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小报大王的困境
 作者: Devin Leonard    时间: 2005年01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七十三期>>特写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国民询问报》和《明星》的出版人大卫•派克能把公司打造成一家光亮纸杂志巨头吗?

    作者: Devin Leonard

    超市收银台旁的杂志架上可谓无奇不有。要看美国媒体公司(American Media)的《世界新闻周刊》(Weekly World News),当然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这份刊物因它的封面故事出名:“世界最肥胖夫妇遭性俱乐部起诉”、“外星人拥抱约翰•克里目击记”……可是最近,比起与同一家公司出版的名人周刊《明星》(Star)来,《世界新闻周刊》的封面还是逊色了些。

    最近几个月,《明星》向读者大量展现明星们的赘肉。该刊最新一期的“最佳及最差沙滩体形”中有一张金发女郎的特写颗粒相片,女郎身著超短比基尼,暴露出肥大的臀部。读者若不觉得难为情,翻看杂志内页便可发现,此人正是著名时装大师唐纳泰拉•范思哲(Donatella Versace)。《明星》告诉读者:“唐纳泰拉身上明显的赘肉证明,金钱买不到完美的身材。”

    如果想找到更多的证据,读者在《明星》封面上还可以看到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的屁股(“21 岁时的赘肉!”)以及托莉•斯培林(Tori Spelling)的大腿(“31 岁时的赘肉”)。《明星》是一个混血怪胎。它看上去像是一份主流杂志。美国媒体首席执行官大卫•派克(David Pecker)过去一年在它身上花了 5,000 万美元,用以提高这份具有 35 年历史的小报的纸质,并招募了以邦妮•富勒(Bonnie Fuller)为首的新编辑团队。富勒声名显赫,曾将温纳媒体公司(Wenner Media)和迪斯尼公司(Disney)合营的杂志《美国周刊》(US Weekly)改造成报摊上的热销刊物。但《明星》在骨子里仍然是一份小报。与其竞争对手《美国周刊》和《人物》(People,与《财富》同属时代公司旗下)不同,《明星》主要通过报摊销售,格调低下是它促销的最佳方式。

    《明星》的定位危机,只是印刷业当前最突出问题的一个表现。52 岁的派克是超市小报业的霸主。他的公司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波卡雷顿(Boca Raton),是《国民询问报》(National Enquirer)、《环球》(Globe)、《国民审查报》(National Examiner)、《太阳报》(Sun)和《世界新闻周刊》的出版人。但是,派克立志推动美国媒体向主要杂志公司的转型。他的这一计划听起来有点像最近一期《太阳报》中报道的那个通过祈祷来修理汽车的家伙。不过,派克有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杂志架。

    你知道超市收银台旁边那些装有出版物的杂志架吗?美国媒体控制了其中的 65%,这些杂志架最适合销售小报。这些小报的销售主要依赖消费者的即兴购买,固定订户很少(老实讲,你见过有人订这种报刊吗?)。派克盘算,通过收购和推出新杂志并将它们摆放到这些杂志架上,他能够刺激人们产生购买这些新杂志的冲动。难怪收银台旁边杂志架上的读物变得越来越稀奇古怪了。

    派克刚刚推出了《MPH》,该杂志被称为融合了《Maxim》与《人车志》(Car and Diver)的风格。他很快将推出《气色渐好》(Looking Good Now),一份 1.99 美元的健美杂志(将由沃尔玛独家销售);《明星商店》(Star Shop),一份致力于帮助读者像明星一样著装的杂志;以及《圆滑》(Sly),它是美国媒体与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合办的一份老年男性健美杂志。他还收购了健身大亨乔•韦德(Joe Weider)的出版帝国,其中包括《体形》(Shape)、《曲线》(Flex)和《肌肉与健身》(Muscle & Fitness)。

