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复苏”通向何方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7月即将卸任,这位中国入世的谈判功臣永远快言快语、态度鲜明。他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临近结束时指出,论坛以后一定要保持非官方性,并把关注点放在企业上,否则成了一个政府、官方的论坛,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今年的博鳌论坛,新增加了跨国企业的会谈。被危机重创的西方世界复苏缓慢,在中国的跨国企业也成了关注的焦点。正如人们常说的,重压之下,动作会变形:谷歌扑朔迷离的半步后退,引起了部分跨国公司对在中国的生存环境的担忧。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上世纪50年代为中国第一代雪花冰箱提供压缩机的老牌跨国公司——丹麦工业巨头丹佛斯在博鳌面对新华社记者时,表示要将中国打造成其“第二大家乡市场”。和年轻的谷歌不同,该公司首席运营官方行健如此表示,是源于对中国发展环境的信心。他认为,正是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给这家海外公司带来了巨大商机。 在今年博鳌论坛的里里外外,本刊记者对一些财经界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人士进行了采访,记录了一些故事和洞见,意在延续博鳌论坛的主题“绿色复苏”,深挖近来中国企业管理者关注的外企生存环境、海外并购和危机管理等话题,在复苏中照亮前方之路。 就跨国企业生存环境的问题,《财富》(中文版)最近专访了商务部的梅新育博士。梅新育认为,外国投资者能够从东道国得到的待遇跟东道国的需求紧密相关,即“有买有卖”。中国能够给予的待遇和条件是有变化的:原来中国资本极度短缺,愿意给西方企业超国民待遇。此外,当时的中国为了外汇平衡,要求销售全部要出口。这样的情况下,内外资企业无正面交锋之忧。
“而现在,中国把过市场开放了,外资企业的限制都取消了,这个情况下我还给你超国民待遇,这不是对自己企业的歧视吗?”梅新育采访中说。更进一步看,中国从出口小国变成全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即便在西方市场,外资企业也和中国企业竞争,这时候国家再给外资补贴,从逻辑上更是难以解释。 在梅新育看来,一家外资企业,如果在东道国只能依赖于优惠政策才能正常运转,那么它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从更深一层的企业管理看,长期以来,特权和优惠让部分外资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逆向淘汰”,即这些外企无法提拔最优秀、最有经营才能的人才,而是一味提升更能够勾兑中国优惠政策的人,这对于外企来说无疑是一颗毒丸。 东道国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个永恒的问题。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是个影响很大的案例,对其成功与否的检验尚需时日。在前几年比较引起轰动的案例中,一个是联想并购IBM 公司的PC业务,另一个是国内某知名家电和信息通讯产品制造企业的海外收购。为这两家公司在不同层面上担任顾问工作的张伟俊最近接受了《财富》(中文版)的独家专访。在他看来,联想的并购是成功的,而后者的失败也有迹可循。张伟俊曾在旧金山与纽约为韬睿(Towers Perrin)工作,此外还在香港、深圳和上海为Hay(合益)集团和安盛等著名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工作多年,被媒体称为中国“以总裁教练为专职的第一人”。 张伟俊举了一个例子说明文化的不同:有位国内企业家星期五到了法国以后才通知对方,要求星期六开会。结果法国高管拒绝了,原因是他和太太在两周以前就约好共度周末。现在,张伟俊发现很多中国高管在开始补这方面的课:两个小时午餐先谈红酒。“和法国人在一起不会谈红酒,和美国人在一起不会谈篮球,人家看不起你。”有多年海外咨询经历的张伟俊在采访中解释道。 文化的融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这几年中国海外并购增多,多数谈的都是并购对技术或是对市场的帮助,而很少谈及文化。张伟俊提到了并购之前的尽职调查:中方派去的人往往从市场、运营、技术和法律等角度从事调查,几乎见不到有人力资源的人员参与。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