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普世:华尔街大佬的内幕
作者:Katie Benner, Geoff Colvin 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奥本山市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 Chrysler)总部,人们开始将公司标志中的“戴姆勒”拿掉。而位于密苏里州大费顿市那些制造皮卡车和迷你型货车的大工厂,以及北美各地的其他所有工厂,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公司的新信笺已经就绪。克莱斯勒在全美的交易商正向外发放邀请函,给气球充氦气,订购鸡翅,为即将举行的庆祝酒会忙得热火朝天。 这一切皆因克莱斯勒现在又变成美国的克莱斯勒了,泽普世资本管理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刚刚从克莱斯勒的德国母公司手中把它买下。毫不夸张地说,克莱斯勒的雇员、交易商和客户,直到数月前正式宣布该交易协议之时,还从未听说过这家投资公司。 由于这笔历史性的交易,泽普世在美国经济中的名声和地位跃居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也将克莱斯勒的前途及其供应商、交易商生态系统同麻烦越来越多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绑在了一起。受不断升高的利率和糟糕的信贷吃紧影响,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受到打击。泽普世和它的竞争对手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区别,最突出的是它愿意接手陷入困境的公司。“他们总是去天使投资者害怕涉足的地方,他们的交易规模很大,利润也很丰厚。”泽普世的对手、银湖公司(Silver Lake)的共同创始人格伦•哈金斯(Glenn Hutchins)说。因为克莱斯勒交易一事,泽普世未来的成败将会前所未有地受人瞩目。 对泽普世而言,所有这些关注实际上是一种令人不悦的消极面。公司以神话中冥王的三头犬名字命名,创始人和掌舵人史蒂文•费因伯格(Stephen Feinberg)15 年来一直尽力使其回避媒体。 这次也不例外,他拒绝就本文接受采访或拍照。 但是,聚光灯是不可避免的:现今泽普世组合中的公司一年创造出超过 600 亿美元的收入,雇用员工约 25 万人,其中包括克莱斯勒的 8 万名员工,而且克莱斯勒还是一家每天都出现在新闻里、在美国各州与消费者打交道的公司。 想要了解这家公司,先要了解费因伯格。“每件事他都要经手,没得商量。”在几笔交易中同泽普世合作的一名律师这样描述。“泽普世就是史蒂文•费因伯格。”就本文接受采访的人都想不出别的继任者。 与 KKR 的亨利•克雷维斯(Henry Kravis)、黑石(Blackstone)的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这样的私人股权投资大鳄不同,费因伯格是一个偶然成为亿万富翁的低调普通人。现年 47 岁的他是纽约州斯普林瓦利市一名钢铁销售员的儿子。他现在居住的一套曼哈顿公寓,按照“宇宙之王”(Master-of-the-Universe)的标准来看真是非常简朴,而他在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的另一处住房更朴素。他开一辆道奇(Dodge)皮卡,喜好枪械和摩托车,穿的西服也不是定制的。 公司位于公园大道的办公室可能是私人股权投资界最为破旧的一间。沿狭窄的走廊,走在咖啡污渍斑斑的破损地毯上,你会看到未经装饰的拥挤小房间和一排排塞得满满当当的灰色铁柜。墙面都涂成风俗浅棕色或灰色,装饰有几副很适合市内疗养院的廉价镶框画。总体效果就像前苏联某卫星国的财政部。而这似乎也正合费因伯格的心意。 如果你和他做生意,别指望他请你喝酒或吃饭。永远别想。“费因伯格和我一起工作时,总是吃盒装三明治。”ACE 航空控股公司(ACE Aviation Holdings)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米尔顿(Robert Milton)说。ACE 是泽普世控制下的一家公司,也是加拿大航空公司(Air Canada)的母公司。一位交易老手说,“他的理念就是保持业务关系,而不是做秀。他不会请你吃午餐或打高尔夫,但是他会帮助你脱离困境。这和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很不一样。” 费因伯格曾就读普林斯顿大学 82 级 ,并在那里显露出毅力和干劲,这些至今仍是他的特质。一位棒球队友回忆道,“如果他有一点天赋,肯定会成为一名全国冠军。”他非常非常卖命地练习和比赛。现在的同事说,他只有在肚子饿时才会停下工作,如果他晚上 9 点以前离开办公室,回家后还会接工作。他希望手下的每名员工一周七天、一天 24 小时随时待命,就像他自己一样。 要了解费因伯格真正关心什么,就去每周的交易例会上领略他的风采吧。公司所有的 280 名员工都要求到场或出席电话会议。许多与会者是很多公司的前任高级管理人员,例如 MCI 前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蒂姆•普莱斯(Tim Price)、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前首席运营官吉姆•莱尼汉(Jim Lenehan)以及来自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的数名高管,其中包括迈克尔•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杰夫里•芬顿(Jeffrey Fenton)、保尔•博西迪(Paul Bossidy)。