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吉姆•柯林斯谈决策
 作者: Jerry Useem    时间: 2005年08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八十一期>>管理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攀岩高手柯林斯说,了不起的决策缘自说“我不知道”。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攀岩高手柯林斯说,了不起的决策缘自说“我不知道”

    除了登山的时候(他是世界级的攀岩高手),作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吃饭睡觉想的都是商业问题。所以,当《财富》高级撰稿人杰瑞•乌西姆(Jerry Useem,与柯林斯有过合作)请他谈谈决策艺术时,柯林斯马上来了兴致。他甚至翻阅了自己在写作《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和《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这两本商业畅销书过著中所积累的长达 14 年的研究和采访内容。在随后的一系列对话中,他和乌西姆探讨了他的一些别具新意的看法,这些看法是他在分析了商业史上一些关键决策过著之后得出的。比如,企业能否保持基业长青,这似乎在更大著度上取决于有关人的决策,而非有关战略的决策,而寻求共识并非做出困难决定的办法。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对话要点。

    你在以决策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时,令你感到吃惊的是什么东西?

    我们通常认为,决策主要就是解决“什么”的问题。但是,在我看了自己的研究笔记和接受我采访的公司老总的访谈记录后,发现贯穿前后的一个主题是,他们最重大的决策不是解决“什么”,而是解决“谁”的问题。这些决策都是关于人的。

    涉及到人的决策为何如此重要呢?

    从根本上说,世界是不确定的。决策都是关于未来以及你在未来中的地位,而未来又是不确定的。那么,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你能够做的关键一点是什么呢?你可以选择合适的人与你合作。

    关于人的重要性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举一个非商业案例和一个商业案例来说明吧。1978 年,吉姆•罗根(Jim Logan)和他的搭档马格斯•斯达普(Mugs Stump)成为首次由皇帝坡(Emperor Face)攀登加拿大洛基山脉罗伯逊峰的人。直至今天,所有其他试图由该坡登顶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半途而废。于是,我问罗根: “为什么你们能够登上去呢?”他回答说: “因为我做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我选对了搭档。”

    他告诉我,有一处,也就是所谓的“死亡区”,一旦越过的话,就没有退路了。他们或者是登顶,或者死去─没有回头路可走。他们不知道在过了这个地方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也不知道天气状况将会如何。那么,面对这些不确定性,你最好的抵御手段是什么呢?就是找到能够应付登山过著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的人。

    讲一下商业案例吧。

    我举一个例子吧。这家公司的前景当时也是很不确定。它就是上世纪 70 年代的富国银行(Wells Fargo)。大家都知道银行业取消管制的冲击波即将到来,但没有人确切知道情况将到底如何。在什么时候解除管制?会采取哪种方式?将对银行业产生何种影响?在我们做研究时,当时富国银行的首席执行官迪克•库利(Dick Cooley)把话说得很明白。他说,实际上,我也不知道富国怎样做才能渡过解除管制这一难关,因为有可能出现各种不确定的紧急情况,非常多。不过,我知道如果能在 70 年代打造一支最能干的管理团队,他们就会知道在解除管制到来时如何去做。他不能为今后制定出一份方案,因为他也不知道今后会发生什么。因此,他的决策事实上是几个决定,那就是找到那些能够应对一切局面的人,无论解除管制会带来什么样的情况。

    嗯。不过,就算你有了能干的人,你还是要做出决策啊。

    了不起的决策,首先要有了不起的人,还要有一句非常简单的话: 我不知道。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很清楚─那些最终制定出能够产生优异结果的方案,长时间里做出一系列了不起决策的领导,在他们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对说“我不知道”都感到很坦然。

    事实上,他们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我想说的是,哪样更好?说谎─自己明明已经拿定主意,却说不知道?还是自己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自欺欺人呢?还是说实话?也就是说,“我还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必须要做对。”

    那怎样表态才显得自己不优柔寡断呢?难道大家不期望领导明确说“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是企业常有的事情。老总已经作出决策,而他对领导力的理解就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对他的决策不持异议。

    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

    一个问题就是,你忽视了那些可能非常了解情况的人,而这些情况对决策将非常有用。这表明,你接受了以下的看法: 因为你是老总,你就比其他所有人知道得更多,或者更聪明。但其实你做的事情只是让自己听不到其他的想法或意见,而这些想法或意见可能要更好。

    怎样营造一种信息可以自由流动的氛围呢?

