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2009 年度中国商人
——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
 作者: 周展宏    时间: 2010年01月1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他是沙钢取得今天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他所选择的每一个项目都 获得了成功。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面对记者,沈文荣总结了沙钢取得今天成就的三条经验:认真做事、领先一步和创新思维。创业之初,同行来沙钢参观时,会发现沙钢的钢铁堆放和包装非常整齐,他们曾认为这是因为沙钢小,所以做得到,但实际上沙钢一步步做大,产品堆放和包装还是像只有几十吨产能时一样。沈文荣认为,这靠的是认真做事。在投资的时候,决策要果断,但也要做好规划,尽量降低成本,花同样或者更少的钱比别人做得更好,这也需要认真。因为是民营企业,完全依赖于自有资金发展,因此沈文荣具有非常强的成本意识。但降低投资成本并不是降低要求。据施一新介绍,沙钢的项目定位非常高,核心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好的,控制成本的意思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决不追求过剩的质量和工艺,选用技术和设备时不墨守陈规。沈文荣在项目规划时思维非常开阔,会将国内外——相关的或者不相关的——各种信息结合在一起。做方案时,他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不能这样?”比如“电炉热装铁水”工艺,就是在沈文荣这样的考问下产生的。这种工艺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使得电炉的产量从 67 万吨提升到 100 万吨,现在沙钢每个电炉的产量都是 100 万吨。钢铁设备折旧是非常大的一块成本,同样的设备,产量从 60 多万吨提升到 100 万吨,而投资成本并没有增加,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电炉热装铁水工艺充分体现了沈文荣的创新思维。

    与此同时,沈文荣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善于否定自己。他不会因为自己是老板,就认为自己说的话都是对的。施一新介绍说∶“当他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时,我们向他解释了原因之后,他又能及时否定自己的想法,仍然按照原来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做。”“他不会因为说话的人职位比他低就不听或不认同,这非常难能可贵,我们自己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涉及面子问题。”

    钢铁产业如果工厂规模上不去,成本就下不来。但只做大,不做精也不行。因此,沈文荣提出要“专业化、技术化和规模化”。目前,沙钢在螺纹钢规模上是中国第一,但其一条生产线只生产一到两个规格的产品,这样生产效率就能达到极致,对工人的要求也会降低。施一新回忆说,1996 年,沙钢提出单线产能 63 万吨的目标,钢铁业的专家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实现,因为当时国内的情况是:马钢的双线产能是 50 万吨,昆钢单线产能仅为 30 万吨。但是,沙钢不仅实现了目标,而且现在单线产能高达 100 万吨。“主要是由于品种单一、操作简单,所以故障少,效率就高。这就是专业化的好处。”施一新说。

    在资金不多的时候,沙钢就做短流程项目。现在,它已经可以具有钢铁业全流程的生产线,但生产仍然是长短流程结合。生产线还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比如,铁矿石太贵,炼铁赚不到钱,就利用废钢为原料,电炉炼钢;如果铁矿石便宜了,就可以全流程生产。可以说,归根到底,沙钢的竞争力来源于沈文荣的成本意识,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创新。

    回顾沙钢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沈文荣每次重大的投资决策都是正确的,而且时机恰到好处,因此不得不承认他具有独到的商业眼光。总结沙钢为什么会从很小的规模、很小的投资做大做强时,周希增认为沈文荣本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他选择的每一个项目都获得了成功。“作为一家钢铁企业,投资恰到时候是很重要的。”周希增如是说。

    中国钢铁业是一个著名的产能过剩的行业。2009 年 12 月 3 日,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称要抑制钢铁产能过剩,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2008 年,中国国内消费的钢材量达到 4.6 亿吨,据周希增估计,2009 年中国消费的钢材量至少 5.4 亿吨,这大大超出了许多人年初的估计。周希增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多个原因。首先,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是大家普遍知道的一个原因。其次,汽车、家电的需求上升也拉动了国内钢材的需求。再次,中国对钢材的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拉动因素。周希增告诉记者,现在中国很多建筑都是外国设计师设计的,这些设计用钢量比原来高很多。比如,北京南站如果按照传统的砖结构,钢材的消费只要 1 万吨,但现在实际建设需要的是 5 万吨,就是因为采用了钢结构。

    与周希增一样,沈文荣对钢铁业的未来保持乐观。他认为,未来 30 年内不可能出现其他替代钢铁的材料,因此钢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还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作为一位企业家,他对未来中国钢铁市场也有足够的理性:“中国的钢铁消费量尽管今年是 5 亿多吨、明年为 6 亿吨,甚至后年达到 6.5 亿吨,但你不要指望中国的钢铁需求永远保持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沈文荣考虑得更多的是,如果中国的钢铁需求下降到每年 4 亿吨甚至 3 亿吨时,沙钢怎么办?在他看来,即使钢铁需求下降到 3 亿吨,仍然不能说中国的钢铁需求就不好,因为那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需求量最高的国家。因此,沙钢要考虑的是,如果需求量降下来,自己的市场份额能不能多一点,产量下降能不能少一点。这实际上是要求沙钢更具竞争力。沈文荣认为,沙钢现在虽然还不是中国做得最好的钢铁企业,但已经是做得比较强的。“做大了不一定能做强,但是做强了一定能够做大。”他说。“现在有一些钢铁企业主动来找沙钢,希望我们收购它们,但我们要量力而行。”至于将来还会不会收购其他钢厂,他的回答非常明确:“将来我们还会做收购,这是一个趋势,因为未来三五年内中国不可能再建新的钢铁厂,原有的钢铁企业只能通过收购兼并来提升自己的实力。”

    2000 年,沈文荣提出了未来 25 年沙钢的中、长期规划。除了对钢铁主业提出具体目标之外,还提出要实施多元化、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准备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钢铁炉料、原辅材料、设备制造、产品延伸加工、医药制造、房地产、金融证券等方面投资发展,将面向全国,走出国门,争取使非钢产业占销售总额 30%~40%。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建设绿色钢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据他介绍,沙钢 10 年前就开始重视环保,项目投资时,在环保上投资的资金占到总投资的 15%~20%。自 2001 年以来,沙钢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投入超过 40 亿元,形成煤气、蒸汽、炉渣、污水、焦化副产品回收等五大循环利用圈,转炉实现了负能耗炼钢,还形成了年利用煤气发电 30 亿千瓦时的能力,每年从中获得的综合经济效益占企业总效益的 30% 左右。

    眼下,沈文荣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年龄。2009 年,他已经 63 岁。30 多年来,中国农历新年第一天他从来没有休息过,虽然儿子已经进入公司,任财务总监,但他告诉记者,由儿子直接接班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他这个位子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一份工作,需要承担责任,而且做这个工作需要知识的积累,如果不能胜任的人接任,公司可能会失控。“公司对于接班人的安排已经有了明确的框架,我们这个班子(管理层)还是不错的,我们不是家族企业,是股份制的公司。”沈文荣最后自信地说道。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