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共识多于分歧
吕俊:房地产的价格如果居高不下,政府一定会严厉管制。在这样的前提下,相应的上市公司的上升空间就受到影响,同时地产上市公司的成本又在不断提高,地产上市公司的原材料——土地——价格在上升。因此,房地产业的每个上市公司的价格都大幅度上升的概率比较小。 银行与房地产的情况不同。银行估值不高,议价能力也在提升。如果能够解决好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质量问题,能够顺利地完成债融资,那么银行的发展道路还是平坦的。其实,房地产业的问题还是因为政府的廉租房建得不够多。像香港,50%的人住公屋,新加坡有70%,他们做得都很好。所以说国内房地产价格的战争,终究只是富人间的游戏。 说到银行业,大家主要担心的确实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坏账问题。经常是上亿的项目,一年却只有几千万的现金流。但这些项目对地方经济发展还是有帮助的。最后,应该由政府去将地方融资平台的资本金充实起来。中央汇金以前注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加起来近1,000亿美元,既然可以给商业银行充实资本,为什么不能给地方政府充实资本呢?关键是思路的问题。钱还是有的,将外汇储备用来充实我们的地方融资平台的资本金,不是很好吗? 其实,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为什么会这么大,根源是在分税制上。地方要做事,但财力都被中央拿走了。收入由地方产生,但没有支出的权利。所谓的吃饭财政,就是这样的,留下的钱只够发工资。最后,地方建设只能去借钱。话说回来,银行这块相当于政府性贷款的性质。这不是近忧,但是个远虑。 投资机会 周建春:我长期看好消费和医药,以及和内需相关的行业。现在的物价比较高,比如药品价格在大幅度上涨,我觉得这是会持续发生的。消费者对药品价格不敏感,品牌药品即使价格涨5%、10%,大家还是会买,有这个需求嘛!但像钢铁、化工,这些每年如果稳定地提升5%、10%价格,那是比较困难的。总体来说,我看淡那些产量过剩的行业,它们的中长期我都不看好。另外,对品牌消费品,我也会关注其长期发展,我觉得每年30%的增长是可以持续的。在这个经济转型的阶段,很多消费类公司的价格下不来,在熊市里也跌得少。消费类这种稳定的行业,是靠长期发展获利的。我比较看好一些零售业,零售业每年获利20%,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王晓明:我们整体把握由投资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机会,这个过程我相信会持续好几年甚至十几年。那么,消费品的很多行业、医药行业都会有很好的投资机会。第二,中国经济在面临转型当中,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的就是自主创新,在整个中国大的经济结构发生转移的过程中,在政策的支持下,在整个社会资金的集聚效应下,自主创新型的行业和一些新兴行业,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具有创新能力、比较高的科技含量的行业,很有可能会崛起。工业的节能减排、新能源、3G的增值服务,等等,这样的领域都会出现好的投资机会。从大方向上看,这两块是我很重视的。我们要寻找的,是在将来有领袖能力、竞争力的公司,它们的未来投资机会会很好。 大家似乎对消费和医药业的看好达成了共识。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的增长靠的是房子和出口,那么未来靠什么呢?我觉得会靠几辆“马车”的共同作用,出口可能还会维持一下,投资水平也会维持一定程度。那另外一方面,消费行业从2003年开始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我相信消费未来的增速还会维持在17%~20%,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会给很多企业带来很好的投资机会。 关于医药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整个医药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没有那么大,未来它的增长空间是很大的。另外,现在国内的医改就好像是过去的房改,医改使得全社会能享受医疗服务的人群越来越多,在这个基础上,医疗业长期增长的局面是会持续的。过去一年中,我们已经看到医药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很容易就超过预期,我相信未来还会持续出现这种现象。现在医药股看起来没有那么便宜,但从长期来看,这个价格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如果说未来十年内中国的医药市场都会保持20%的增长,那我可以说,还有些企业能保持50%的增长速度。50%的速度,让今年PE是30倍的公司明年、后年就降到12、13倍了。这种预期是从一个大方向、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这个角度选择安全边际范围内的股票,犯大错误的概率是很小的。 吕俊:我们还是比较看好与内需、消费相关联的行业,还有新能源领域。内需,比如说出门旅行的方式,人们原来一般坐火车,现在则坐飞机,坐飞机由高端消费变为大众消费。在中国,一旦由高端变为大众,需求量及产量不知道要提升多少倍!所以说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投资机会。养老的方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发生了很大变化,衍生出很多投资机会。再比如,城市聚集引起的商品流通,这些都值得关注。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