    你必须认识到,你的职位不应成为获取最佳信息的障碍。你的个性也不应成为这方面的障碍。我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我的脾气─我能够说服团队中的人接受某种看法。我岁数比他们大,我做的研究也比他们多,我比他们知道得多。我对他们的影响可能太大了,因此无法得到最好的回答。所以,在我们为《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做研究的时候,我树立了这样一种风气,那就是首先要有不同看法,这就使大家之间有不同意见,大家的意见和我也不一样。

    我努力去提高我所说的问题和发言之间的比例。这一招是从我们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研究的领导人那里学来的。他们都很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发起对话和辩论。此外,对团队中那些能给我的想法挑出毛病的人,我对他们大加表扬。第二天见面,我可能会说: “我确实要感谢雷或布莱恩或斯特法尼。她促使我思考,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太正确。”

    我要找的是那种不唯上、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我最喜欢的一个研究人员是一位年轻人,他上过普林斯顿大学,主修中世纪文学,后来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这就是独立思考。我想,他参加我的团队,是因为他不会在乎我想什么。

    最重要的环节是对研究进行设计,在每一个疑问─每个案例和每个分析─上,保证团队中有人对问题了解得和我一样多,或比我更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机制,有助于减少这样的可能性: 我的权威和脾气影响了大家对事实的判断。

    这样的一个团队会让达成共识变得更难吗?

    我必须要强调一点,那就是这样做不是为了达成共识。你是说要大家针锋相对?

    这是关键。我们发现,在那些善于决策的企业,争论都是实实在在的。吉列的科尔曼•莫克勒(Colman Mockler)想决定是开发更廉价的一次性塑料剃须刀,还是开发价格更高的产品。于是,他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他善于启发人,逼人捍卫自己的看法。他让辩论激烈地进行下去。而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在我们研究过的所有企业中,当它们朝卓越跃进时,都能够发现这种情况。争论是实实在在的,是那种为了寻求理解而进行的认真、激烈的辩论。

    那最后还是领导人做出决策?

    是的,通过争锋和辩论才能做出管理决策。我们研究过的所有重大决策无一是在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做出的,在这当中总是有些分歧。

    这不会使决策难以执行吗?

    我们的研究显示,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需要进行认真的讨论。但是,在决策形成之后,大家必须团结一致,使决策获得成功。再说一次,我觉得这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就是首先要有合适的人─那些能够进行讨论,以便寻找最佳答案,同时又能够将分歧放在一边,为企业的成功共同努力的人。

    这么说讨论是至关重要的。作出了不起的决策的其他一些因素是什么?

    大多数人从外部世界着手,努力地去想: 我们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呢?卓越可不是这样实现的。要实现卓越,首先要有内部的驱动力。重大决策的一个关键问题是: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内部的: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代表了什么?我们究竟想干些什么?驱动我们的内部因素何在?我认为,内部规划才是一切行动的驱动力。大家都在大谈“关键在于如何对外部环境做出回应”。但是,卓越的企业是由内部力量驱动的,同时也对外部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驱动我们的内部力量?第二个问题是,外部环境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特别是,它是如何运行、如何变化的?第三个问题是,当我们把内部驱动与外部现实相结合时,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比,我们能够做出什么独特而且可能是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来看看波音建造 707 客机的决策。这中间有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波音的价值观,即“永为先驱,尽善尽美。我们喜欢干冒险的大事。如果不这样做,还不如不干这行。”第二,是波音希望使自己更加卓越的愿望。这些是内部的推动力。它们与适应外部环境无关。

    但第二个问题─外部环境的真实状况怎样,它是如何变化的─当时是这样的: 战争已经结束,对轰炸机的需求不会像原先那么大。此外,技术上也出现了巨大变革,即从螺旋桨飞机转变到了喷气机。相对于民用飞机来说,军用飞机的需求将下降。这就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再谈谈第三个问题: 波音能够在哪些方面做得比世界上其他人要好?那就是他们的喷气机技术了。他们一直在建造 B-47 和 B-52 这样的大型轰炸机。他们有经验,因此,他们知道自己能够造出大型喷气机。波音直面内外现实,察觉到自己能够将世界带入喷气机时代,从而为世界做出独特贡献。于是,比尔•艾伦(Bill Allen)就启动了 707 客机的研发。

    我们一直在谈重大决策。但是,除了决定企业成败的决策外,企业经营还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是这样吧?

