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魅力
问:上海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苏州则是第二大工业基地,苏州和上海又靠得这么近,那么苏州经济与上海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苏州经济跟上海融入一体,但还是有分工、有侧重,不可能把苏州建成上海。在产业结构上,苏州和上海各有特色,上海是总部中心,苏州还是以制造业为主,但双方的体系是对接的,服务是互补的。 苏州经济的特色是两轴三带,同时要求加快形成“两轴三带”产业布局,就是以“沪宁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南北发展轴”作为未来经济集聚成长、快速提升的主轴线,以“沿江、沿沪浙和沿湖”三条产业带作为接轨上海、对接浙江,发展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主要区域,在产业分布上做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问:苏州现在的企业布局情况如何? 答:在招商引资早期,全国都一样,拣到篮里都是菜,来者不拒。现在,随苏州经济快速发展,限于有限土地资源,必须进行优化配置。对存量进行调整,提高环保的门槛,强调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产业转移;在增量上,不再来者不拒,而是招商选资。 苏州制造业比较发达,2007 年工业生产总值 1.9 万亿元,在中国内地仅次于上海。从三资企业占比看,工业企业占大头,大概占到 65%。从工业企业结构看,现在的重点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重视研发设计的比重。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后台服务、物流服务等。 问:苏州为什么聚集了那么多的 IT 企业? 答:外商投资也有聚集效应。现在台湾十大电脑企业有 8 家在昆山设厂,加上苏州其他地方,基本全来了。其他企业如电厂、能源、汽车零部件、钢铁、造纸、建材、粮油加工企业,优势也很大。从 2005 年开始,苏州用电量就超过了香港。苏州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 问:本次商务城市调查,在改善投资和商务环境方面进步最大的城市中,苏州排在第三位;同时在商业效率最高的城市选项中,苏州也排在前五位。我采访超威半导体技术公司时,对方也提到苏州政府服务做得比较到位,请问你们在这方面的做法是什么? 答:苏州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一站式服务中心是苏州最早推出的,后来其他城市都有了这种服务。苏州一直有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亲商的关键是要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的商业服务业配套是其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又加上三句话:亲民,安民,富民。企业发展好了,人民也应在发展中得到实惠。 政府做好服务工作,首先要有诚信,答应企业的事一定要办。不应在对方投资之前百般承诺,什么条件都答应,一旦对方投资了,就会千难万难。其次,政府服务要高效率。苏州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要求非常高,多少年下来,政府为企业主动服务的意识比较强,也形成了一套相关制度。像企业申报程序启动后,政府在网上有行政监察,了解企业审批每一流程,就像企业流程管理一样,一旦发现企业遇到问题就会及时解决。 苏州在招商方面也有特点。我们没有搞过全民招商,是通过专业化队伍招商。比如化工招商团队,只招化工企业,团队里的人对化工知识比较了解。我们采取上门式招商,想引进某家企业,先对其充分了解,然后对一些龙头企业重点招商。专门团队都是行家里手,他们跟企业谈投资会如鱼得水,把企业投资考虑的因素一一摆出,然后把苏州的优势一一对照,这样招商的效果就比较好。另外,工业园区也是按照行业分布,电子信息园区、化工园、生物信息园等,都有不同服务团队提供专业化服务。这种做法也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问:引进外资企业对当地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答:外资企业进来后,需要各种配套服务,再加上这些企业资本的溢出、管理的溢出、人才的溢出,也提高了苏州当地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苏州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外资发展速度。在昆山一地,光是为外资企业配套的企业就有 3,000 多家。 引进外资没有错,关键是怎么利用外资促进当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苏州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都在大力发展,前者对政府的贡献会大一些,而民营经济对富民特别有好处。从 2006 年开始,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从投资额来看基本持平,民营经济在迎头赶上。 问:今后苏州面临什么挑战?产业迁移的压力大不大? 答:在招商引资方面面临的挑战还是比较大,虽然苏州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第一个挑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比例比较大,服务产业不足,这既是问题,也是机遇。机遇是庞大的工业企业需要更多的服务,会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第二个挑战是环保的压力。特别是苏州是以水为主的。我一直说,当苏州市长,治理不好水,就不是称职的市长。苏州有江、湖、河、内塘,工农业、服务业、生活都会产生废水废物,每年总排放量还是比较高。我们一直在做各种努力,保证苏州优良的环境不受破坏。其他诸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别的城市也存在,倒不是太大的挑战。 中国经济现在是遇到一些问题,各种成本提高较快,对企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产业转移不会那么容易,因为外迁不会是一个企业的转移,而是一个产业链的转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另外,我了解,在这里投资的企业对苏州都有了深厚的感情,也不太容易外迁,反倒是有企业迁出后又回来的例子。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