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执行官大统领
贝拉克·奥巴马向来不推崇美国企业界,但这场金融危机和大救市行动迫使他集结起一支首席执行官和智囊全明星队伍加以应对。他们胜券在握吗?在新经济中,谁是赢家、谁会落败? 作者:NINA EASTON 贝拉克·奥巴马 1983 年大学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曼哈顿的一家咨询机构─商业国际公司(Business International Corp.)。他最初的职务是研究员,但很快就被提升为金融撰稿人。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台路透(Reuters)电脑终端,荧屏上面闪烁来自全球的翠绿色资讯。他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和秘书,每天衣冠楚楚地拎手提箱上班,撰写有关利率掉期的报告,会见日本金融家和德国债券交易商。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有时在光亮如镜的电梯门上看到自己的身影,他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行业统领,一边大声发出买盘指令,一边签约成交”。 这种踌躇满志的时刻很快就过去了,因为他感到无地自容:没有响应社区组织者的号召,去帮助被企业和政府抛在脑后而穷困交加的邻里。处于这种商业环境中,这位年仅 22 岁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感觉自己就像个“藏在敌后的间谍”。在《父亲留下的梦想》(Dreams From My Father)一书里回想起一生中这段短暂的时光时,奥巴马还是个年轻人,但他对美国企业的疑虑却令人吃惊地保持至今。21 个月前,当这位年轻的伊利诺州参议员站在斯普林菲尔德市的州议会旧大楼台阶上开始竞选总统活动时,在演讲中仅仅提到过一次商业领袖─他谈到了那家被“远在千里之外的执行官们”关闭的钢铁厂,让他离开公司后在芝加哥协助组建的社区里的人丢掉了饭碗;而在各地巡回竞选演讲中,他却不断地提到“贪婪”的华尔街和薪酬过高的首席执行官。 可是,历史就要发生令人尴尬的逆转,迫使候任总统奥巴马成为自己当年在电梯门上照见的形象─工业大统领,因为政府要出乎意料地大举干预经济了。每个总统候选人一开始都会天真地认为,国家的命运可以通过逐一列明的政策规定来掌控。乔治·W·布什原本打算奉行积极的保守主义,中止海外的建国行动,结果遭到了恐怖主义袭击。奥巴马郑重提出了关于税收政策、医疗制度改革和清洁能源的立场,随后却发生了经济崩溃。 就在 2008 年夏天,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还有心思关注如何帮助中产阶级寻找工作。尽管这些工作意味降低工资和医疗保健待遇,但毕竟还是工作。而眼下,已经当选总统的奥巴马必须设想出一个救急计划,防止出现许多经济体所担心的最终会演变为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通过实行这项计划,这位前社区活动积极分子─堪称自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最热心于社区事业的总统─将塑造出新经济时代的种种特征。“如果说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能在老百姓受苦时听任华尔街大发其财。”奥巴马在大选之夜说。“在这个国家 ,我们应该作为一个民族、一群人民而兴衰。”此言不谬,但如何去建立这种新型的经济平等意识,将成为他任职期间的一个核心问题。 他将领导的是一个大举控制和监管经济的政府,因而他有可能要从那些卑躬屈膝地向联邦银行求救的公司当中选择未来的胜者和输家。他将接手的是一个已经准国有化的银行业,因而他需要监管私营企业领袖如何使用纳税人的钱财─并且面对可能来自掌管这笔钱财流向的民主党同仁的压力。他将引领的是一个正在滑入痛苦的衰退之中的经济,因而他会坐守世界上最大的可用资金和资本的钱罐─美国财政部。“政府是短期增长的最可靠源头,是目前国内生产总值中唯一能够为之埋单的部分。”奥巴马的经济顾问杰里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说。“预算紧缩总会发生的─但现在时候未到。” 在今后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 ,这个钱袋将会敞开,首先是用于另一项重大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即将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然后是支援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低排放煤炭等清洁能源的生产商。奥巴马的顾问们说,他决心已定,无论经济衰退和几近崩溃的金融市场会产生多大的联邦预算外开支,他都会落实其 1,500 亿美元的 10 年能源计划。这个钱袋还会以减税的方式再次向小企业和能提供新就业机会的大公司敞开,但不包括在海外开展业务的企业,也不包括石油公司,对后者还可能征收暴利税。 当选总统奥巴马在决定眼下受政府监护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命运时,有可能左右风雨飘摇的住房业─以及相关金融市场─的未来。此举将为万众所瞩目,令奥巴马进退维谷,一是因为他本人与廉价住房运动的关系,二是因为国会中大权在握的民主党人─比如众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Barney Frank)——与奥巴马的一些最高顾问意见相左,这些顾问指责说,是上述两大房地产机构促成了这场金融危机。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