其他收购行只是要求这类经理随叫随到即可,而费因伯格则花钱雇他们组成一个所谓的运营团队,要求他们全职工作。处在组织结构图顶端的─即便不负责公司的日常控制工作─是前副总统丹•奎尔(Dan Quayle)和前财政部长约翰•斯诺(John Snow)。 当谈话涉及潜在目标公司和投资组合的业绩状况时,费因伯格要求他的公司元老队伍出主意,贡献经验和关系,以及进行现场分析。在此过程中,他似乎总是伴随一种奇特的抽搐,释放出过剩的神经能量:他前后挥动手腕,“用钢笔打网球。”运营团队的一名前任成员说。 提问过程持续不断,与会者无不惊叹费因伯格对数字的超凡记忆。“他连珠炮似的抛出同具体业务部门过去 12 个月现金流有关的细节问题,你最好当场回答或者迅速拿出答案。”一位目睹了费因伯格严厉发问的人说。“那些问题都很有洞见,没有丝毫的废话,不浪费一秒钟时间。他具有回忆各个被投资公司的财务细节及同时在脑海中形成全局图的能力,真是令人惊叹不已。泽普世的员工都说他能隔墙视物。” 如果一个潜在的收购目标看起来炙手可热,泽普世就会为其投注大量的资源。公司一名高管曾回忆起一次迅速行动的情况,这个事件涉及美国海外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在短短 72 小时之内,他就在纽约和海外成立起多个战事指挥中心,并汇集了一个由泽普世运营团队的专业人士、投资分析师及外部产业专家共计 35 人组成的 SWAT [即英文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察觉(awareness)和威胁(threats)的缩写─译注] 团队。从而开始了一场历时整整 5 周、从未间断的高强度尽职调查,总共消耗了数千张 Excel 数据表。“通常每天都工作到午夜。”这名高管回忆道。“这期间很多人连家都没回过。” 这支团队以及泽普世所有团队专注的对象─除了赚很多很多的钱之外,毫无疑问就是风险。所有的负面风险都被模式化了,就像在象棋游戏中(这也是费因伯格的另一爱好)每一步棋都经过事先考虑一样。泽普世买下看起来风险度极高的公司,假设其会发生最坏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筹划。 这种以风险为中心的方式,是纯粹费因伯格式的做法。他大学毕业后谋得的第一份工作,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垃圾债券机构德崇证券公司(Drexel Burnham Lambert)上班。他在那里学会了风险企业如何借钱,以及(更重要的是)在其无法偿还债务时将会面临的境遇。之后他跳到规模较小的 Gruntal 经纪行工作。上述两家公司现在都已不复存在;德崇,你还记得吧,是在迈克•米尔肯(Mike Milken)丑闻中破产的。在这两次灾难中,费因伯格都得以安然脱身。1992 年,32 岁的费因伯格创立了泽普世。它专长于不良债权(distressed debt)─这是一个华尔街用语,用以称呼借款者无力偿付的贷款。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业务。泽普世买入不良债券后,如果借款人能够度过难关,泽普世就能获得相当不错的回报。如果借款人破产,泽普世就会以强硬手段和律师团队争取破产者的剩余资产;因此这类收购公司通常被冠以“秃鹫投资者”(vulture investors)的称呼。“泽普世旗下有一家名为 Madeleine LLC 的放贷企业,它向正申请破产或准备放手一搏的公司提供资金。”一位专事并购业务 20 年的律师说。“当然,他们愿意借给你 1,000 万美元,但是你要支付数百万的费用,另外他们还要求公司 10% 的股权。” 蒂姆•普莱斯说,泽普世部分收购了许多陷入困境的公司,因为费因伯格意识到救活这些公司有利可图。所以,费因伯格转变了方向,开始专注于那些有转机可能的被低估或濒于破产的公司。 鉴于其拥有的所有这些债权业务专长,财务公司和消费者借贷公司构成泽普世投资组合的主体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些公司迟早会有施展拳脚的机会。在债券市场动荡之际,大多数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筹资渠道─通过投资银行─日益艰难。能为自己的交易筹集资金将非常难能可贵;KKR 已经公开表示,对于这样的时期,它乐意奉陪。但是迄今为止,正在缔造银行帝国的是泽普世。 参见附表《帝国扩张》。 称呼泽普世为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大多数华尔街人士都如此称呼─并不完全准确。正如大多数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一样,投资者必须承诺一个较长的投资锁定期(在泽普世是七年),并承诺允许投资行在成分公司创造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内持有此类公司。但是,大多数私人股权投资公司都只是将上市公司收归私有,然后期待通过今后的转卖交易从中获利,但泽普世却不同,它利用手中巨额的投资基金─最新一只基金筹集了 80 亿美元─购买其认为价值被低估的任何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或者任何其他资产。泽普世旗下还有与传统对冲基金相似的基金,它们在收费结构方面相似,并且锁定期也要短得多 两年半 。然而,这些基金基本上不会像大多数对冲基金那样买卖公开上市的股票,或者利用杠杆效应,并且其持有对象与那些锁定期较长的基金基本相似。泽普世不自称自己是一家私人股权投资行或对冲基金,而称呼自己为一家私人投资行。 有限合伙人(对此类投资行的投资者的称呼)声称回报率具有令人称奇的连续性,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结构。