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能成为中国的彭博资讯吗?
作者: 周展宏 1999 年底,已过不惑之年的宁君离开了家乡大连,也告别了优越的生活,只身到北京出任金融界网站的首席执行官,该网站由两家公司(即金融街投资理财网和财富软件公司)合并而成,主要股东为风险投资商 IDG。在大连,宁君已经小有名气,他所管理的大连雅奇电脑公司开发出的一种信息管理软件,年利润近千万。但第一天到北京上班,金融界就给宁君一个“下马威”: 下午 6 点钟他从自己的办公室走出来,发现其他人都已经下班,而此时距公司的下班时间仅仅过了半小时,宁君不知道怎么锁公司的大门,不得不打电话询问。 2000 年初的金融界,员工士气低落,公司账面只有 80 万人民币,尽管宁君上任后不久,金融界的老股东 IDG 和新加坡风险投资商 Vertex 又共同追加了 500 万美元的投资,但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这点融资仍显得很可怜,比如和讯网当时融资 4,000 万美元,赢时通网站也获得了联想集团两亿多元的投资。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谁也没有料到: 在宁君的领导下,金融界很快就走出了“注意力经济”的陷阱,即仅仅依靠网站的访问量吸引广告的模式,2002 年弥补了历史上 5,000 万元的亏损,2003 年实现了股东现金分红,2004 年成为第一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金融信息服务网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讯网在 2003 年 10 月以前都在亏损,赢时通则退出了竞争,将定位变为无线接入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2001 年 4 月,金融界推出了自己第一个服务产品,即“龙规”分析软件。原来,宁君经过对金融界商业模式的反思,决定把信息服务包装为证券分析软件(卖软件也正是宁君的老本行,在大连时他就被称为“东北软件王”)。“龙规”软件一方面可以在网站上付费下载,另一方面在物理的分销渠道也能购买,每份售价 99 元,“龙规”软件最终发展成了金融界的主打产品─大参考。接著,金融界又不断在其软件上增加新功能和个性化增值服务,而这些增值服务是按年收费的。发展到今天,金融界所提供的基础证券分析软件都是免费的,只是对其中的增值服务按期收费。 2004 年 10 月金融界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和宁君也随之声名鹊起。金融界上一年的收入仅为 230 万美元,但它通过出让 31.2% 的股份,在纳斯达克融到了 8,000 多万美元的资金。与金钱和声名相伴的是压力和风险,宁君的同行在金融界上市后给他打电话说,“这几年便宜你们了,没想到你们居然这么早就赚钱了,我们还亏著呢!现在好了,我们就跟你学吧。”上市前,金融界的产品和市场策略都是直接送达客户手里,不为人所关注; 上市后则不同了,金融界在明处,别人在暗处,因此要求宁君及其团队更具创新精神,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也是宁君认为金融界最大的挑战所在。 金融界在招股说明书中的融资用途有四个: 兼并收购,市场拓展,建立品牌和新产品开发。宁君告诉财富(中文版),公司现在已经有四、五个收购项目同时在谈判,从事软件开发的员工人数也增加了一倍。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金融界上市的时候并不缺钱,因为 2000 年获得的 500 万美元风险投资在上市之前连一半也没有花掉,其中大部分都以大额存单的形式“躺”在银行里。这让人很容易怀疑上市主要是因为风险投资退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自上市以来,金融界的增长相当快。2004 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去年收入达 602 万美元,利润 460 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 165% 和 286%。尽管如此,金融界的股价在纳斯达克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一直在发行价之下徘徊。这一方面反映了美国投资者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金融界所处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预示著金融界能否用好那 8,000 万美元的资金,将决定其股票未来的表现。 金融界的口号是做中国的彭博资讯(Bloomberg),但事实上,目前其商业模式与彭博仍有较大差别: 彭博面对的主要是投资银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它一个终端平均每年的租金约 1.8 万美元,目前出租的终端数达 20 多万台; 而金融界面对的主要是普通股民,即个人投资者,每个人平均一年支付给金融界的费用不过 200 多美元,目前用户数 3 万多。当然,这并不说明金融界的模式不好,因为中国目前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存在大量的小投资者(中国约有 8,000 万股民),即所谓的散户。如果金融界能吸引到中国十分之一的股民购买其服务,那也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或许中国的彭博就应该是金融界的模式。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