规模。于是,我们就根据这个最优规模和每个地区的贡献度,决定公司如何削减。我们中国公司很幸运,在泡沫破裂后,中国市场仍然在成长,尽管成长慢一些。所以我们对中国的投资并没有削减。我们让总公司了解到这个情况,所以当时中国公司并没有裁员。我当时可以选择做两件事情,或者去和老板沟通,或者告诉你的员工他将被裁。后者对我来说更难,我宁愿去与老板沟通,结果还不错。

    问:安捷伦中国公司目前占全球收入的比例如何,在区域市场中排在第几?

    答:以国家论,中国排在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但与日本非常接近,可能今年就会超过日本变成第二。

    问:很多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制定相当高的增长目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如何评价中国的市场?

    答:中国将会变成世界的制造中心,但制造什么呢?中国将从以前的劳动密集型加工慢慢转型到高附加价值、高科技的行业和领域。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富了,所以劳动密集的产业自然要走掉,到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所以中国必定要走到高附加价值制造业。而伴随著这些行业,支撑它们的几个支柱也会跟著进来。首先是研发;其次是零器件供应商;再次,一些高科技的基本 产业(如半导体产业)也会进来,而且必须进来。

    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制造中心。第一,中国的内需市场很大;第二,中国这些年也确实培养了一些技术人才。当然,在中国变成制造王国、制造中心的时候,我对我所在的行业是看好的,因为我提到的那些高附加价值的行业都是我们的客户,而食品、纺织则不是我们的客户,因为它们是高劳动密集型的。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