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的未来
然而,从发卡量上看,中国信用卡高速发展期其实已经接近尾声。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截止 2008 年 6 月,中国信用卡发卡量超过了 1.2 亿张,信用卡发卡银行已经接近 30 家。虽然中国有 13 亿多的人口,但如果除去 60% 的农村人口和 15% 的中小城镇人口,真正符合信用卡发卡要求的客户估计不会超过 2 亿。很显然,即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信用卡大量发卡的“跑马圈地”模式到现在也已经不合时宜了。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0 年,在机场每发 100 张类似携程的旅行卡,通常会有 25 个人会使用,但到了 2006 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 2 人以内。因此,现在在机场看到发旅行卡的业务员已经少多了。信用卡市场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现在进入这个市场的银行将面临更高的营销成本,同时获得的客户质量却可能差很多。 盈利之惑 去年,针对信用卡业务在中国能否盈利的质疑甚嚣尘上。作为行业的领先者,第一家宣布信用卡业务盈利的招商银行更成了众矢之的。 信用卡业务的成本大体可分为五大部分。一是资金成本,银行一般为信用卡客户提供 50 多天的免息还款期,因此资金成本是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成本之一。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止 2008 年 6 月,信用卡信贷总额达 6,932 亿元。二是风险成本,因为信用卡是小额无担保的贷款,风险比一般的银行贷款高。三是营销成本。四是用人成本。信用卡业务属高风险、高投入、劳动密集型的金融业务。劳动密集型似乎与我们谈论的金融行业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从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特征:客户服务部有 3,500 余人,风险管理部有 1,000 余人,作业部也有 1,000 余人,2007 年全部非利息收入不过 15 亿元。彭千原来是做传统银行业务的,到了信用卡中心之后,很快就认识到信用卡业务根本不是一个银行白领做的事,而是一个蓝领工厂。五是管理成本。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循环利息收入,成熟市场这个收入最高可占信用卡总收入的 70%~80%; 二是消费回佣的收入,成熟市场一般占 20% 左右;三是其他收入,包括预借现金、手续费收入等。目前,中国处於信用卡发展的初期,主要收入来源是第二项,循环利息收入还不高,麦肯锡公司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仅 14% 的持卡者使用循环信用。然而,随许多银行进入信用卡业务,消费回佣收入似乎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据彭千介绍,招商银行消费回佣比率从 2003 年的 7下降到 2008 年的 4。而这个比例在境外大概能达到 1.2%~1.5%。 目前,中国有三家银行宣布信用卡业务盈利,分别是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和中信银行。招行称其 2007 年信用卡业务盈利过亿元。各大银行都没有公布信用卡循环利息收入的数据,但仅从招行公布的全部非利息收入来分析,实现盈利是可信的。很多质疑者都是从卡均收入来分析。事实上,招行是分帐户来管理,不管你有多少张卡,一个人都只用一个账户来管理,因此用每个帐户获得的收入来分析更接近真实情况。2008 年上半年,每个账户能给招行带来非利息收入 119 元,全年估计能够达到 240 元,这还没有包括循环利息收入的贡献(参见附表)。而据彭千介绍,招行信用卡 2008 年全年收入接近 40 亿元,这意味户均收入约 400 元。一般而言,户均达到 200 元收入,盈利应该就不成问题。 不确定的未来 目前,信用卡行业上空可谓阴云密布。 首先,中国信用卡行业最近几年经历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从不为人知到了人手一张,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因为发展过快,也引起了很多质疑之声。招商银行作为领先者,更是切实感受到了这股力量。 其次,与传统银行贷款相比,信用卡产业本身的呆坏账率更高,因为它们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和海量处理。而在目前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信用卡行业无疑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三,在发端於美国的金融危机中,信用卡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因为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就是美国的过度消费,而信用卡则成了美国人消费透支的工具。最近,美国政府在讨论对信用卡行业进行改革,其中包括降低信用卡的贷款利率,这意味银行将损失大量的利息收入。因此,中国信用卡行业 18.2% 的年利率是不是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现在也存有疑问。 第四,中国目前信用卡竞争激烈,商户回佣比例在步步走低。 中国信用卡行业的未来如何?像境外一样,是通过收取用户高额的循环信用利息作为发展方向,是作为一种获取新客户的手段,是通过消费回佣盈利,还是通过交叉销售来挖掘客户价值?在当前这个时点,朝哪个方向走,还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