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在游泳池中学习游泳 “在游泳池中学习游泳,再上岸接受培训学习理论,领导力会得到迅速的成长。”巴黎欧莱雅专业美发总经理徐斌说。他的经历,代表了欧莱雅领导人培养的模式:通常,公司会按照业务发展需要来储备人才,但是,欧莱雅更鼓励员工“放手”实践。“这对公司和员工的发展都既意味风险也意味机会,当公司注意到员工有职业发展的需求时,我们会充满信任、毫不犹豫地让他们去试验。”乐雅说。 徐斌的两段经历很有代表性。1999 年,刚刚加入欧莱雅两年的徐斌被中国区总裁盖保罗委以重任:在中国市场尝试推广卡诗品牌。虽然当时兰蔻已经在中国高档化妆品市场打开了奢侈品消费的市场,但高档美发市场仍然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盖保罗告诉徐斌:先不用市场部,不要销售部,自己先摸索方向和模式。 在最初的一年时间里,徐斌身兼数职:销售、财务、品牌、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和实践后,徐斌发现欧莱雅传统的品牌运营模式即“发展经销商-建立渠道”的模式并不适合卡诗。作为专业的美发品牌,卡诗需要让更多的专业美发师认同。于是,他租来了豪华商务车,培训专业的销售。每天,商务车将载有代表尊贵、奢华的卡诗美发产品送到理发店面。虽然第一年产品仅仅进入了 8 家店面,但这个模式牢牢奠定了卡诗在美发行业无可替代的王者地位。“B2B 的模式,很快地扩展了品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由上而下的策略降低了运营成本,并且保证了高档品牌的方向。”徐斌说。 事实上,欧莱雅在品牌理念上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在运作上又极具灵活性。“那段经历让我对于品牌的运作和生意的模式有了相当深刻的经验。”徐斌说。“无论技巧如何,我已经具备了开车上路的能力。”此后,徐斌领导卡诗品牌 6 年之久,从单打独斗到管理 30 多人的团队,在公司提供的招聘、评估培训基础上,他逐渐培养起“重视结果、激励型”的管理风格:执行的关键在于每一层的管理团队都能分享共同的理念。 文化基因 作为年轻的全球跨国公司品牌总经理,蒋巧玲领导一个跨国团队:广告公司中有来自越南和法国的业界精英,亚太区、上海研发中心的同事有的来自法国,即使在中国的团队,也有具备欧美市场成功经验的香港人,做柜台创意的伙伴来自台湾。“这是一个丰常丰富的生意。”蒋巧玲说。她的方法是“每个人都将经验、态度毫无保留地与团队分享,工作的效率就会提升”。 欧莱雅公司推崇的“激情文化”,让其团队领导者能够很快跨越文化的界限。这家公司的训条之一是,不在乎系统有多优越,而在乎每个人是否投入 150% 的激情和专业度。在这家以女性员工居多的公司,考虑到女性特殊的职业发展轨迹,采用了相对灵活的弹性工作时间,同时开设了“亲子日”,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凝聚团队的工作激情。在每年的评估中,除了工作目标之外,欧莱雅更看重素质评估:“你有没有更喜欢这家公司,有没有在这家公司感受到更多的动力或者困惑。”蒋巧玲说。 2008 年下半年,在她和她的团队经过近两年的潜心摸索,先后完成羽西推新品、更换市场形象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后,她们开始向最为棘手的渠道发力。“就像是重新织一件毛衣,拆了、洗了再织起来,但线不能断。”蒋巧玲说。除了传统的百货商场外,她和整个团队看到了经济发达的沿海三、四线城市的增长潜力,希望在绍兴等城市开设化妆品专卖店。然而,当蒋巧玲将这个极具中国本地特色的渠道创意告诉总部时,总部的答复却是:欧莱雅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性。 在重新塑造羽西品牌的过程中,蒋巧玲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挑战: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羽西品牌。此时,经理人做决策的偏差度要很小,而且需要以极大的信心和耐心管理团队。“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敏感度和速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希望对方获取同自己一样的敏感度和速度,就需要为对方营造一样的环境。”蒋巧玲说。 她所指的“同样的环境”,包括控制事情的节奏和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等起支持作用的事实。从 2008 年下半年起,蒋巧玲一边同法国讨论新渠道的建立,一边开始选择一、两个城市进行小范围的试点,不断地将销售的数据和市场调查的需求反映给法国总部。短短几个月间,法国老板们的态度有了 180 度的大转变:从怀疑到可以慢行;然后到渠道有可能性,可以尝试拓展;最后,法国总部甚至急不可耐地要求蒋巧玲加快速度,迅速占领。 但蒋巧玲仍然坚持按照步骤、持续推进的策略。“所有的做法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可以倒回来,也可以向前加速。”蒋巧玲说。事实上,对很多高级经理人而言,跨文化沟通是很“个人化”的领导能力。蒋巧玲的经验是,将自己的所有想法一层层剥离出来,在特定的汇报和会议中,将上次开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市场策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条理地、清晰地讲出来。而将背景性、现象性或者关联性的连带问题,在其他非正式的场合讲出来。“就像西医讲究对症下药,他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要改变沟通技巧。”蒋巧玲说。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