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不会破裂”
——访BCG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耐迪贤
在战略咨询领域,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声誉卓著。自1963年成立以来,其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在全球40个国家设有69家办公室,共有4,400多名咨询顾问。作为一家咨询公司,BCG除了为员工提供丰厚的薪酬和津贴之外,还特别重视员工尤其是女性员工的发展。近期,公司连续两年跻身《财富》美国卓越雇主前10名,就是它特别重视人才的一个明证。 BCG进入大中华区已有20多年,为首家获准在华经营的全球咨询公司,分别在北京、香港、上海和台北设立了四个办公室,拥有咨询顾问200多名。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BCG主要为跨国公司的在华业务服务,现在中国本土客户已经占到公司在华客户总数的50%。最近,BCG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资深合伙人耐迪贤(Christoph Nettesheim)接受了《财富》(中文版)编辑周展宏的采访,就中国的经济、企业竞争力、劳动力市场和经商环境等广泛的议题发表了看法。 《财富》(中文版)问:大家现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有些不同的看法。有人将现在的中国和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相比较,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今年年初,美国一家投资公司发布了“中国红色警报”的研究报告。那么,就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看法? 耐迪贤答:首先,许多咨询公司、经济学家和分析人员对中国经济都持有怀疑态度,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大家对通货膨胀有所担心;第二,中国现在房价过高,可以看到,现在的房价已经高于居民年收入的十倍以上;第三,担心中国政府以刺激经济为目的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束之后,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这些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确实也会带来一些泡沫,但我认为政府以刺激经济为目的的计划不会使现有的泡沫破裂,原因有两点:首先,基础设施一方面能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其次,现在的房价虽然过高,但人们在购房时的杠杆率还是较低的,同时按揭和贷款量相对也比较低,所以房价过高暂时不会引起崩盘。因此,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内泡沫不会破裂,但长期来看这些对中国经济还是比较大的挑战。 问:这次经济危机,实际上中国企业中产生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国有企业的表现格外出色。请问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答:出现这个现象,是有些原因的。一方面,国有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业务竞争对手不多,政府的监管也比较强,比如电信、银行这些行业。但是,对于一些小型私有企业,它们大多属于竞争激烈的制造业,特别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它们的劣势会比较明显。尤其在国家出台一些刺激计划、向基础设施投资之后,国有企业从中受益良多。但私有企业由于出口量下滑,在危机中它们的生存就变得更加艰难。所以,外界会看到利润和发展增速方面在向国有企业转移。然而,私有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经过危机,它们适应市场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私有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快速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转型。国有企业处于受到高度管控的市场,它们即使没有做出快速反应,影响也不是太大。但对私有企业来说,尤其是制造业,它们必须快速适应全球的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加大创新能力。从短期来说,对它们的挑战比较大,但一旦它们具有了快速反应能力,它们的实力将会增强。 问:请您谈谈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所面临的挑战。最近吉利并购沃尔沃,您有什么看法? 答: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已经很不错了,在本土市场上可能很难再有所发展,所以它们需要一些国外的市场,也需要获得国外的天然资源(比如石油、铁矿石等)。我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同的企业管理文化。中国企业在过去并没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在国外开展业务,可能会面临来自语言、沟通、文化、流程、管理机制、基本体系等各个方面的重新融合。 以华为为例,他们虽然现在已经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很多员工不是中国籍,所以这些员工需要考虑如何融入到中国的华为企业文化中,华为也要面临如何在公司内建立全球企业文化的挑战。 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吉利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并非数一数二,而沃尔沃现在在发展上虽然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但其品牌在全球市场已经很成熟。吉利现在接管这样一家公司,不应该着眼于全球市场,而应该关注如何在中国市场上推动沃尔沃系列产品的发展。这两家公司产品的重合度并不高,吉利以小型车为主,而沃尔沃则以中高端汽车为主,产品和品牌的定位也有所不同。所以,对吉利来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投入不会在短短几年就产生回报,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发展、培养、试验。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