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迎接中国市场的“井喷”
 作者: 黄翔    时间: 2006年08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九十六期>>营销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 黄翔

    在 商业世界中,如果你同意“小即美”的观点,那么生产豪华跑车的保时捷公司(Porsche AG)就是一个完美的案例。2005 年度,保时捷的全球销量不足 9 万辆,但实现利润 6 亿欧元,而年产 500 万辆的大众汽车集团的利润也只有 7 亿。去年 9 月,保时捷宣布斥资将持有的大众汽车股份从 5% 提升至 20%,显示了这家独立汽车厂商的实力。

    众所周知,90 年代初保时捷曾一度陷于绝境,但在新管理层的努力下,它在工厂管理、技术研发和营销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彻底的转变,并最终依靠车型开发上的突破走上了复兴之路。近几年来,保时捷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实行扩张,成了一家全球性的汽车厂商。这场复兴背后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保时捷公司执行副主席黎德瀚(Hans Riedel)。现年 58 岁的黎德瀚 1994 年加盟保时捷,此前曾担任 BMW 公司的营销总监,目前是保时捷销售和营销的最高负责人。近日,黎德瀚在上海接受了《财富》(中文版)记者黄翔的采访。

    《财富》(中文版)问: 近十年来,不少欧美的汽车厂商一直在走下坡路,而保时捷却如日中天。你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黎德瀚答: 保时捷近十年的成功可以归因为多种因素,但公司之所以重新与国际市场实现了接轨,找回了失去的客户,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产品线是由市场驱动的,而以往则是由工程师驱动的。第二点是在制造方面进行了改进,现在保时捷也已经成为一家有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制造商。第三是开始建立全球性的渠道。我们现在有 620 多个经销商,分布在 100 多个市场,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汽车厂商。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维护了保时捷品牌的价值。这个品牌是公司最大的资产,而我们在上述变革中很好地保护了它的价值。

    问: 在这一复兴的过程中,作为营销和销售的最高负责人,你是否采用过什么特殊的营销方式?

    答: 首先,我坚信任何奢侈品品牌营销都不能靠“以量取胜”,只能采取以价值为导向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保持供需平衡,绝不能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否则就会大大损伤奢侈品品牌的价值。第二,一个奢侈品品牌必须具备某种“传统感”和“身份感”,它要将某种独特价值的“遗产”不断传递给消费者。对保时捷而言,这就是车赛。保时捷车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车队,先后获得过 2,300 多个冠军,这也是我们营销策略的一个出发点。第三,由于我们在全球范围的客户都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即“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movers and shakers of society),所以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形象也必须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采取高度集中性的品牌管理战略。概括起来说,营销保时捷的中心任务,就是不断增加品牌的吸引力,突出其独特和尊贵的价值。当然,同时我们在营销时需要小心,不要太张扬,不要过分让人嫉妒,以免不被社会价值观所接受。所以说,我们的确采用了特殊的营销方式,即实行全球统一和整合的营销策略,而不是强调本地特色。

    问: 这和你当年负责 BMW 公司营销工作时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保时捷是一家相对小的公司,更有利于实行一体化的战略。无论是定价、产品,还是渠道,都是如此。

    问: 保时捷最突出的成果是成功进军 SUV 市场。对于顶级跑车品牌而言,这个决策的风险不言而喻。你当时是怎么看待这个决策的?

    答: 我们当时实在是别无选择。在汽车行业,要想存活就必须成长,而全球跑车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稳定在每年 50 万辆左右,不大可能有急速增长。同时,保时捷如果想继续保持自己独立厂商地位的话,也必须长大。所以,接下来的选择就是如何确定能与保时捷品牌匹配、同时又有潜力的细分市场。众所周知,SUV 在世界各地都是增长最快的市场。而且,SUV 不仅与实用价值有关,也与运动性有关。我们的 SUV 将使用跑车技术。这样一来,我们的核心定位就很清楚了,即“SUV 中的保时捷”。同时,进入 SUV,也使得我们的产品线更加丰满,呈三足鼎立之势: 局的 911,入门级的 BOXSTER 以及 SUV 卡宴。所以也可以说,我们的 SUV 是“保时捷第三代”。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问: 那么对你而言,卖 SUV 和卖一辆跑车有什么不同?