    派克的生财之道大概如下:1999 年派克为收购美国媒体公司支付了 7.66 亿美元,是息税摊销及折旧前盈余(Ebitda)的 7 倍。杂志公司转手时的倍数通常较高,是息税摊销及折旧前盈余的 10 倍左右。派克和他的多数股东托马斯•李合伙行(Thomas H. Lee Partners)认为,围绕《国民询问报》开发一些油彩杂志,他们能够以 24 亿美元的发行价格实现美国媒体公司的公开上市─相当于明年夏天息税摊销及折旧前盈余预计值的 12 倍。不过,公司因发行垃圾债券背负了近 10 亿美元的借款,而几家信用评估机构对于美国媒体的成长前景也持怀疑态度。

    这使派克面临困境。过去四年间,通过报摊销售的美国媒体的小报(包括《明星》,但公司现在不再称其为小报)从每周 500 万份下降到 300 万份,主要是因为读者现在可以在互联网或者电视台上得到不适合于印刷的消息。至少在目前,派克通过将《明星》改为光亮纸杂志以提升发行量的计划并未奏效。对于将企业整体上市的想法,我们要想到: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大型消费者杂志出版商公开上市的先例。时代公司是媒体及娱乐大鳄时代华纳公司的旗下公司。《妇女家庭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的出版人梅瑞狄斯公司(Meredith Corporation)同时还拥有一家电视台。读者文摘公司(Reader's Digest)除了杂志,还销售图书和 CD。最重要的是,穆迪公司已经开始“审查”调降美国媒体的信用等级的可能性。考虑到上述种种因素,你还会购买这个家伙的股票吗?

    没错,3 月份结束的 2004 财政年度内,美国媒体公司的营业收入由 2000 年 3.05 亿美元增长到了 5.15 亿美元,增长主要是通过并购交易实现的。息税摊销及折旧前盈余四年内从 1.07 亿美元上升到 1.54 亿。数字没有呈现恶化的原因是,派克通过提高小报价格来弥补销售数量方面的损失。但是,美国媒体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仍然来自那些以“残忍的威廉 夏纳欺骗了整个城市”之类的字眼为新闻标题的刊物。

    也许问题的全部症结在于,只有疯狂的出版天才才能够使超市小报乐于跳下杂志架。除此之外,对于已故的小基恩罗索•波普(Generoso Pope, Jr.),你还能说什么呢?他于 1952 年以 25,000 美元的贷款收购了《国民询问报》─据说是从黑手党头目弗兰克•科斯蒂洛(Frank Costello)手中收购的,并将它发展成一份不可小视的刊物。该杂志的主要竞争对手《明星》, 是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一手创办的,这个澳大利亚媒体大亨现正倾力于使他的全球卫星电视统治天空。桦榭菲力柏契媒体(美国)公司(Hachette Filippachi Media U.S.)前任首席执行官大卫•派克也有自己的怪僻─他向已故的著名黑帮分子约翰•戈蒂(John Gotti)的女儿维多利亚•戈蒂寻求管理公司的建议,并且聘请她担任《明星》的编辑。他曾经叫保镖检测自己的咖啡里的化学成分,检查是否有员工在咖啡里撒尿。但是,大卫•派克是不是疯狂到足以拯救《国民询问报》的程度呢?

    母亲用儿子的脸当烟灰缸。”这是波普早先一期《国民询问报》的大标题。波普坚信,他的读者想要获得刺激。他注意到司机们放慢车速观看交通事故,于是他刊登了这些事故的照片。他还刊登了李•哈维•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的尸体解剖照片。

    波普后来发现,任由手下那群如狼似虎的新闻报道员报道明星,他可以赢得更多的读者。1977 年“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去世时,波普派遣一批记者携带 10 万美元前往孟菲斯,用这些现金购买小道消息。结果,1977 年 9 月 6 日出版的一期《国民询问报》配有这样一篇封面文章 “独家……艾尔维斯,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刊登了一张这位已逝摇滚巨星躺在棺材中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普莱斯利的一位表兄拍摄的,《国民询问报》从他手中购买了该图片。这期杂志共卖出 670 万份,位居出版史上销售量之最。

