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傻问题有大智慧
 作者: Geoffrey Colvin    时间: 2005年09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八十二期>>特别报道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假如有人这么做了,他就会发现一条有关商业成功的精辟见解: 愚蠢的问题会导致精明的商业决策。这一条适用于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各个行业。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到安然(Enron)工作是不是有风险?”

    作者: Geoffrey Colvin

    你若在 2001 年 8 月向安然公司提出这样的问题,会显得很傻。有风险?公司看上去正如日中天呢!它提出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现在仍会有人一脸诚恳地这样声明)。然而,这个傻问题正是安然会计师谢隆•瓦特金(Sherron Watkins)给首席执行官肯•莱(Ken Lay)的那份著名备忘录里的第一句话,而答案就是“是”,它的含义也很明显: 要尽快应对已经很严重的灾难。可当时,大厅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去推想这看来很傻的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假如有人这么做了,他就会发现一条有关商业成功的精辟见解: 愚蠢的问题会导致精明的商业决策。这一条适用于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各个行业。我们这里说的不是生活中那些真正的傻问题(我成天琢磨你干什么呢?),而是说组织生活里的傻问题。这样的问题,没人会在公司的会议上问,因为它们听上去很另类或无礼,要不就是很弱智。

    傻问题可不是这样子。相反,它也许深中肯綮,直接对某人或某事提出了质疑,比如某个权威、某项政策,或是固有的秩序。它可能令人不快,谁这么做,就等于在找麻烦。公司反击你的时候,不会指责你制造威胁,它会冷眼相看,并暗示你不了解基本情况,要不就是说你眼浊,对别人看到的东西视而不见。员工自然明白这么做的危险。别忘了,谢隆 瓦特金斯是匿名发送那份备忘录的。

    要说明这样的问题是何等的一针见血、它们为何如此难以提出,我们可以举商界最有名的一个傻问题做例子: 这个问题是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 50 多年前提出的: 你是做什么生意的?如果你是公司普通员工,问这样的问题不会得到令你愉快的反应。你很可能不会问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指望得到回答了。德鲁克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是如此(生意如何?谁是你的客户?)。

    可是几十年来,许多公司一直付给德鲁克大笔的钱,让他来视察并问那些问题。所以,对于傻问题,还有另一种看法: 局外人更容易问起它。顾问不是唯一能提出的局外人。教导者也行。历史上,苏格拉底是最伟大的提傻问题的人(比如“美德是什么?”)。孩子们也会提傻问题,正如本刊今年 8 月号的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孩子的简单问题,导致了宝丽莱相机(Polaroid)的发明。

    当然,还有一类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傻问题: 老板。遗憾的是,很少有老板这样做,尤其是在风险较高的情况下。我们来看看肯尼迪总统的经历。在制定猪湾行动计划时,他就没有问一个明显很傻的问题: “我们凭什么认为古巴人民一定会起义?”后来,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他吸取了教训,不再顾忌自己的表现怎样幼稚。椭圆形办公室吹风会的录像显示,他曾经问过: “你如何知道这是一枚中程弹道导弹?”“这导弹有多先进?”“他们要多久就会发射?”历史学家认为,肯尼迪决策方式的改变,促使他采取了海上封锁、秘密外交等能有效避免核战争的策略。

    不过,你用不著担心核战争,你担心的只是你的公司或职业有可能遭到毁灭。你不是顾问,不是苏格拉底,不是小孩,也不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你能冒险去问傻问题吗?你能冒险不去问傻问题吗?怎样做会使你更后悔?你知道答案吧!

    因此,你该这样做: 不要提问题前先道歉,不要说这个问题可能不重要,也别东拉西扯和稀泥,企图削弱傻问题的影响。你就走上前,把问题提出来!越短越好。不要被随后的目瞪口呆、鸦雀无声所吓倒。熬过这段,你就会有回报了。

    在那瞬间的永,你将更切实地理解为何提傻问题需要勇气。你要提醒自己,如果无需勇气,它们也就不值一问了。

    译者: 古正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