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帝国的梦想
位置:
杂志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的第一天,中粮集团(以下简称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和总裁于旭波同时出现在位于世博园D片区的中粮食博汇餐厅。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这家特别的世博餐厅(兼展厅)开业揭幕做宣传。这是一幢由世博园区的保护建筑——中国第一家水上飞机诞生地的老飞机库改造而成的餐厅,内部装修时尚而亲近自然。餐厅分为上下两层,参观者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由大厨用中粮的米、面、油等原料精心烹制好的美食,也可以通过展示区的影像了解中粮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 去年7月,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签约上海世博会,成为其高级赞助商。根据合约,中粮旗下的“福临门”系列产品和“长城”葡萄酒分别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粮油产品及唯一指定葡萄酒。此外,通过与麦德龙启动战略合作,中粮还将旗下的肉食产品、茶叶、巧克力等食品配送到园区各处。诚如于旭波所说,世博园内但凡有餐饮的地方,就能找到中粮的产品。 毋庸置疑,中粮已将此次参与世博会作为宣传自己“打造全产业链的粮油食品企业”战略的绝佳机遇,而由此提出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口号,则形象地诠释了这一战略的含义。“为世博会供应食品,对中粮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于旭波说,“我们必须建立最为严格的食品可追溯体系,确保我们所提供的食品不但绝对安全,而且符合世博会营养、健康的国际化要求。” 与世博签约后,中粮成立了由于旭波领导的世博项目小组,针对世博会的食品供应编制了专门的食品安全控制手册。他们为供应世博会的每一样产品都建立了可追溯的标码。通过标码,消费者可以准确查询到产品的详细出产地、生产加工工厂、仓储点、物流配送等食品从诞生到流通的各个环节的信息。此外,中粮还与麦德龙签订了“全产业链食品供应质量互动管理可追溯系统合作备忘”,以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管理。“中粮希望通过世博把自己的产品展示给广大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愉悦。”于旭波说。 已有超过60年发展历史的中粮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在香港和内地拥有7家上市公司。在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它以264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位居第335位,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粮就已经跻身“世界500强”之列。然而,几年前提及这家中国粮油食品企业巨无霸的名字,还很少有人能准确说出他们是做什么的。成立发展几十年间,农产品贸易和加工成了这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主营业务,而这家企业成立之初的使命,就是通过外贸来调节国家粮油供应的余缺。 2004年末,时任华润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被“空降”到中粮任董事长,此时,中粮的各类业务有50多项。“这好比走进一间摆满了桌、椅、橱柜的屋子,但家具的陈设却显得缺乏条理,甚至有些杂乱无章。”于旭波形象地比喻。宁高宁的加入,为中粮带来了新的发展战略——“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2005年下半年,宁高宁将中粮50多项业务归类、收缩为7大业务群、34个业务单元,并将各业务单元的管理权交由集团直接负责。2007年,他又进一步将业务调整为9大板块,主要涉及食品、地产和金融领域。 44岁的于旭波自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中粮,至今已经为中粮工作了22载。他和以并购高手著称、被称为“红色摩根”的风云人物宁高宁的搭档,为中粮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这位年轻而又不乏沉稳的中粮高管对话,人们会轻易转变对陈旧的“大国企干部”的偏见:在国外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他会说地道的英文,言语中透着自信和幽默。“现在的中粮已经是一家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新国企’。”于旭波说。“过去中粮的使命主要是服务国家,如今它更多的是服务消费者、股东和员工的利益。食品行业需要中粮来为它的健康发展做出表率。” 由于大型国企历史发展的原因,在食品产业链的中上游,中粮在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方面拥有无法撼动的优势。2006年3月,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并入中粮,成为中粮全资子公司,这为中粮确立在粮油内贸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在番茄果蔬领域,中粮在新疆屯河拥有50万亩的番茄种植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事实上,无论是联合利华、百胜餐饮,还是亨氏、康师傅这些令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全球知名食品企业巨头,都是中粮产业链下游的大客户。 2009年4月,中粮公开提出了“打造全产业链的食品企业”战略。此战略的提出,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粮将开始大规模向产业链下游和销售终端进发。“中国食品行业的年均增速在20%以上,远远超过GDP的增速。在中国食品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中粮如果不能利用自己在产业链方面的优势,打造出自己的食品品牌,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于旭波说。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