    波普还有其它离经叛道的疯狂想法。《国民询问报》前任主编艾恩•考尔德(Iain Calder)在他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掌管〈国民询问报〉的 20 年》中写道,他的老板曾打算制造微型无人直升机窥视明星住所并拍摄照片。波普还曾想在一个加勒比岛屿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并取名“询问者之邦”(Enquirerland)。为此,他曾派遣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弟弟、《国民询问报》 特约记者莱斯特•海明威物色建国地点。与此同时,他派遣另外一名记者到联合国咨询如何设立一个主权国家。

    这些计划最后都无果而终。但是,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波普实施的那些大胆的促销措施却给他带来了辉煌的业绩。他花费上百万美元在各个超市收银台设立杂志架,从而打造了一张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三年之间,他将《国民询问报》的周销售量从 75 万份提高到 400 万份以上。1988 年波普去世时,一批媒体巨头─其中包括默多克、罗伯特•马克斯威尔以及创办《阁楼》(Penthouse)的鲍勃•古辛(Bob Guccione)─争购他的公司。但是,《国民询问报》最终以 4.12 亿美元的价格花落波士顿创业投资行(Boston Ventures)领导的一群创业投资者手中。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可能令波普难以接受的改革措施─削减《国民询问报》的编辑预算,并将封面价格由原来的 75 美分提高到 1.39 美元。考尔德在《内幕故事》中写道,“我们都很清楚,这会使销量下降。但是,额外的营业收入却让我们获利丰厚。”波士顿创业投资行这伙人又通过如下措施进一步增加营业收入:以 4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默多克旗下风格欢快的《明星》,并与温纳、桦榭以及其他公司签订分销合同,通过杂货店为他们分销杂志。

    1998 年,波士顿创业投资行放出口风,说有意出售这家公司。当时该公司已经改名为“美国媒体公司”。但是,华尔街普遍认为,现任业主已经摘取了所有成熟的果实。因此,认真的买主其实只有一个:大卫•派克。我出生在布朗克斯,”派克说。“我父亲是一个砖瓦匠。在他那一行,这非常不同寻常,因为大多数砖瓦匠都是意大利人。作为犹太人,他必须学会说标准的意大利语才行。”

    从那以后,派克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在波卡雷顿和康涅狄格的格林威治拥有宅邸。他在四季酒店用餐。他驾驶保时捷代步。今天,他坐在位于公园大道的办公室中,身著暗色条文西服和带有金质大袖扣及字母刺绣图案的衬衣。渐渐发白的头发披在领口。但是,他仍然带有很重的纽约口音,体态仪容看起来像个街霸。

    父亲去世时派克只有 16 岁,但他已经开始挣钱。读高中时,派克在几家建筑公司做会计工作。进入佩斯大学后,他曾买卖二手车。1973 年毕业时获得工商管理学位,此后进入普华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 1979 年,派克在当时的 CBS 杂志集团会计部寻得一个职位。集团的前任总裁彼得•迪曼蒂斯(Peter Diamandis)认为派克前途无量。迪曼蒂斯回忆说: “他总有用不尽的主意。”派克成了迪曼蒂斯的财务总监,并成为其核心小集团中的一员。1987 年,派克帮助迪曼蒂斯设计了一个收购 CBS 杂志集团的杠杆收购计划,桦榭取得了大部分杂志后,他得到 500 万美元的报酬。此后,派克和他的老板留任桦榭经营杂志。三年后,迪曼蒂斯因为与他的法国老板们意见不合主动辞职;此后不久,派克出任首席执行官。

    这位新任首席执行官很快就得到了“吞吃垃圾者”的名声,因为他喜欢收购那些其他出版人乐于脱手的杂志,如《米拉贝拉》(Mirabella)和《旅行假日》(Travel Holiday)。他以行动证明了自己是该产业最有趣味的人物之一。他驾驶一辆乳白色劳斯莱斯新型 Corniche 敞篷轿车。他邀请广告客户到哈莱姆东区的劳斯食府(Rao's),带枪的黑帮匪徒与好莱坞硬汉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Niro)之流常在那个地方打交道。他对劳斯食府的一位老板弗兰克•皮勒格瑞诺(Frank Pellegrino)非常著迷,甚至花钱请他审阅派克打算担任制片人的电影脚本。

