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挂了之
美国人的生活永远离不开衣架,但是美国的衣架生产却要“挂起来”了。请看一家低技术工厂最后的日子 作者: David Whitford 丹•贝克(Dan Baker)在威斯康星州蒙提萨罗镇的 Laidlaw 工厂已经工作了 34 年。六年前,他开始担任厂长。去年秋季的一天,公司总裁迪姆•艾伦(Tim Allen)从位于斯科特斯德的总部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了他一个坏消息: 公司的新东家打算关闭工厂,然后把它搬到中国去。“他想让我去跟大家宣布这个消息。”贝克说。“我告诉他: `我觉得这不是我的活儿。但是如果你不去跟大家说,我会去的。'后来,艾伦决定亲自来一趟。” 于是,在万圣节的前一天,大家都被召集到休息室: 工人们有的刚下日班,有的准备上夜班,还有人刚从床上爬起来,睡眼惺忪。此刻,这 28 颗心都忐忑不安,他们在厂子的工龄加起来足有 616 年。他们有些人是接了祖父和父亲的班,有一对儿是在厂里认识结婚的夫妻,还有一对双胞胎。大家早就知道公司遇到了麻烦,但是六个月前当公司刚刚被卖掉的时候,艾伦不就是在这间休息室里当面向大家保证不会丢掉饭碗的吗?他们猜测艾伦这次来可能是要减工资,或者是让他们多交些医保,但是大家从未想到真的到了结束的一天。 艾伦把话讲完以后,屋里一片沉默,甚至没有人提出问题。在离开以前,艾伦要求大家继续生产,直到原料用尽,然后再把机器打包,准备运往海外。作为奖励,艾伦答应多付大家一周的薪水: 曲终人散,如此而已。贝克不知道工友们会对此做出何种反应,但是到了上夜班的时候,“大家都来了。”贝克说,“每个人都来上班了。” 只要我们需要穿衣服,就得买衣架,因此衣架的生产技术不存在过时的风险。我们只是不知道衣架的产地在哪儿。1917 年,Laidlaw 工厂在皮奥利亚市成立,它是美国现存的最后一批金属衣架生产厂之一。当年,威廉•阿尔文•莱德罗(William Alvin Laidlaw)发明了干草打捆机,随后又开办了生产打包带的公司。再后来,公司的产品范围扩大到苍蝇拍、烤肉叉和金属衣架。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金属衣架逐渐演化成公司的主导产品。2003 年,Laidlaw 公司在北美地区共有 6 家金属衣架生产厂,员工总数达到 428 人。蒙提萨罗工厂就是其中存续时间最长的一家。生意好的时候,厂里必须实行全天三班倒,工人们每天拉直、切割、弯曲成型的衣架多达 150 万个。虽说这里的工资比不上附近简斯维尔的通用汽车厂,但是对一个农业小镇来说也相当不错: 这里的起步工资是每小时 10.45 美元,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涨到每小时 13.65 美元,此外还有奖金和每月 192 美元的家庭医疗保险。在这儿工作甚至连高中文凭都不要。“你愿意工作吗?”这就是现年 46 岁的布鲁斯•迈耶斯(Bruce Meyers)在八年前接受 Laidlaw 面试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你愿意星期六上班吗?”答案当然是愿意加愿意。于是他就被录用了。 1985 年,Laidlaw 公司的工人通过职工入股计划(employee stock-ownership plan,ESOP)收购了公司,工厂工作一度更被看好。每年,职工入股计划可以给员工账户中存入更多的股份,而股价行情也逐年见涨。1999 年,Laidlaw 公司的股价飙升至 30.80 美元 / 股。同年,公司在实现销售收入 5,000 多万美元的基础上,获净利 240 万美元,公司业绩达到了顶峰。 然而那时候,国外生产的衣架已经开始入侵美国市场。