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博弈
位置:
杂志
胶东半岛探入大海最远端的马兰湾,是中国海岸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在这个被称为“中国好望角”的海湾边的山坡上,有一座多年来无人值守的风力发电场。最近几年,成长快速的中国风电行业在产能过剩和形象工程的浮躁情绪中飘摇不定,此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里的三台风力发电机已经默默地迎着海风转动了24年。 刘鉴昭是当年曾参与建设马兰风场的核心人员之一。1985年,大学电力专业毕业的刘鉴昭和另外四位同事西行赴丹麦取经,接受了行业领先者维斯塔斯公司的培训,并为中国引入了当时国际上技术最先进、机组容量最大的风机。1986年,马兰风场建成,并成了中国首座“商业示范性”风电场。比起现在该公司112米直径的巨型风力发电机,这些70年代末生产的15米直径风车更像是玩具。但是,它们诞生时的轰动性示范作用,让开放不久的中国大众了解到并不是只有化石能源可以点亮家中的电灯。很多风能充沛的区域,包括南边遥远的海南,都曾派出过考察团到这里驻足观摩。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能源危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电力短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的制约,使新能源特别是风能研发成了刚刚摆脱羁绊的中国经济的新热潮。据刘鉴昭回忆,在马兰湾建风场之前,50~100瓦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在中国的草原、大漠和其他边远地区曾比比皆是,但像马兰风场这样的千瓦以上的机型,却是达到工业化应用的罕有范例。 谈到这些已有20多年历史的千瓦级风机,维斯塔斯公司现任中国区总裁唐玛勒(Jens Tommerup)在北京接受《财富》(中文版)专访时颇为兴奋。他数次强调,这几部最早进入中国的风机寿命虽然超过了20年,但正如他们公司几十年前在美国部署的产品一样,这些古董“现在还在继续工作”。
在今天看来,马兰风场是计划经济下进行的一次有趣的试验:政府用外汇买入最耐用的风机;风场严格计算包括参观者生活用品等在内的所有成本;为了考察其自身真实的生命力,并没有给予它优惠、固定的上网电价。头七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风场产生了利润,虽然只有3万余元,但意义不言自明。 去年,为了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风场,维斯塔斯从国外寻找到了四片全新的同型号风机叶片,替换掉了叶根已经断裂的旧叶片,同时针对风机存在的磨损、锈蚀和破损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理和保养,让这些“古老”机器继续发挥余热。 维斯塔斯所在的丹麦,是现代商业化风力发电技术的发源地之一。据该公司中国高级公关经理刘燕军介绍,驱车行驶在丹麦的公路上,随处可见一排排高耸的风车。30多年前,全球首台商业化风机在丹麦研制成功。今天,风力发电不但已经占到丹麦整体电力消耗的20%,丹麦风机也占到全球市场30%的份额。 “目前,丹麦的风能行业仅次于医药行业,成为第二大出口行业。”丹麦风能协会对外联络负责人尼尔森先生介绍说。据刘鉴昭回忆,该国70年代末就已经可以批量生产实用的中型以上的风力发电机。 接下来的30多年中,风电行业历经了沧海桑田。无论是丹麦农场主自发的进化式发展过程,还是美国自上而下由实验室推动的开发过程,最终都殊途同归,推动了风能成为现实的可替代性能源。但是,在早期,基于农业需求,进化式的发展方式让丹麦的跨国风能设备公司用货架上的标准配件开发出了最强悍耐用的风机。美国早期风场生存至今的风机,几乎都来自丹麦公司。 相比当时的技术水平,今天在变速发电和精密电力电子技术上的突破,让欧洲和美国风电场的规模日益扩大。但是,由于具备国家扶植和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中国的风电市场一直由本地公司主导。中投顾问数据显示,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和东汽三家公司已经占有了中国风电装机市场2/3的份额。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