    派克还雇佣卡罗•鲍西亚(Carlo Boccia)清查办公室里是否藏有窃听器。鲍西亚操一口法语,曾任禁毒局特工。他从巴黎前来拜访桦榭高级管理人员时,还曾窃听到一些消息。鲍西亚现在是波士顿国土安全局局长,他评论道:“他们并不喜欢他。但他们知道他是个制片人,所以迁就他。”

    1996 年,派克引起了人们的非议。起因是他扼杀了原计划在《Premier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报道,这篇报道是针对好莱坞星球连锁餐厅(Planet Hollywood)的调查,罗恩•佩尔曼(Ron Perelman)在该连锁餐厅持有股份。《Premiere》杂志是桦榭和佩尔曼旗下的新世界娱乐公司共同出版的(派克现在对此感到后悔,他诡秘地说:“这件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很显然,他的同行们认为他和从前一样,纯粹是个二手车贩子。在美国杂志出版协会(Magazine Publishers of America)的一次活动中,派克被人说成是“来自诽谤公司(Hatchet,与 Hachette 相近─译注)的大卫•派克。”他最终退出了这个组织。

    派克的事业遭受过一些重大失败。到 1999 年他离开桦榭之时,《家庭生活》、《米拉贝拉》以及《旅行星期天》都亏损严重。桦榭和已故的小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 Jr.)共同推出的政治及流行文化杂志《乔治》,每年亏损 1,000 万美元。但此时,《人车志》和《Elle》这些刊物却非常火,广告状况也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在派克掌舵桦榭的十年期间,公司的经营收入翻了一番,达到 6 亿美元,利润从 3,000 万美元增加到 1 亿美元。

    派克试图说服他的法国上司推动公司在美国上市,但没有成功。此后,他便决意辞职。当大通曼哈顿公司(Chase Manhattan)副董事长詹姆斯•李(James Lee)用公司的私人飞机从科罗拉多举行的大通会议回来并顺路送他去纽约时,派克洗耳恭听李的建议。李告诉派克,应该考虑借助私人权益投资行的支持收购出版公司。李说:“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支持你。”他已经为派克物色了一家公司:美国媒体公司。他头脑中也已经有了一家私人权益投资行:Evercore 合伙行,一家由前克林顿政府的副财长罗杰•奥特曼(Roger Altman)参与筹建的投资行。

    这一想法对派克很有吸引力。桦榭是美国媒体的客户,因此派克非常明白美国媒体所掌控的超市杂志架蕴涵的潜力。同时,他也认为自己能够利用在桦榭学到的技能提升这些小报,并用它们产生的丰厚现金流收购新的杂志。1999 年 5 月,派克和 Evercore 合伙行收购了美国媒体。6 个月后,他们又以 1.0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环球传媒(Globe Communications)─唯一一份与美国媒体公司竞争的小报。环球传媒公司的旗舰杂志《环球》(Globe)比《国民询问报》格调更低。最近,它刊登了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性丑闻受害人的名字和图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们在这笔交易中还得到了《国民查问报》,一份较为积极的关注明星的小报(有篇文章题目是:雪儿对自己被惯坏的孩子说:自己找工作谋生去!);以及《太阳报》,一份专注于预言的超世俗小报 [有篇报导题目是:“诺查丹玛斯掩盖了真相!”(诺查丹玛斯是中世纪法国预言家─译注)]。

    派克通过整合同类小报业务,实现其削减费用的目的。他将这些业务集中到环球传媒公司以前在波卡雷顿的总部。对于《国民询问报》和《世界新闻周刊》的职员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的办公室原本就位于十公里以外的兰塔纳(Lantana)。但是,《明星》却位于纽约州的塔里顿,因此 60 名职员中只有 3 人调动了工作。