    任何决策,无论它有多么重大,在总的结果中只是一小部分。的确,一些决策要比另外一些更重大,一些还牵涉到企业的前进方向。但是,从决定结果的角度看,重大决策的作用在 100 分中还占不到 60 分。它们更像是 100 分钟的 6 分。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它们的比重只有 0.6 分或 0.006 分。它们相加在一起,才能产生总的结果。遗憾地是,商学院教导我们说,企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某个案例决策。而且,你和我在写东西的时候,我们也都喜欢决策这样的戏剧性时刻。

    是的。某某靠在他的椅背上,眺望窗外,然后说: “我是该这样做,还是该那样做呢?”

    但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的确,有一些关键决策,但更多的是长时间中做出的多项决策,而且这些决策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才取得了不起的结果。

    领导人或公司心理中,有哪些因素影响到决策?

    一大因素就是,你是否认为生活中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外部因素呢?比如,“我来自某种家庭,我干这个工作很合适。”还是认为你的生活状况最终取决于你自己,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对自己的结果最终负责。

    看看航空业吧。1972 年以来,发生了那么多管理层面无法控制的事情: 石油冲击、利率上升、解除管制、战争和 911 事件。然而,1972 至 2002 年 30 年间所有上市公司中表现最好的仍然是一家航空公司。2002 年《Money》杂志回顾说,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的表现要超过英特尔(Intel)、沃尔玛(Wal-Mart)和通用电气(GE),在它们之上!试想一下,如果西南航空的人说: “哎,大环境如此,我们也做不成什么大事,”情况又会如何呢?你可能会说: “是的,航空业形势很糟糕。所有业者注定都要亏钱。”但西南航空的人说: “我们对自己的结果负责。”

    你是说可以依靠好的决策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也不完全是。运气也是一个因素。但总的说来,我们的研究表明,主要因素更多的在于你能够控制的东西,而非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的确,有各种情况发生,但根本的一个假设需要像西南航空那样─你的命运最终由你自己负责。问题不在于外部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你怎样影响外部环境。决策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这么说,如果你认为好的决策最终不会产生很大的不同,你就很难做出好的决策。还有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呢?

    我们的研究表明,还有一个变量对决策的质量和执行至关重要。看一下商业史上的一些伟大决策,就会发现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可以长达四分之一世纪,而不是一个季度。比如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决定英特尔放弃记忆芯片业务,比尔•艾伦决定波音研发 707 客机,雷格•琼斯(Reg Jones)选定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管理通用电气,达尔文•史密斯(Darwin Smith)出售金佰利(Kimberly-Clark)的工厂,吉姆•伯克(Jim Burke)在泰诺(Tylenol)中处变不惊,小汤姆•沃森(Tom Watson Jr.)和 IBM 360 系统的开发,等等。这些领导人非常清楚,他们的抱负是企业的长期卓越。决策出问题的时候,那都是因为大家对你决策的目的─是为了你自己还是为企业─不是很清楚。如果一项决策最终是为了你自己,大家为什么要为它去如此卖力呢?

    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目前正在做的项目?

    我的同事莫腾•汉森(Morten Hansen)原先在哈佛担任教授,现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任教。他和我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在非常动荡的环境下成功,而有些人就不行?在外部环境令你的掌控能力受到削弱,或是你肯定要亏损的时候,你怎样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可以这样想: 如果你在珠穆朗玛峰攀登营地醒来时,发生了一场意料之外的风暴,这可能不会让你怎么样,但如果风暴来临时,你在山峰的高处,你就可能会死去。莫腾和我认为,领导人越来越觉得他们是在山峰的高处,面临他们从未预想过的风暴。我们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卓越?

    那答案是什么呢?

    我们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我们还不知道。但是,我们学到了一样东西,它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对自己要求太严了。这就是,你可以犯错误,甚至一些严重的错误,但仍然能够成功。知道这一点让人感觉很好,你不需要百发百中。在真正的大事上,你可能需要五发四中,还有一些致命的错误,一旦犯下,你就无法再翻身。但你无需百发百中,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译者: 戴武军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