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的潜力
作者: 黄翔 因为拥有庐山,江西九江的大名无人不知。在各式各样的中国名城排行中,有 2,000 多年历史的九江总是榜上有名,每年吸引的中外游客有 800 多万人。然而,世界级名山并没有让九江人富裕起来。2005 年,有 460 万人口的九江(其中城区人口 65 万人)人均 GDP 勉强达到 1,000 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韩胜球告诉《财富》(中文版): “九江落后的根源在于没有工业,旅游业也远不够强大。” 很长一段时期,九江的定位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然而,九江的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乡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制约著生产的发展。九江是中国有名的自然灾害频发地,有“三年两灾”的说法,所以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不能指望有稳定的收益。同时,九江虽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从中获得的收入却不丰厚。这座城市位于长江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的交汇之处,名山、名湖、温泉和历史遗产荟萃亦属国内罕见,是拥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和旅游名城。然而,当地旅游产业化的发展一直极为缓慢。“与其说是旅游业,还不如说是免费接待。”韩胜球的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每年,世界文化遗产──庐山接待的游客高达数百万,但收入只有区区几个亿,“比苏州的一个虎丘多不了多少”。同样,作为旅游名城,苏州的名气与九江差不多,但一年的旅游收入超过了百亿元,占了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这一比例在九江以往不到一成。 2005 年,新任市委书记赵智勇提出“美而富、和而强”的城市定位,将“美丽”和“工业强市”并举,令人耳目一新。一方面,政府积极改进旅游管理体制、整合和开拓旅游资源,同时在开发旅游商品、加强市场营销和旅游教育培训等方面下足工夫。去年,九江市的旅游收入大增 24%,达到了 55 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提高到接近 13%,以往比较少的境外游客增幅可观。当然,赵智勇很清楚,要想使九江达到“全面小康”的程度(人均 GDP 3,000 美元),必须“在生态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借助工业的力量”。 九江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没有几家像样的大企业,县域工业经济更是一片空白,使得全市的经济总量一直很小,全部工业企业主营收入的总和只有 400 多亿元。但赵智勇相信,当地发展工业有独特的优势,“区位是九江不可多得的优势,而且这一优势越来越明显。” 九江地处江西、湖北、湖南和安徽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是中国著名的“米市”和“茶市”。市区位于长江、鄱阳湖和京九铁路(中国南北陆路运输大动脉)交汇处,通过两条高速公路,驱车一小时就能到达位于省会南昌的机场,距中南中心城市武汉也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同时,作为长江的重要港口,九江也是江西唯一的外贸港口。“有这样难得的区位优势,九江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一个物流中心。”韩胜球自信地说。目前,政府除鼓励企业进入物流业之外,开始集中资源发展物流设施建设,九江港的改造工程也进展顺利,国际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已进入筹备阶段。 在传统的工业领域,九江市政府主张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重点培育石化、机械和汽车等支柱产业。从目前看,效果不错。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大超过了第一和第三产业。政府还根据市区发展空间不大的特点,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工业园建设。由于很难获得来自中央政府的投资,招商引资也就成了园区的头等大事。在办公厅工作 15 年、服务过六任书记的韩胜球即将出任开发区要职,主抓吸引内外投资。 以往,九江的投资主要是来自富裕邻省江苏和浙江的私人企业资金,国内大资金和外资并不多,这自然也就成了目前九江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的确,任何人都很难不看好九江的旅游、物流和地产业前景,而这些领域也是其他地区外商投资的新宠。当然,对于投资,政府也并非来者不拒,除了必须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之外,园区希望每亩土地要达到投资 100 万元的“强度”,避免其他地方出现的“重数量,轻质量”、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尴尬局面。 在城区建设上,政府注重保护老城,并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进一步改进已经非常出色的人居环境,为城市的招商引资发挥更大作用。韩胜球说,“如果城市能发展到 100 万人,人气和市场规模有会有质的提升。” 很显然,即便在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九江依然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把扩大经济总量置于优先位置。清晰的战略和和有效的执行,是我们看好九江未来的信心所在。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