    派克曾试图收购几家杂志公司,但最终都因不敌对手而败北。Primedia 集团超过了他对 eMap 公司美国业务的出价,这些业务包括《汽车潮流》(Motor Trend)、《改装车》(Hot Rod)和《发烧天书》(Stereophile)。在收购时代镜像公司(Times Mirror)旗下几份杂志的出价大战中,美国媒体也不敌时代华纳。

    美国媒体推出了自己的新杂志。但是它发现,只有摆放的刊物迎合读者口味时,自己的杂志架才有用武之地。《米拉》(Mira)这份西班牙语小报,从来没有接近过派克预测的每周 20 万份的销量。《米拉》现在改版成双周刊,每年的盈利只有区区 50 万美元。派克原来预测《汽车世界周刊》这样一份汽车爱好者杂志每周能够销售 40 万份,但事实上它从来没有取得过像样的成绩,甚至还亏损了 500 万美元。派克只好放弃这份周刊。

    更糟糕的是,派克给《国民询问报》整容的计划也不见起色。他改善了纸质,增加了更多彩色页面,并将售价提升到了 1.49 美元,但销量仍然持续下滑。2001 年 11 月,《环球》杂志的图片编辑罗伯特•史蒂文斯因感染炭疽病不治身亡,此后的形势更加恶化。因为担心自己会感染炭疽病,读者不敢买该小报。派克被迫到“拉里•金现场秀”(Larry King Live)节目中苦口婆心地解释说,看《询问报》不会有危险。

    2003 年 1 月,派克终于等到了时来运转的时刻,他以 3.5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韦德出版公司(Weider Publications)。这笔交易使公司背负的债务增加到 11 亿美元,但他毕竟有了一些光亮纸杂志可以施展身手。美国媒体为收购韦德支付了很高的价格─息税摊销折旧前盈余的 13 倍,但派克有权剥离韦德公司的会计和分销业务。正因为有此权利,托马斯•李合伙行才愿意投入 2.93 亿美元,并因此成为公司的多数股东。该合伙行的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李说:“我们很器重大卫,我们对这笔交易非常看好。”Evercore 合伙行将其在公司中的原始投资套现退出,获得了 2.35 亿美元的利润,并继续作为公司的少数股东。

    但是,来自小报的营业收入继续下滑,派克很清楚这一切应该归咎于谁:邦妮•富勒。她于 2002 年 2 月接手温纳媒体旗下的《美国周刊》,将它从当初一份类似《人物》的杂志转变成一份带有明星图片和厚颜标题的时髦文摘(例如有关安格丽娜•朱莉和比利•鲍伯•汤顿的封面标题:“分手背后的谣言:好莱坞最古怪、最狂野、意乱情迷的一对到底发生了什么”)。《弗里欧》(Folio)专栏作家西蒙•杜门寇(Dumenco)评价道:“在写作沟通读者的社论方面,她使用了这种非常简单甚至有点白痴的方法。”《新闻周刊》(Newsweek)称富勒是“最低标准之王”。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称其为“魔鬼”。但是,《美国周刊》的读者们却喜欢她的社论风格。2003 年前 6 个月,该杂志的发行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8%。派克坚信,《美国周刊》的成绩是以《明星》的损失为代价的,后者发行量下降了 12%。他说:“这再明显不过了。”

    之后,派克采取了一个重大举措。他解雇了《明星》编辑托尼•弗罗斯特(Tony Frost),并宣称要把《明星》搬到纽约市。随后,他又令人难以置信地向一个人寻求意见,这个人就是被判刑的黑手党成员唐•约翰•戈蒂的女儿维多利亚•戈蒂。在劳斯食府会面之后,派克聘请她担任漫谈专栏作家(她现在的头衔是执行主编)。派克说:“她确实使漫谈专栏有了起色,该专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她并没有给《明星》高层的其他人留下这种印象。曾经受雇于《明星》的一位人士说:“她连拼写都不会,在事实查证方面她简直糟糕透顶。”戈蒂反驳道:“我智商 146。我认为拼写不是我的弱项。”

