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吉米·凯恩的浮沉人生
 作者: William D. Cohan    时间: 2008年10月15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三十六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前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首次打破沉默,讲述公司破产的经过。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尽管如此,他依然认为,作为理想的起点,可以首先调查那些从贝尔斯登倒闭中获益的对冲基金─获利高达数十亿美元,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Paulson & Co.),该公司通过贝尔斯登进行业务结算,其大老板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曾任贝尔斯登投资银行家;以及凯尔·巴斯(Kyle Bass),位于达拉斯的海曼资本(Hayman Capital)的大老板。在接受采访时,高盛联席总裁加里·科恩(Gary Cohn)说,高盛与一伙高级客户共同阴谋搞垮一个华尔街同业银行的说法,“实在荒谬可笑。”保尔森公司和海曼资本对此均未作出评论。

    凯恩的阴谋论忽视了一点:贝尔斯登的资产负债表非常脆弱。不管对冲基金和卖空者是否曾利用了公司的弱点,导致公司财务孱弱的不是别人,正是凯恩和他的同事。他们利用回购市场来满足公司绝大部分的日常资金需要(每天约 500 亿美元),并使用其抵押贷款帐户的约 71% 作为抵押。这样做等于是决定了公司的噩运。(而据科恩称,高盛通过回购市场融资的比率尚不足其抵押贷款帐户的 10%。)

    对投资银行而言,有担保的回购至关重要,他们每天都要借贷数十亿美元的回购协议,以此为其日常活动融资。简单地说吧:通过多年来的不断积累,华尔街投资银行拥有数千亿美元的证券存货(贝尔斯登大约有 3,500 亿美元该类资产)。就像梅西百货(Macy's)一样,这些机构设法加快这些存货的周转速度,希望以高于买入价的价格卖出这些存货。同时,像梅西百货一样,他们以这些资产为抵押物取得经营业务所需的资金。所不同的是,梅西百货使用存货和应收账款为一个循环信贷额度提供担保,信贷的期限为 4 年左右,而贝尔斯登和其他华尔街投资银行则利用回购协议市场为其部分存货融资。他们以一种价格向投资者出售其证券,并同意第二天以稍高的价钱赎回。二者之差即为投资者为提供融资获得的报酬。这种方式称为“隔夜回购协议”,多年来它一直运转基本良好。

    如果梅西百货的债权人有能力每晚决定是否为其存货融资,他们将可能突然中断对公司的借款─特别是他们感觉梅西百货仓库中的存货存在问题之时。因此,梅西百货绝对不会做如此愚蠢的事情,但这却恰恰是华尔街的运作之道。贝尔斯登依赖隔夜回购协议的融资方式无异于赋予隔夜放贷人─如富达投资公司(Fidelity)和 Federated Investors─每晚评估公司健康状况的权力。在 3 月中旬那个致命的一周,这些隔夜放贷人集体投下了反对票。结果怎样?在挤兑风潮中,贝尔斯登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满足客户的要求。

    在 5 月份召开的最后一次股东大会之后,几个忠实于凯恩的属下前来跟他道别,他就这样在跟他们的攀谈中度过了他在贝尔斯登的最后几个小时。其间,J.P.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意大利波西塔诺登机时给他打来电话,询问股东表决是否进展顺利。最后,终于到了凯恩离开他位于麦迪逊大街 383 号 6 层那个避难所的时刻了。不过,情况已经与从前不同。多年来,每到周四下午,凯恩就提早赶往东 34 街直升机场,前去搭乘飞往好莱坞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直升机,这样一个行程的费用约为 1,700 美元。但是,自从他 1 月份退休之后,有些奢侈的活动就不得不取消了。于是他穿上夹克外套,从秘书桌上抓起一块新鲜的巧克力曲奇条,朝范德比尔特大道走去。一辆轿车正等接送他前往“花园州公园路球场”(Garden State Parkway to Deal),参加下一轮的高尔夫活动。今天没有直升机接送了。

    译者:郑欢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