    答: 差不多。事实上,我面对的是同样的群体,只不过他们是身处不同的人生阶段。购买保时捷跑车的人,往往是那些孩子已经去上大学,或者已经工作的那批精英人士,而卡宴针对的是“婴儿潮”一代,他们处于职业的上升期,他们可能还买不起跑车,但喜欢有驾驶跑车的感觉,同时也能用这辆车来接送孩子。总之,他们追求的是同样的生活方式。

    问: 这是否意味著购买保时捷跑车的人不会也买卡宴?而在很多情况下,SUV 往往是一个人或是家庭的第二辆车。

    答: 也不是。不少购买 911 的客户也买了卡宴。事实上,最理想的状况正是一个保时捷的车主拥有不止一辆保时捷。

    问: 归根到底,你认为顾客选择保时捷,理性还是感性的成分哪一个居多?

    答: 任何奢侈品都不是必需品,所以理性往往要退居二线。买保时捷的人不仅是为了购买驾驶卓越跑车的乐趣,更是为了实现他们自己的一个梦想。他们在还没有了解马力、性能等数据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保时捷,这就是情感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90% 的人选择保时捷,是因为喜欢它的设计、外观这类东西,而不是技术特性。当然,你需要技术来支撑,你不可能把一个泡沫卖出去。

    问: 在汽车行业成功,需要核心竞争力吗?如果需要的话,保时捷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答: 保时捷的核心竞争力是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我们的发动机和刹车都是最好的,我们的操控感和设计也是一流的。从营销的角度,我们就是要让顾客能够拥有这种终极的体验。

    问: 是的。高性能的跑车总让人联想到技术,那么技术与市场哪个更重要?

    答: 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矛盾。保时捷恐怕是全球以市场为导向最彻底的汽车厂商。我们选择车型,最初的工作都是从市场调查开始,以了解市场的需求。但正如我刚才所言,技术实力是保时捷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每一款车都有竞争对手无法实现的技术优势,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品牌形象和定价能力。归根到底,一种奢侈品不能没有技术含量。

    问: 那么,保时捷的价格策略是什么?该如何为一种奢侈品定价?总不会是越贵越好吧。

    答: 我想,高价格总是与一个产品的尊贵和专有价值相联系。其次,要在顾客可接受的范围内争取最高的定价。我们不会漫天要价,但我们宁可少卖几辆车,也不会考虑削价卖车。保时捷是一家价值驱动型的公司,不追求“以量取胜”。

    问: 这是不是意味著这么多年来保时捷的价格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答: 是的。我们的产品的价格从来没有下调过。

    问: 请你谈谈去年保时捷在中国的业绩?

    答: 保时捷在中国的增长近乎是爆发式的。2005 年,我们在中国大陆交付了 857 辆车,超过了港澳地区的 558 辆,也创下了新的销售记录。而 2004 年的销售量只有 386 辆。2006 年我们的计划是在中国销售 1,850 辆保时捷车。此外,经销商的数量也将从现在的 16 家增加到 22 家。虽然保时捷在中国的销售只占全球销售的 2%,但我们有信心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保持到 2010 年。

    问: 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答: 我以往在宝马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中国的消费者喜欢大一点的车,喜欢那种由司机驾驶的大号车。此外,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跑车市场,这也正是我们要改变的。目前,在中国销售的保时捷车中,卡宴占了 80%,跑车只占 20%,而欧美的比例大约是各占一半,这恐怕是最大的差别。当然,目前这样的状况也很不错,卡宴本身就是我们用来开拓新市场的产品,符合我们的业务模式。最重要的是,作为成功者的标志,保时捷的品牌已局到了中国市场的承认。

    问: 保时捷已经来到中国多年,这期间市场和营销策略发生过大的调整吗?

    答: 没有。唯一的变化是过去保时捷曾经与多家分销商合作,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模式并不适合公司的发展。于是,从 2002 年起,香港的捷成公司成为保时捷在大中国地区独家授权的经销商。捷成公司早在 1956 年就开始与保时捷合作,他们非常理解保时捷的文化,能够很好地与我们共同制定和执行策略,所以双方的合作一直很成功。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