    派克问戈蒂,纽约有没有编辑能给《明星》带来新的活力,她推荐了富勒。正值此时,富勒与温纳公司的合同谈判僵持不下。派克向富勒提供了丰厚的条件:年薪 150 万美元,外加 90 万美元的发行提成(其中 50 万美元保底),以及 150 万美元的股份。富勒对派克说:“除非你能保证把《明星》改版成光亮纸杂志,否则我做不到。”派克答应了她的条件,聘请她担任美国媒体的首席编辑总监,负责全公司所有的小报和杂志。

    邦妮•富勒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魔鬼。她的个性并不张扬,不像个知名编辑。日前的一个早上,在她的办公室里,富勒浓妆艳抹(胭脂和眼影涂得太重了),透过长长的刘海窥视她的访客。“我完全相信明星新闻周刊市场,”她说,“在《美国新闻》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个市场已经达到了它的极限。”

    派克和富勒制定出一个《明星》的改版计划,要使它更加“对明星友善”,以此吸引年轻读者和主流的广告客户。2003 年 8 月,派克告诉《纽约观察家》的斯里达尔•帕普(Sridhar Pappu):“《明星》将更加温和,刊登更多图片,更加友善,并且与所有重要的公关高管建立关系─这些是小报至今所缺少的。” 《明星》还将放弃使用多年的收买消息来源的做法,例如通过他们打探詹尼弗•洛佩兹(J. Lo)贴身内衣上有什么图案。“《明星》将与《美国周刊》、《人物》以及《本周头条》(In Touch Weekly)展开竞争,”富勒说,“我们希望人们把我们看作完全正统的刊物。”但是,读者却不为所动。2004 年前 6 个月,《明星》的报摊销量下降了 10%,而《美国周刊》则增加了 47%。广告客户更是不领情。今年上半年,《明星》的广告版面减少了 25%,而《美国周刊》增加了 27%。与此同时,《本周头条》通过报摊实现的销量上升 73%。

    富勒坚持说,这些情况并没有让她感到害怕。但是,一位《明星》雇员称,这位编辑非常不安,她深更半夜在家中给这位雇员打电话抱怨说,《明星》的老雇员把封面搞得越来越下流,让她感到焦虑。“我很紧张,”富勒对她的雇员说,“我希望对明星友善一些,但充满丑闻的封面的销售情况却要好得多。”

    眼看自己的报摊提成就要泡汤,富勒终于下定决心。甚至在 4 月份改版为光亮纸杂志以前,《明星》就刊登了诸如“吓死人的好莱坞整容!”之类的封面,该期还配有费拉•福赛特(Farrah Fawcett)整容前后的照片。“最佳及最差沙滩体形”则是向前迈出的很自然一步。

    很难想象布兰妮•斯皮尔斯会喜欢《明星》刊登的图片,它显露了其屁股,令人难堪。但是,她应该喜欢,至少在富勒看来是这样。“如果我们的读者知道明星们有赘肉,就会更加喜欢他们”,她真诚地说,“他们之所以更加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感到明星们更加认同读者。”

    但是,对于为《明星》工作的某些人来讲,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他们当初应聘时是冲著这样一个许诺来的:这一杂志将成为《美国周刊》一类的刊物。可是,现在它正逐步蜕变成一份小报。《明星》雇员说,该杂志从来没有停止过收买消息来源(富勒否认有这种事情)。某些高层人员,如娱乐董事温迪•根森已经辞职。仍然留任的那些人谈起自己的处境,就好像身陷新闻业炼狱一般。

