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3M:为绿色创新而战
 作者: 王亦丁    时间: 2009年08月10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五十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创新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根本。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创新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根本

    作者:王亦丁

    2009 年,来自 3M 中国研发中心的 Garry Du 赢得了 3M 全球技术卓越和创新奖。这家被誉为创新天堂的公司每年奖励 15-20 名对创新做出巨大贡献的员工。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获奖者将接受奥斯卡巨星般的礼遇。Garry 创造性地通过新的显示器结构,使反射在液晶显示屏上的光线实现高效的回收和利用,将原本在液晶显示屏的被浪费的光线实现回收和利用,将传统液晶背光源的 4 根灯管减少到 2 根,显示效果不受影响,能耗节省一半。短短半年间,3M 液晶显示增亮膜就被联想等全球性的电脑公司采纳,并成为中国新的显示器能源效率评价体系中的佼佼者。据估计,这种新结构到 2010 年会占全球显示器销量的 50% 以上。

3M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刘尧奇

    过去 30 多年间,3M 致力于绿色创新的投资。早在 1975 年,这家公司首位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工程师约瑟夫•凌(Joseph T. Ling)创新地设计了“污染防治投资 3P 规划”(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通过产品规划、流程改良、设备再设计、废物回收和再利用,实现消除污染和利润的双赢。自从 2000 年在中国推行 3P 规划以来,3M 减少污染物排放 16,876 吨,节省资金超过 3.3 亿人民币。

    “3M 必须将绿色的观念贯穿在商业流程的各个环节,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M 亚太区及中华区研发副总裁、3M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刘尧奇博士说。他的观点代表了 3M 管理层的共识。金融危机重构全球经济,客户对绿色技术的需求大幅提升,产品的国家和行业环保标准将更加严苛。去年 11 月,3M 全球成立可再生能源部门,中国研发中心也配置了相应的资源,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事实上,利用 3M 原有的 45 个技术平台基础,它可以迅速地占领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及水过滤等可再生领域的制高点,而这类技术又将不断丰富 3M 原有的技术平台。

    创新不仅包括拓展新领域。即使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的传统产品,3M 公司也会按照生命周期管理(LCM)系统,从产品开发及制造、到分销和客户使用,直至最终的废弃处理,都不断提高产品的节能性。3M 风靡全球的报事贴产品不断进行材料、溶剂的改进,100% 由再生纤维制成,水溶性粘黏剂配方降低了生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2009 年,3M(中国)将各类型号的拖布类清洁产品(蓄水拖布、随手粘、拖地布等)全部统一手杆的规格和连接方式,节省了模具费和材料费,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包装成本,消费者也可以只购买一个通用性手杆,便能组装到不同的拖把头上。

    来自外部的建议正成为 3M 不断创新的智慧源泉。2009 年,3M 在中国推出了 UV1000、UV2000 家电水过滤设备。市场人员和研发人员在调研后发现,美国成熟的总进水装置过滤设计并不适合中国家庭。在走访了许多中国家庭之后,他们在原有的设备上增加了显示阻力和流量的显示器,提醒消费者适时更换滤芯。同时,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进,聘请设计公司将其设计为摆在水池边的小家电。“在原有美国成熟产品的基础上,从设计和功能上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刘尧奇说。

    以客户为导向的创新确保了 3M 创新的效率。公司建立庞大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确保与客户沟通的频率。当客户的需求被专业技术团队反馈到研发部门后,研发部门会及时做出调整。而在研发流程中,3M 设计了两个控制环节,确保研发人员主动听取客户的意见。首先,在产品进入可行性认证之前,必须经过 VOM(voice of market)和 VOC(voice of customer)的创新管理流程,跟踪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其次,在产品进入商业化后,研发人员还会对客户使用产品进行 6 个月到 1 年的跟踪试验,寻求客户的反馈,不断改进产品。很多时候,跟踪试验的过程又成为新产品的孵化器。

    而在公司内部,3M 鼓励员工拿出 15% 的时间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创新,不断丰富 3M 的点子库。每年,3M(中国)研发中心都会组织产品应用展示模型大赛,在原有幻灯片的基础上,鼓励技术人员制作产品应用演示装置,结合演示,让客户更清楚地了解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和性能,“采用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客户加深对产品的理解,”刘尧奇说。

