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与鹖冠子
作者:胡泳 与齐鲁兵法、三晋兵法鼎足而三的是以楚、吴、越为主体的南方兵学文化。黄朴民先生论述道,南方文化的中心地带是江汉淮水流域,受西周传统文化影响较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中原礼乐文化持保留乃至批判的态度,是老庄道家文化及其后学黄老思想的大本营。“其基本特色是崇尚自然,鄙薄仁义礼治,故为孟子斥责为‘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上》)。这一文化性格在其兵学思想中同样有鲜明的反映,所谓‘诡诈谲变’的作战指导原则,最早就发轫于南方地区。它的提出乃是对旧军礼‘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传统的否定。”(黄朴民:《齐鲁兵学的文化特征与时代精神》,《齐鲁文化研究》第一辑)。 楚国兵法有《楚兵法》、《景子》、《蒲苴子兵法》,全部亡佚。但《鹖冠子》中有谈兵的内容。 鹖冠子为战国晚期楚国人,其着作《 鹖冠子》有人目之为黄老着作,有人归为杂家着作。他并不被后人视作兵家,就如先他的鬼谷子一样,但其实,鹖冠子和鬼谷子堪称春秋战国的两大传奇兵家。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自称鬼谷先生。相传为张仪、苏秦之师,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后人归之于纵横家。又传其着有《鬼谷子》一书,始见着录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鬼谷子》三卷,系伪托。燕国有一部兵书,叫《苏秦》。余嘉锡考证,今《鬼谷子》是汉代《苏秦》三十二篇中的一部分。《苏秦》是传太公术,可以归入《太公》一系。关于《太公》我以后再谈。 《鬼谷子》是一部关于谈判游说的论着。书中也涉及大量谋略问题,与军事触类旁通,因此也被称为兵书。因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鬼谷子之术被视为阴谋、诡辩之学。其实,该书是对于战国时代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活动的经验总结,其神奇之处在于,它能使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智谋和口才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的、拥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乃至生杀特权的诸侯国君主。“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鬼谷子的学问实在值得后人去深刻体会。 鹖冠子,《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鹖冠子为赵将庞煖之师。《 鹖冠子》中记有赵武灵王、赵悼襄王、庞焕(似为庞之兄)、庞煖等的问答,赵悼襄王三年(前 242 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杀其将剧辛。《鹖冠子·世兵》记载了战国末年这次着名的战役,该书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除了《世兵》,《鹖冠子》中还有《天权》、《兵政》、《武灵王》等篇,讲用兵取胜之道。鹖冠子认为“太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战克”(《武灵王》)。这显然是对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用兵之道的进一步发挥,可见“上兵伐谋”的思想在中国兵学传统中的源远流长。仅举后世的两个例子:诸葛亮认为“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他所谓的“以谋取胜”,既包括以智慧谋取敌人,又包括以心战瓦解敌人。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南征教》)。唐代李筌也说:“兵有百战百胜之术,非善之善者也;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夫太上用计谋,其次用人事,其下用战伐”(《太白阴经》卷一《人谋上·术有阴谋》)。 鹖冠子说:“胜道不一,知者计全,明将不倍(背)时而弃利。”又说:“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失反为得,成反为败。吴大兵强,夫差以困。越栖会稽,勾践霸世”(《世兵》)。就是说,眼光远大,计谋周全,可以像越王勾践那样转败为胜,成其霸业。鹖冠子讲究“阴阳相攻,死生相摄,气威相灭,虚实相依”(《世兵》),对军事领域中的一些矛盾现象,具有辩证的认识。 鹖冠子虽是个隐居深山的道家,却很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说:“故善用兵者慎,以天胜,以地维,以人成,三者明白,何设而不可图”(《天权》)。就是说,必须谨慎地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才能取得胜利。他又说:“参之天地,出实触虚,禽(擒)将破军,发如镞矢,动如雷霆;暴疾捣虚,殷若坏墙;执急节短,用不缦缦;避我所死,就吾所生;趋吾所时,援吾所胜;故士不折北,兵不困穷”(《世兵》)。就是说必须按照天时、地利和敌我对峙的形势,集中优势兵力,迅速而勇猛地乘“虚”而进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因为他如此讲究用兵,他的弟子庞煖成了战国时代最后一个著名的兵家。 《鹖冠子》融黄老学派、兵阴阳家、兵权谋家思想于一体,并有新的发挥,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副教授 联系方式:yhu@vip.sina.com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