2001 年,职工入股计划的董事会又和上海的一家工厂签订了分销协议。为什么 Laidlaw 公司的美国职工股东会把投资 28 亿美元向海外转移生产当作明智之举,原因不得而知,而此后的事情就变得更加不可思议。2002 年,Laidlaw 公司在美国的一些竞争对手向政府请愿,要求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加收关税。而 Laidlaw 公司却给议会说客们开出了总额 44.1 万美元的支票,试图阻挠请愿。结果,布什总统否决了请愿的要求。无论你对自由贸易怎么看,你都得出这样的结论: Laidlaw 公司的职工股东自掘坟墓。 过去五年,从中国进口的衣架数量猛增了 800%,美国的衣架工厂随之接二连三地倒闭,目前仅剩两家 --- 当我和阿拉巴马州 M&B 衣架公司的第三代首席执行官米尔顿 M 马格努斯(Milton M. Magnus)通电话的时候,他听起来十分消沉: “做工服租赁的 Cintas Corp. 公司是我们一个最大的客户, 最近他们刚刚签订了一份合同,要从中国进口全部衣架。”他还补充说,“我不知道(美国的衣架制造业)还能支持多久。”(Cintas Corp. 公司否认已经签署了进口合同,但同时也拒绝透露公司的经营策略。) 这些动向引起了鲍伯•吉尔斯(Bob Giles)的兴趣,他是丝绸之路资源公司(Silkroad Resources)的合伙人。这是一家私人股权公司,在旧金山和北京都设有办事处。去年春天,丝绸之路与奥尔良波特兰的另一家私人股权公司 JEB 联手,共同出资 1,230 万美元,收购了 Laidlaw 公司的剩余资产,其中包括名称、客户、知识产权和机械设备等。“我的主业就是为那些走投无路的公司提供资产折现方案。” 吉尔斯说,“一般就是保留公司业务的前期环节和全体雇员,但是可能会把后期环节(也就是生产)转移到中国去完成。” 根据 Laidlaw 公司前雇员马特•威特怀勒(Matt Wittenwyler)的回忆,去年 5 月摆在蒙提萨罗职工股东面前的方案是“要么出售折现,要么破产”。但是,当时他们还抱有一些希望,因为威特怀勒记得新东家说过: “我们要保留在美国的公司。”在老 Laidlaw 时期就担任过总裁、后来又在新 Laidlaw 连任的艾伦也乐观地表示: “我现在觉得大家将来的工作肯定错不了。”“这是他的原话。”公司的另一位前员工布拉德•格林(Brad Green)说。(艾伦没有回复《财富》的电话)。 在蒙提萨罗的最后一天上午,我在市中心大街的 Donna's Place 遇到了格林。他现在和女友、女儿和六个月大的孙子住在一起。格林长著一双蓝色的小眼睛,留著红色的山羊胡子,总是紧绷著下巴。他曾经在 Laidlaw 公司工作过 22 年,现在只能靠领取失业救济金度日。他正打算到简斯维尔的一个职业介绍所参加补习,希望能够拿到一份修理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其实他并不想学什么新东西,只是如果没有证书,就没有公司愿意聘用他,所以只好勉为其难。虽然政府的再培训计划会为他承担学费,但是失业让他难以应付生活的开销。“我要还房贷。”他说。“还要养车,交供暖费、电费。眼下我还得决定是买(医疗)保险还是吃饭。”他轻声笑了笑说,“我看还是吃饭要紧。” 那他的职工股呢?等到抛售这些股份的时候,格林总会拿到一些钱吧?而且第一次付款的时间就在今年 4 月。但是,即便按照最乐观的股市估价,格林手里的 1,100 股职工股也就价值 25,000 美元。他真正需要的还是一份工作。 事实上,几天之后我发现 Laidlaw 公司又开始招聘人员。他们在网站上贴出了广告,要求招聘一名物流经理。这个职位的确很诱人,但不是为格林准备的,因为招聘的条件之一就是: “通晓流利的汉语普通话。” 译者: 董昱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