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的“近见”与“远见”
可惜并非所有总裁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从成为总裁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自制的光环下,一厢情愿地把那些讨好奉承的话当作事实,而不知自省,直到出现难以弥补的重大危机时,才幡然醒悟。 去年年初,作为总裁的教练,我参加了国内某上市公司的年度战略规划会议。两天的会议中,整个高管团队20余人在总裁陈光辉(化名)的带领下针对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观者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看上去很美”的战略年会。快要落幕的时候,满面春风的陈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一次群策群力的会议……” 这的确是一次“群策群力”的会议。总裁话音刚落,20位高管便轮番上阵,粉墨登场,又是唱赞歌,又是表决心。在20张迷人笑脸的映衬下,角落里的我缓缓站起身来,走到了会场的中央:“……为了让陈总进一步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请大家做一个民意测验。” 话音未落,我已经感受到高管们眼睛里的狐疑。直视着会议室里的每一双眼睛,我力图把自己变成一个坦荡的透明人:“请大家放心。民意测验是匿名进行的。我不认识大家的笔迹,也绝不会去比对大家的笔迹。而统计出‘集合数据’后,大家的‘手稿’都会被销毁。请相信一个在国内外工作了20多年的专业人士。要知道,在美国透露了这些信息,我是要丢饭碗的。” 测验的问题只有三个。 第一个问题,请用两个形容词来描述你对这次会议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请用以下两个句式造句:一是“假如我是陈总,我会……”;二是“要是陈总能……,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在这两天的会议中,你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发挥了百分之多少?你的同事们发挥了多少?陈总发挥了多少? 两天以后,带着民意测验的结果,我再一次约见了意气风发的陈光辉。显然,他对民意测验的结果并不担心。看到我的时候,他以特有的握拳方式向我行礼,打趣我的秘书是不是真的把高管们的“手稿”销毁了。 “陈总,你觉得大家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什么?” “还能有什么?成功、活跃、史无前例、大受鼓舞……” 我微笑着,递给他打印好的测验结果。我故意选择了一个与他面对面的座位,希望将他错愕的表情尽收眼底。这是不是有点小人之心,我说不清,不过这种时刻确实是我工作的部分乐趣和价值所在。给老板们做一面真实的镜子,是俊是丑让他自己看。 在打印的测试结果上,超过80%的人用“无聊”、“浪费时间”、“老调重弹”等负面词汇来形容这次两天的会议。而在第二个以“我”开头的句式中,“假如我是陈总,我会大大缩短会议时间”(甚至“我会取消会议”)的句子占了相当的篇幅,还有很多人表示“要是陈总真想听我们的意见就好了”。至于第三个问题,高管们普遍认为自己的批判性或创造性思维发挥程度不足40%,同事们在50%左右,而陈总则发挥了90%还多。 足足十分钟,陈光辉没有开口。他时而张开嘴,脸涨得通红;时而面色灰白,表情颓丧。我知道他的内心在愤怒与失望间挣扎,就像他的面色在潮红与灰白间转换一样。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以提问的方式与这位老板共同分析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讨论如何改进。说实话,我不期望他在这个阶段就能彻底转变。重要的是,他开始反思:“为什么人人都看得到的事实我看不到?为什么管理层都知道的真相我不知道?为什么没人愿意对我说真话……” 像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一样,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这位总裁完成了从贫民到富豪的蜕变。能做到这一点,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但也往往因为过去的成绩而被蒙蔽双眼。这时候就特别需要“近见”。这是我造的一个词儿。所谓“近见”,就是要不断地审视自我,洞察自我,不断反思,不归罪于外,而反求诸己。郎咸平曾经强调,成功的企业往往有着一个富有远见的总裁,他能看多远,企业就能活多久。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不少民营企业家一旦有成绩,就变得只有远见,而没有近见,极度地自我膨胀,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反观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家的沉沉浮浮,大多都赢在远见,而输在近见。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