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诺基亚的复兴者
 作者: Nelson D. Schwartz    时间: 2006年01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八十六期>>前沿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Nelson D. Schwartz

    2005 年 10 月,Nokia 8800 进入美国商店,售价为 700 美元。这款手机纤细、漂亮,它的滚珠轴承是从宝马的供应商那里特别订购的,只需手腕轻轻一抖就可以弹开。但它不止是一款人人都想得到的产品,还象征著一场突如其来的设计大革命。这场革命使诺基亚近几个月的股价飙升了 25%,恢复了这家世界最大移动电话生产商的声势,也使康培凯(Olli-Pekka Kallasvuo)走向公司的最高职位,成为传奇 CEO 约尔玛•奥利拉(Jorma Ollila)的接班人。康培凯沉默寡言,是由律师改行搞技术的。

    直到 2004 年,诺基亚的股价还处于自由落体式下滑的险恶形势当中。一些观察者(包括《财富》杂志)怀疑这家芬兰公司大势已去。魅力非凡的奥利拉或许是欧洲最有名的高技术 CEO,整个芬兰都对他有著强烈的自豪感,在芬兰人眼中,他就像比尔•盖茨(Bill Gates)、比尔•克林顿、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的结合体。但在渴望翻盖或旋转手机的消费者眼中,他那老式的直板机已经过时了。

    康培凯在公司总部(那是一座超现代建筑,在赫尔辛基附近)里被称为“OPK”。他是在诺基亚工作了 25 年的老员工, 脸上少有表情,看上去像是英格玛•伯格曼电影里的临时演员。但自从2004 年初接管手机部门后,康培凯便释放出创造力的洪流。2005 年,他至少推出了 50 种新款手机。(公司正要推出带有卡尔•蔡司镜头、便于下载音乐、具备 3G 功能的手机,在关键的圣诞节期间销售。)市场份额急剧反弹,由 2004 年 29% 增至 33% 左右。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Bernstein)分析师保罗•佐川(Paul Sagawa)预计,2006 年的市场占有率可能超过 35%,营业收入增加 30 亿美元。

    他是怎么做到的?康培凯骄傲地自称为“实用主义者”; 换句话说,如果消费者想要旋转手机,就给他们旋转手机,而且越快越好。为了弥补翻盖手机的短缺,康培凯求助于台湾的制造商。过去,公司对于走这一步一直犹豫不决。他大胆发挥创造力,开发出更多的款式,同时为了限制成本,他仍采用诺基亚现有的产品平台。康培凯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传达给各级产品开发人员。“别人想象不到我们公司手机的造型。”

    奥利拉的合同将于 2006 年到期。尽管诺基亚的董事会请求他留任,但他说,他已决定在担任 14 年 CEO 后退下来。在推荐继任者的时候,首席财务官兼美国部门主管康培凯成了自然人选。奥利拉说: “他曾经陷入困境,但没有被难倒。他是一个十分务实的领导。我也许还有点是通过人来领导,而他更多的是根据数字或事实。”

    对康培凯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三星(Samsung)、LG、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这些公司正积极抢占高端市场。而美国的对手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正大张旗鼓地挺进低端市场,它迎合时尚,推出了热卖机型 RAZR 的经济适用版。为了应对这些威胁,诺基亚计划举行一系列高调的产品发布会。2004 年 11 月,它在巴塞罗那推出 N80 手机。N80 是 3G 手机,比变压器般的 N 系列要薄,可播放高质量视频与音乐。公司还计划推出一款类似于 BlackBerry 的产品,作为新的 E 系列中的一款,设有 Qwerty 键盘和 Wi-Fi 功能。2005 年第 3 季度,样子像唇膏盒的 7280 很受欢迎,公司还将加以改进,推出新的“时尚”机型。你不太可能看到康培凯使用艳丽的唇膏式手机(他喜欢新款 8800),但他已经决定扩大诺基亚的产品种类。正如言简意赅的“OPK”所说: “`心动'因人而异。”

    译者: 古正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