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兴起慈善潮
毁灭性的海啸给了美国公司一个行善的机会 作者: Clay Chandler 2004 年 12 月 26 日,在可怕的海啸重创亚洲沿海地区后数小时,联邦快递公司(FedEx)的高层便行动起来了。联邦快递全球社会关系部的员工四处联络,配合国际慈善机构,为其运送食品、衣物、药品等捐赠物资。公司的路线规划人员更改了发运计划,安排公司的飞机和飞行员将 230 吨医疗物资运往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12 月 30 日,布什总统仍在竭力淡化人们对美国政府救援行动滞后、出手吝啬的批评,而联邦快递的副总裁杰克•穆斯(Jack Muhs)却在策划将雅培公司(Abbott)生产的 34.4 万磅缓解婴幼儿脱水的口服液 Pedialyte 运往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机场。为了确保运送快捷,穆斯用联邦快递的钱包了一架飞机。他表示,这是一件“有些不同寻常”的事。 海啸发生后,许多美国公司都迅速投入救灾行动,联邦快递公司只是其中之一。辉瑞公司(Pfizer)的首席执行官马金龙(Hank McKinnell)在亚洲工作了 30 年,这次公司承诺捐献 3,500 万美元的现金和药品。其他蓝筹股企业也纷纷解囊,包括可口可乐(Coca-Cola,1,000 万美元)、道氏化学(Dow Chemical,500 万美元)、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500 万美元)、默克(Merck,300 万美元)、花旗集团(Citigroup,300 万美元)、沃尔玛(Wal-Mart,200 万美元)和微软(Microsoft,200 万美元)。据有关官员介绍,从 12 月 26 日到今年 1 月 4 日,仅红十字会就筹集了 1.03 亿美元善款,其中半数以上是企业捐赠的。此外,苹果(Apple)、亚马逊(Amazon)等公司在各自网站上公布捐款电话,也帮助红十字会筹集了数百万美元。 鲍威尔在 1 月初前往受灾地区访问时说,美国的援助“使穆斯林社会乃至全世界……有机会看到美国人的慷慨大方,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确实,这场殃及多国的悲剧是饱受攻击的美国企业向世人展现善意的一次良机。 公司要做的事远不只是填写支票。英国的非盈利组织国际商业领袖论坛(International Business Leaders Forum)的集团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戴维斯(Robert Davies)说: “各公司完全可以在能力施展自己特长的领域里做出卓越贡献。物流、抗生素、电信、分销─在这些方面,公司的能力远胜于政府。”国际商业领袖论坛拥有 80 名会员,其中不乏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微软公司贡献了服务器和人员,帮助救援组织处理大量涌来的捐献钱物。思科公司(Cisco)提供了“网络救援”工具包(一种金属箱,里面装著互联网电话和易操作的路由器),借助这个外形小巧、价格低廉的设备,救援工作人员和幸存者可以通过卫星接入互联网。敦豪公司(DHL)准许联合国使用自己设在雅加达的仓储设施。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公司提供了瓶装设施和分销网络。海啸发生后数日,在泰国,可口可乐表示要提供 50 万瓶瓶装水,一家瓶装公司让其所有工厂都专为幸存者提供饮用水。由于担心被人看作是公关伎俩,一些公司并未对外宣布它们的捐助,甚至不发表评论。 据负责跟踪公司捐赠情况的 Contributions Academy 估计,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两周,为海啸提供援助的公司就有 114 家,援助总价值达 1.78 亿美元。按照这样的速度,印度洋海啸灾区接受的企业捐款额将超过“9 11”事件创下的记录。据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机构 Giving USA 基金会估计,企业界共向 9 11 受害者捐赠了 6.82 亿美元。Contributions Academy 的总裁科特•威登(Curt Weeden)说,尽管空中客车(Airbus)、雀巢(Nestlé 、德国的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等美国以外的公司制造的声势不小,可在该机构跟踪到的捐款中,90% 以上来自美国公司。日本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受灾国地区拥有大批制造企业,丰田公司(Toyota)承诺向日本红十字会捐款 300 万美元,但其他日本工业巨头的捐助远不到 100 万美元。这反映出了文化差异。救援官员说,日本公司的经理人一般认为,灾难救援工作是政府和国际机构的事,与企业无关。海啸幸存者是不会认同这一点的。 译者: 钱志清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