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扩张的世界
 作者: Andy Serwer    时间: 2007年01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零四期>>专栏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请看那些在私人股权大潮背后巧妙运用的资金和精明的人士

    作者: Andy Serwer

    几乎每一天,都又有一家著名的公众公司被某个华尔街的私人股权巨头所收购。你肯定已经看到媒体的头条报道了: 医院运营商 HCA 公司、哈拉斯娱乐公司(Harrah's)、Albertson 超市运营公司──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只不过是华尔街的私人股权巨头们看中的一些猎物。无论以任何标准衡量,这一趋势都正方兴未艾。在历史上公布过的五宗最大的收购案中,有四宗发生在 2006 年(根据 Dealogic 公司统计,第一大收购案仍然是发生在 1988 年的烟草和食品巨头 RJR 公司的收购案)。由于进入 21 世纪以来,股票市场的收益率不断下降,机构投资者增加了它们投入所谓的“替代投资”(也就是对冲基金和收购基金)的资源。一点都不用奇怪,像 KKR 公司、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贝恩公司(Bain)、德州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和其他的机构会筹集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最近的一次大宗融资是黑石财团(Blackstone)筹集的 156 亿美元。对于收购大师来说,2006 年肯定是破纪录的一年: 整个 9 月份,美国的私人股权公司共筹集了 1,722 亿美元,仅略低于 2000 年筹集 1,779 亿美元的水平。(这个数据来自于月刊《私人股权分析师》(Private Equity Analyst),它是现在投资者必读的一本杂志。)私人股权已经获得了强大势力──可能太强大了──的另一个标志是,据说司法部打算关注这个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反竞争行为。

    同时,人力资本也源源不断地流入私人股权的世界。前美国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Paul O'Neill)、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阿瑟•莱维特(Arthur Levitt)、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米基•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雅克•纳泽(Jacques Nasser)、郭士纳(Lou Gerstner),以及我以前的老板、前时代集团总编辑诺姆•珀尔斯坦(Norm Pearlstine),都加入了这股洪流。所以,当我看见前康柏(Compaq)和 MCI 电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卡佩拉斯(Michael Capellas)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签约加入银湖合伙人(Silver Lake Partners)这家一流的高科技收购公司,我并没有感到惊讶。与卡佩拉斯对话,你会发现吸引他的因素是,这种游戏不再是为了挽救处于水火之中的公司。卡佩拉斯在电话里对我说: “很快,这个行业的规模会迅速扩大,银湖和其他公司将可以瞄准那些世界级的大公司。现在,我们要寻找的不是那些等待力挽狂澜的公司,而是那些需要资金去推动成长的公司,比如需要资金加快研究与开发的公司。”我有一种感觉,卡佩拉斯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些重大交易的候选对象。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亨利•麦克维伊(Henry McVey)列出了一份可能实施重大收购的对象的名单,其中包括美国 EMC 公司和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甚至还包括戴尔(Dell)。

    这让我很奇怪,这种趋势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看来,收购公司好像正在创造一个与现有世界平行的私有公司的世界──这些私有公司被视为完全独立的法律实体,并且可能遵循完全不同的行为准则。不久前,我曾与达特茅斯的塔克商学院院长保罗•达诺斯(Paul Danos)共进晚餐,并讨论了这个问题。达诺斯说,“这些日子,把股权私人化似乎是公司董事们想得最多的一件事。”他本人也是通用食品公司(General Mills)董事会成员。他说,这些实行私人股权的家伙可能认为,如果某个行业的一家公司变成私人所有,它就会获得许多优势,而这个行业里的其他公司可能觉得必须采取同样的行动。

    这样的公司会获得什么优势呢?按照卡佩拉斯和达诺斯的说法,它们不仅可以免受某些规章的束缚,而且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不用为了达到每个季度的收益标准而倍受严酷的折磨。“在一家私有公司里,你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卡佩拉斯说,“受到关注的焦点是客户和产品,而不是行政部门。”

    那么,我们是否正在步入一个私有产权主宰经济命脉的时代呢?可能不是。原因很简单,收购资金要最终获利,就要把投资者的钱再抽取出来,这通常会使公司再次成为公众公司。2006 年已发生几宗大型首次公开募股和再次公募,如汉堡王(Burger King)和 J. Crew。赫兹公司(Hertz)也已为此做好准备。最终,这轮宏大的私人股权大潮会自行平息下去。这让我注意到一个更加重要和令人担忧的核心问题。收购业务的收益率在某个时间肯定会下降,但是目前,有太多的资金在追逐这种业务。根据托马斯金融服务公司(Thomson Financial)的报告,到 2006 年 3 月 31 日为止的财政年度,收购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 25.5%,过去三年的平均收益率为 17.6%。这种趋势会持续多长时间呢?我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 肯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

    译者: 廉晓红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