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新天地
位置:
杂志
前一天,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还在和朝日啤酒的池田先生在东京吃饭,第二天晚上,他们就到了北京一起吃饭;半个月时间,金志国两次飞往日本;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也是,这一周上半段在东软日本公司工作,下半段就飞到欧洲公司,而下一周又可能出现在美国公司……世界是平的,包括资金、信息、产品、人才等都在全球流动,中国企业必须学会适应全球化的大趋势。 全球化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在全球最适合的地方投资设点,面对全球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按照这个标准,中国企业当中还没有一家像通用电气、IBM这样的成熟的全球化企业。这方面的一个很简单的指标,是公司的地域分布和海外营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另外,全球化企业应该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等方面呈现全球化,中国本土企业还没有达到这种阶段。只有联想、华为、海尔等少数几个国际化的先行者具备了全球化企业的雏形。 目前,众多中国企业处于全球化初步阶段,逐步在海外投资建厂、并购企业、建立销售和研发队伍,或者把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具体来说,怎样才算是“全球化企业”?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波说,全球化企业有三个要素。一是经营运作时有全球眼光。全球化已使中国市场变成全球市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企业在运营时要有全球化视野。二是有在全球化环境下运作的能力。企业全球化能力不仅指在海外运营的能力,还包括在国内是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是否能跟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公司竞争,是否在国内市场运作但却具备为全球市场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三是通过全球化实现企业价值。企业走向海外,不是为了全球化而全球化,全球化应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研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春盛说,与海外企业相比,中国本土企业的全球化有五大竞争优势。一是价格优势。一些成本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本相对便宜,产品价格有比较优势。二是产能优势,再多的产品都能制造出来。三是弹性优势。交货时间可以倒排,满足对方的时间要求。四是资金优势,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过程中,资金优势很明显。五是政府的支持。同时,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劣势也很明显:一是缺乏管理全球化能力的经验;二是缺乏品牌管理能力,许多中国企业不太重视品牌管理。 埃森哲的王波说,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对全球化趋势的理解:全球化趋势对中国本土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本土企业在产业布局、行业地位上应该占据什么位置?全球化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全球化运营模式涉及海外运营部门跟本土部门在战略、管理模式、组织架构方面上是什么关系,企业应该如何配置这两方面的资源,许多中国企业都还在探索。还有一大挑战是国际化人才的不足。人才国际化不单是指从国际上招聘人才,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中国运营环境和中国本土企业本身。中国企业还缺乏在不同运营环境、不同文化下的业务运营管理经验。 中国企业全球化,一般有两种路径。华为、中兴是从新兴市场开始介入,这属于“从上往下攻”,由于中国企业在管理能力方面具有优势,进展比较顺利。另一个途径是先从欧美市场进入,属于“仰攻”,打法不一样。但不管什么路径,何春盛认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要想成功,不能缺乏主流市场。“仰攻”要发挥中国人“柔”的力量,以柔克刚,不要硬碰硬。光靠砸钱不行,钱不是万能的。 人们在关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过程时,往往聚焦于并购,因为并购一些知名品牌更具有轰动效果。埃森哲的王波说,并购是企业全球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并购要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选择地逐步进行,是否采取这种行动,跟全球战略和价值创造有关。 想法虽然不错,但如果没有能力去管理并购的企业,结果往往会令人失望。根据麦肯锡的统计,并购只有1/3是成功的。2005年,台湾的明基公司收购西门子手机事业,只一年时间,明基就砸进去80亿人民币,却没见什么收益,明基董事长李焜耀只能喊停,退出了事。他当时的如意算盘是并购以后把工厂移到中国内地生产,但没想到,动人家一个员工都没有办法,每裁一位需要50万美元,而继续留在德国,后期投入又是个无底洞。 研华的国际化,到如今已经有26年,先后在美国、欧洲建立分公司,通过参加各种展览会宣传公司品牌和公司文化,让世人更多地了解自己。虽说有过并购失败的案例,但研华在全球化时很少采用并购方式,很少直接购买。何春盛说,中国企业不要轻易并购欧洲企业,可以先合作,采用代工、帮销等方式,再少量参股,以一种渐进的方式进行,双方的风险都比较小,把握更大一些。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