    9 月末,派克会见《明星》、《询问报》和《环球》编辑时,这种人心浮动的现象相当明显。这次会议是要评估即将使用的杂志封面。《明星》的封面打算披露布兰妮•斯皮尔斯和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的婚礼计划(“惊世婚礼!布兰妮说`我愿意'─桑德拉•布洛克随后也如是说”)。富勒得意地宣称,《明星》在前一天上午 7 点 30 分就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斯皮尔斯婚礼的消息。而这时候《明星》必须把这一故事继续下去。“我们现在可能要与报道布兰妮婚礼的三个竞争对手一争高下,”富勒警告说,“这才是真正的故事。”

    会上传出消息说,《人物》出价 100 万美元购买斯皮尔斯的婚礼图片(《人物》说它支付的远远没有这么多)。《明星》能够采取何种竞争对策呢?它的主编乔•道尔斯(Joe Dolce)解释说,在认识到读者群对布洛克的故事反应良好之时,他就已决定将斯皮尔斯和布洛克加以组合。他认为,这两张女人照片周围的金边将使得这一期杂志更能吸引读者。“这样看起来光彩亮丽,并带有几丝华贵气质。” 乔•道尔斯曾担任《细节》(Details)杂志的主编,《细节》是康泰纳仕出版集团(Cond?Nast)出版的一份面向男士的杂志。

    “我不知道《人物》花那么多钱要收买什么,”富勒说,“我猜想他们将获得充分的合作。但是,《美国周刊》和《本周头条》不可能获得我们所拥有的那些细节。我们真的掌握了一个惊人的故事。”

    最后的结果是,《人物》得到了那些图片,而《美国周刊》则以一篇有关斯皮尔斯的封面文章作为回应,“她捏造了自己的婚礼?”《美国周刊》引用一份“独家文件”说,这位歌星举行了一场“虚假的婚礼”。此后争端迭起,温纳媒体和时代公司的高层在《今日美国》(USA Today)、《华尔街日报》以及《华盛顿邮报》上打起了口水仗,争吵《人物》有没有为了这些图片花钱太多。《明星》的报道则被忽略了。

    派克承认,富勒接手《明星》并没能迅速带来成效,但他声称,截至 6 月份,每周报摊销量已超过了 100 万份。不过,发行量审计局的记录则显示,6 月份最后三期的报摊销售数字包括了通过美容院、晒黑沙龙、水疗院以及诊所分销的 50.2 万份《明星》杂志。美国媒体声称,它已经收回了这几期的所有封面价格(3.29 美元),但它不愿透露是谁支付的。的确,包括时代公司在内的许多出版商都使用同样的伎俩,但对于美国媒体公司来说,这么做会削弱《明星》已经扭转颓势的说法。

    《明星》花销昂贵的整容手术,不断地榨取美国媒体公司的腰包。在截至 6 月 28 日的最近一个季度,公司的息税摊销折旧前盈余减少到 2,600 万美元,较上年同一季度下降了 8%。派克对这些灰暗的数字无动于衷,相反,他预计随著订阅量的增加,《明星》的发行量到明年夏天将从 120 万份猛增到 170 万份。他得意地宣称,Gap 公司、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已经开始在《明星》上刊登广告。这位首席执行官预测,随著《明星》的重生,到 7 月份美国媒体的年均营业收入将从 5.15 亿美元增加到 6 亿美元,而息税摊销折旧前盈余将达到 2 亿美元。他说,然后就是开始考虑公开上市的时候了。

    但是,如果处于公司核心位置的这些小报继续萎缩,恐怕派克要失望了。他必须搞好这些小报。事实上,他已计划根据─哇唔─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重新设计《国民询问报》!对于一份刊登“马特•雷布兰克(Matt LeBlanc)的同性恋丑闻?”之类文章的刊物,麦肯锡了解多少?派克说:“麦肯锡建议我们,必须更多关注重大刑事案件、健康和美容,并且要增加有关时尚的内容。我们的这份杂志没有任何关于美容的东西。我们还将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叙事。”

    麦肯锡的咨询专家评估《国民询问报》?正如《世界新闻周刊》所言,“基恩罗索•波普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宁!”

    译者:兰磊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