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长期战略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访巴斯夫执行董事薄睦乐博士
 作者: 《财富》(中文版)    时间: 2010年07月13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六十七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巴斯夫执行董事局成员薄睦乐博士接受了《财富》(中文版)的专访。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连续两年,巴斯夫在《财富》最受赞赏的公司排行榜上名列化学品行业榜首,公司的口号“The Chemical Company”(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显示了它对化学非同一般的自信和自豪。今年,公司将在全球统一进行“创造化学新作用”的广告宣传。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巴斯夫宣布收购瑞士精细化工巨头汽巴公司(Ciba)。2009年4月,公司按照既定计划完成了收购。1996年,巴斯夫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迄今为止在华累积投资超过35亿欧元,是对华投资最大的跨国化工公司。最近,巴斯夫执行董事局成员薄睦乐博士(Martin Brudermueller)接受了《财富》(中文版)编辑周展宏的专访。薄睦乐今年49岁,2005年被提名进入巴斯夫董事局,2006年成为负责亚洲事务的执行董事,2008年4月起同时负责全球塑料业务。采访中,他向《财富》(中文版)详细阐述了巴斯夫的亚太2020战略、中国市场的地位、收购的标准、巴斯夫的绿色技术、公司成功的关键等。

    《财富》(中文版)问: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动荡,巴斯夫2009年的销售比2008年也有所下降,能不能介绍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巴斯夫采取了哪些战略措施?

    薄睦乐答:你说得没错。作为一家原料供应商,巴斯夫肯定会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以往,我做了两件非常正确的事,一是我们有清晰的战略,二是关注成本,尽量减少成本。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你大概还记得2008年11月的时候,我们是第一家宣布要关闭80家工厂、以适应需求减少的化学公司。其次,危机中,应当更加接近和关心客户。第三,要关注库存。如果你在金融危机中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将来,这种关系就会更加深。就像中国人说的,患难见真情。

    问: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巴斯夫收购瑞士汽巴公司,请问那次收购对巴斯夫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收购后的整合进展如何?

    答:巴斯夫的策略是长期的,收购汽巴符合我们的长期战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仍然按照原定计划收购汽巴,因为我们不是看短期,而是看长远。收购汽巴之后,会增加我们的产品线和实力,特别是在造纸和塑料行业。巴斯夫考虑问题总是看得很长远,我相信收购汽巴从长期来说一定会对巴斯夫有益。这个收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协同效应。收购能减少支出,到目前为止,支出已经减少了3亿欧元。现在我们相信,收购会带来4.5亿欧元的协同效应,这比预期的要高。

    至于收购后的情况,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结构性的整合。汽巴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我们会在不同地区和国家进行整合。收购汽巴后,我们继承了55个工厂和70多个办公室,目前已经关闭其中的58个办公室,而工厂的整合需要的时间更长。

    问:你认为保证收购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巴斯夫是非常注重策略的。在收购时,有几项指标一定要达到要求,我们才会去收购。第一,营业收入增长一定要超过当地GDP的增长率;第二,在化工领域一定要有创新能力;第三,收购之后,一定要让我们能够更接近客户;第四,收购后,一定要使巴斯夫的产品更加丰富,使巴斯夫能够更好地对抗化工业周期性的影响。事实上,收购汽巴对我们亚太区很有帮助,因为汽巴在亚太地区已经耕耘了很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问:目前,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是否对巴斯夫全球业务产生了影响?巴斯夫会不会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答:是的,我们对欧元区债务危机和政治情形有点担心。希腊对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小,因此对我们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这个危机进一步蔓延,影响到整个欧元经济体,那就令人非常担心了。

    然而,正如我之前所言,巴斯夫的战略总是长期的,总是预备对抗这些可能发生的危机。其中的一点就是要抵挡汇率的波动。我们的策略是,当地销售的产品最好都在当地生产。因此,我们2020亚太策略之一就是在亚洲销售的产品将来70%都要在亚洲生产。可以这么讲,如果欧元区发生危机,我们当然不免会受害,但同时也预备好了应对之策。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