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阅读的前景
 作者: Josh Quittner    时间: 2010年05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六十三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网本?这些产品都可能拯救报纸、图书和杂志,也可能使它们毁灭,也许是先毁灭后拯救。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他们犯下的最大错误,是在20世纪90年代形势恶化时,没有理睬那些可能解决问题的人:他们最优秀的记者。相反,他们去找顾问和战略家。最优秀的报纸和杂志出版商应该求助于他们最优秀的记者,使用他们!我们认识的最优秀记者在混乱中很活跃。当无人料到的恐怖事件发生时,男人、女人、孩子和牲口纷纷逃离现场,最优秀的记者却向相反的方向冲去。他们都有某种人性“缺陷”——为了追求真相,不顾金钱、地位和个人安危,这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为这个行业服务。但顾问拿不出任何新鲜的报道。他们开出的是老套的处方——削减成本,后台部门外包——可解决不了核心问题:发行不再有价值了。

    我想,如果平板电脑流行起来,出版商不会止步不前,因为潜在的营收模式已经十分清晰。但出版公司要做的,不只是简单地把原来的印刷品转变成更适合平板电脑的新格式。而且,直接把旧世界里的包袱拉到新世界,会迟滞我们的发展。整个企业仍然要把力量集中在纸质媒体上,因为它仍是收入来源。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我们一直会面临Craigslist带来的麻烦。

    凯利说:“现在的杂志模式已经过时,如果我们还像现在这样看待杂志,杂志就完了。”他又说,出版公司——书籍、杂志、报纸——解决内容差异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推销关注度。“关注度流向哪里,钱就流向哪里。”他说。“采取何种形式并不重要。”换言之,在一个媒体泛滥、新事物不断萌芽的世界,内容制作者要去争夺用户的时间。一本书要占用一个人20小时的注意力,一本杂志不妨被定义为力求每天占用消费者一个小时左右时间的竞争者。凯利说:“如果我们把杂志看成是一种中间媒介,一种可能持续几小时的阅读行为,那么它的前途不可估量。对于杂志能做些什么,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希望,平板电脑可以为我们赢得足够的时间,让我们最终找出答案,因为我想在未来某一天,到法语版《时尚》杂志的办公室去看望我的女儿克莱姆。

    译者:天逸

 

阅读已死!阅读万岁!
纸质文章结局如何?制作期刊和图书的公司命运将如何?请听听五位媒体界牛人的想法

    采访和编辑:Beth Kowitt

科特·安得森(Kurt Andersen)
小说家、公共电台主持人

    和新闻媒体相似的任何东西都将不断转移到网上,直到印刷品所剩无几,甚至彻底消失。但剩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付费,以及杂志和报纸的人员系统能否得到重新设置,以在这个新时代具有可持续性。

    我觉得,我们将看到,音频、视频、文字被更好、更深入地混合地一起,成为人们默认期望看到的形式。以不久前有关 NBC 晚间脱口秀主持人的报道为例:我想读到有关决定、事实和数字的完整报道,以及这次争议的背景。此外,我在阅读时,还想按下一个键,使我观看到杰伊·雷诺(Jay Leno)拿自己开涮或是戴维·莱特曼(David Letterman)拿杰伊·雷诺开涮的视频。

    平板电脑是媒体人梦想的东西,它以更便携、更直观有趣的方式发送不断更新的新闻。我非常激动地想看到,在不远的将来,它在呈现信息、制作内容及制作杂志的方方面面会成为什么样子。与电脑屏幕不同,平板电脑有能力为读者制造出一种感觉:你处在一个精心打造的封闭花园里。在上网时,你总觉得,只要一次点击,你就进入了媒体的海洋。我想,这种环境对编辑和内容制作者有利,很可能对广告商也有好处。

    平板电脑能拯救我们现在看到的媒体和报纸吗?基本不能。它能成为杂志制作者和报纸编辑的平台,以一种可持续的、有趣的、激动人心的方式去重塑他们的业务模式吗?从很多方面说,我觉得可以。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