一个长期投资于该公司的投资者说,他的公司同时投资于长锁定期的基金和流动性较强的基金,并且扣除费用后的年回报率一直保持在 20% 以上。根据调研公司私人股权投资情报(Private Equity Intelligence)的说法,泽普世旗下四个收购型基金均属不良债权类基金中的佼佼者。“这是非常惊人的成绩。”私人股权投资情报公司的执行董事马克•奥哈尔(Mark O'Hare)称赞说。“即便是有公司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很少。” 泽普世真正喜欢的交易正是其他大多数私人股权投资行不喜欢的:涉及很多难以评估的风险、某种类型的金融业务及工会的复杂交易。虽然并非泽普世的所有交易均具有这些属性,但是非常众多的交易都是如此─克莱斯勒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较早的另一个例子,是去年购买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下属财务公司 GMAC 控股权的交易。这桩交易在泽普世决定收购克莱斯勒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收购 GMAC 的交易是否能够赚钱,尚需拭目以待,但是该公司在最近一个季度内已经大幅削减了亏损。这一交易也是克莱斯勒交易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一揽子交易中没有健康的汽车金融业务,泽普世可能不会看好一个担负 190 亿美元养老金及退休医疗责任的赔钱的汽车业务。“我认为,正是因为其与 GMAC 之间存在的关系,泽普世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顺理成章地成为克莱斯勒的主人。”在煤钢方面赚得盆满钵盈的危机产业投资人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说。 克莱斯勒可能会在多个方面出现问题。如果─并且有可能─国会今年秋天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节能新标准,某些分析师认为克莱斯勒的小汽车业务绝对会暴毙。即便是最好的情况 具有清偿能力,销售额增长 ,该业务的未来也将严重依赖工会的行为─这也是泽普世与众不同的另一个领域。 一般而言,工会痛恨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视其为关闭工厂、解雇工人、剥离资产的败家子。在这些行径方面,泽普世当然也不会心慈手软─2004 年它取得 Guilford Mills 的控制权后,在一年内解雇了约 10% 的雇员,并且将先锋汽车租赁(Vanguard Car Rental,Alamo 和 National)的母公司 的总部从佛罗里达州迁往俄克拉荷马州,以利用后者便宜的人力成本。不过,泽普世总体上能够取悦大多数工会,它购买几家旧金山酒店的交易就是如此。加拿大汽车工人工会(Canadian Auto Workers)总裁巴兹•哈格罗夫(Buzz Hargrove)在交易宣布时坚决予以反对,但在奥本山会见费因伯格之后,他却成了后者的崇拜者。“他对于克莱斯勒及其关键问题的了解程度令我们印象深刻。”哈格罗夫 Hargrove 说。“他不只是向我们宣讲劳工成本问题。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我。”是什么让哈格罗夫认为他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呢?主要是一家安大略省工厂不裁员的一项新近决定,公司原本有充分的理由裁掉他们。哈格罗夫就此得出结论:“这表明在泽普世入主之后,克莱斯勒正在更加努力地做到不裁员的承诺。” 随泽普世跻身最前排的收购行之列并成为美国企业界一支强大的力量,它迟早会走向前台。但这将是一个挣扎的过程。美国支教组织(Teach for America)最近向费因伯格授予荣誉,奖励他在筹资方面所作的贡献,并提名他为该组织最近一次盛会上的荣誉嘉宾。但是,甚至在著名的华尔道夫饭店(Waldorf-Astoria)宴会厅,他仍然是一个幽灵。高盛总裁乔恩•温克里得(Jon Winkelried)对他发表了长篇的赞誉之辞,但轮到邀请费因伯格到麦克风前讲几句话时,人们迎来的却是温克里得说谢谢、晚安。费因伯格在他的桌前连动也没动一下。出席聚会的人员简直都懵了。真是难以想象,还有谁会如此羞怯,甚至在为自己举办的晚宴上都不敢站起身来。 泽普世还面临整个私人股权投资业面临的种种挑战。这个行业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一向依靠便宜的债券和容易获得的信贷,但这一切突然之间都不再那么便宜和容易。泽普世能够在这扇大门砰然关闭前完成克莱斯勒交易,真算是万幸了,但未来前景却将会更加昂贵,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即便泽普世能够继续筹资进行交易,谁也不能保证它们能够成功。这家投资行曾经有过重大失败的先例:低端市场零售商 Mervyn's 自从被泽普世收购以后一蹶不振;制瓶商 Anchor Glass 在 2005 年申请破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 GDX Automotive 可能也会在近期内申请破产。 或许,泽普世的旅程行将结束。或许,其根据机会确定业务模式的习惯能够拯救自己。怎么拯救?哦,在这种环境下,高风险贷款的利率急剧攀升,基础不牢的公司将面临还款的困难。也就是说,不良债权市场中将出现众多的混乱,还有机遇。至少有一家“私人投资”公司对这种业务了如指掌。 译者:郑欢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