    与其他跨国公司不同,3M 将研发的决策权交给本地。短短几年间,3M(中国)公司已经建立了 400 人的研发团队,只有 2 位外派员工,研发中心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苏州。3M(中国)研发中心按照本地资源,决定研发方向并管理产品商业化的流程。过去几年里,3M 中国的研发团队已经申请 140 项国家专利,它们建立了中国研发中心的培训和授课体系,创新型的“28 小时创新”管理模式也被 3M 全球效仿。3M(中国)的研发正在形成不同于全球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全球唯一的高压配电技术全球卓越技术中心,针对中国 11 万伏以上的需求开发高压输电产品,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平台,2008 年因新产品销售额超过 1,000 万美元,获得了 3M(全球)“金靴奖”。

    事实上,3M 不仅关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而且将目光投向了面向未来的技术导向的长期研发项目。2008 年,3M 上海研发人员 Cissy Chen 发现了一种纳米颗粒组成的超轻水涂层材料,具备抗污染、易清洁、高防雾和防反光的四大性能。同一个液体具备如此多的性能,其商业应用前景不可估量。经过市场部门的初步调研之后,3M 将其纳入 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system)新产品开发管理流程(七个阶段,六个门槛),公司配备相应资源,按照商业化的进程有计划地将产品性能逐步商业化。2008 年底,利用其防雾的性能,这项技术被应用于面罩、手术镜等多项防雾产品领域,并且在美国上市。今年上半年,这项技术开始在中国市场商业化。“这是本地基础研发转化为商业应用的成功案例。”刘尧奇说。

    在 3M(全球)创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3M(中国)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28 小时创新比赛”,对有潜质的资深工程师进行提升性培训。比赛将员工分为几组,在不告知题目的情况下,要求员工从星期五早上八点半开始,在 28 个小时之内交出产品设计和实物模型,并且现场向评委演示。在 2008 年的比赛中,八个团队中的五项作品最终形成发明技术,两项被授予申请专利。短短两年间,“28 小时创新比赛”被全球很多个国家效仿。这个体现团队合作、竞争机制、快速创新的比赛,受到 3M 创新管理者的褒扬。

    近年间,3M 建立了中国的员工培训和授课体系,将全球最新的资源和技术平台纳入中国团队的创新管理中。每年,3M(中国)都会源源不断地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员工发展的需求,安排中国员工进行短至一两个星期、长达两年的培训,了解全球最新技术的产品,与行业内的顶尖专家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拿来主义为本地服务”,刘尧奇说。

    不仅如此,扎根于 3M 创新基因的“知识共享、全球合作”,更深刻地影响这家公司内部的知识传播进程。1996 年,3M 总部的华人在美国成立华人社团 China Support Team,这个组织的参与者大多是留学美国后服务于 3M 的中国员工。他们了解美国最先进的技术,深谙中国市场的需求,凭借语言的优势,组织者的初衷是“希望在美国总部与中国之间建立非官方的桥梁,传播新技术,分享新产品”。刘尧奇是这个组织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这些华裔科学家通过视频和电话会议,利用培训和技术论坛的方式,建立了中美研发团队之间的知识传播渠道。当这些总部员工回中国探亲时,刘尧奇会邀请他们在上海工作一到两天,与当地的研发人员一起交流和工作。

    3M(全球)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也在不断激励和影响年轻的中国研发人员。针对中国的研发团队年轻化、市场发展迅速等特点,3M 在原有全球创新奖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本地奖,及时地奖励员工的创新和业绩。在即将召开的 2009 技术交流大会上,拥有创新发明技术、对创新做出特殊贡献的优秀员工,其优秀事迹将被制作成大幅海报,在公司高层、各事业部门领导等管理团队面前展示。一方面,不同事业部门的总经理会了解公司在跨部门范围内的新技术;另一方面,创造了优秀员工与本地最高管理团队交流的机会。“创新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根本。”刘尧奇说。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