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爱伦能让杜邦再度卓越吗?
柯爱伦的行事作风并不像是一个大权在握的首席执行官,这部分是因为她在上任的第一年不得不辞退4,500名员工。尽管她可以随意使用公司飞机,但她休假出行时与家人大多乘坐商务机(不久前就有一次被看到在拥挤的机场等待登机)。此外,今年早些时候,她还要求杜邦董事会把自己2009年的奖金从170万美元调降到150万美元。她对此的解释是,经济衰退带来了沉重打击:“我认为,无论何时,在如此可怕的变故面前,我都有责任多少贡献一点儿自己的力量。”她说,此举不仅仅是对杜邦员工所作牺牲的认可,也是对公司股东牺牲的认可。 重组至少让杜邦瘦身不少,因此实现20%收益增长目标的可能性也更大。柯爱伦辩称,得益于痛苦的瘦身手术,公司变得更加强健了。“这就是我的情况。”她说。“我还在坚持做这件事。” 但是,在许多其他公司都拒绝发布收益预期的当下,柯爱伦为何要发布呢?她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提问者的问题,这也是柯爱伦的一个特点。在采访者遇见的人之中,柯爱伦也许是最用心聆听的一个。她的回答是:之所以要发布收益预期,是因为杜邦从两个治疗高血压药品氯沙坦(Cozaar)和海捷亚(Hyzaar)收取使用费和许可收入的权利即将到期。2009年这两项收入的税前金额为10亿美元,但正在迅速减少。柯爱伦说,假如放任华尔街分析师自己去猜测,他们可能会认为杜邦无法实现收益增长,甚至还可能认为将会下降。因此,她解释说,应该向大家说明杜邦不仅可以通过其他收入来源弥补这项收入损失,而且完全有决心实现20%的收益增长目标,这种解释工作非常重要。 根据杜邦的计划,收益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四个“大潮流”。第一个潮流是全世界对于食物的需求,这是先锋良种的重点业务领域。第二个潮流是化石燃料使用量的减少,杜邦拥有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技术和两种生物能源。第三个潮流是保护人类、财产和环境的需求加强,这不但促使杜邦安全与防护部门的成立,还促使它推出了各种化学产品。 第四个大潮流是新兴市场的崛起,杜邦在这些市场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公司在这些地区的营业收入约为80亿美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30%,它计划2012年把这一数字提高到35%。杜邦在中国和拉美的营业收入一直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可怕的是,巴西每年大约有4万起命案,谋杀的泛滥成为杜邦的一个业务增长机遇。杜邦的Sentry-Glas和凯夫拉通过合成技术生产出一种名为Armura的产品,能够给汽车提供安全防护,成本为单车1万美元。 柯爱伦指望的另一个利润增长点,是子公司先锋良种。它的赢利能力一度并不明确,在转基因种子业务方面目前仍然大大落后于孟山都,而且事实上还就该产品与孟山都持续纠缠于法律争议。但与此同时,在经济衰退期间先锋良种也一直是杜邦的救星,因为它的业务具有非周期性,而杜邦公司的其他业务几乎都是周期性的。2007至2009年间,先锋良种营业收入飙升22%,达到83亿美元,税前经营性利润上升37%,增至12亿美元。按照杜邦的计划,到2012年,先锋良种营业收入将达到110亿美元左右,税前经营性利润接近20亿美元。 杜邦在最近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10-K格式申报中预计,得益于成本削减——目前仍在进行——和较好的经济环境,2010年公司整体业绩将有所改善。无疑,“定价”仍将是一个优先课题。 柯爱伦漂亮的三年计划并未披露什么产品将会走红并对公司做出重大贡献。在这方面,她得到了首席创新官(一度还是与柯爱伦竞争首席执行官职位的对手)托马斯·康奈利(Thomas Connelly)的全力支持。多年来,康奈利一直致力于加快杜邦创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步伐。他说,“我的口号是:快速推出,奋力推进”(Launch hard and ramp fast)。此战略旨在促使公司尽快实现营业收入最大化。据他统计,去年杜邦营业收入的近40%都来自过去五年间新开发的产品。这一比率较几年前翻了一番。 这些产品大部分都不是出自“纯科学”。许多实验室都钟爱“纯科学”,多年来杜邦的一些实验室也曾如此。相反,柯爱伦和康奈利热衷于“市场驱动的科学”,即创造客户需要的产品。事实上,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柯爱伦会与客户会面,以便共同确定杜邦如何为客户业务服务,并认真听取客户的想法。一个与柯爱伦在会议桌前相向而坐的采购商,如果提出要购买月亮,也许他并不能确定自己可以拿到货,但至少可以确切地知道自己的要求得到了倾听。 威廉·雷利(William Reilly)曾是美国环保署的一名行政管理人员,现在是杜邦董事会的一位老资格成员。他完全相信柯爱伦能够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我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她是不二人选。她拥有精于执行的名声——即便是与我交谈过的杜邦公司之外的人士也这么认为。” 柯爱伦对自己工作前景的设想远远不止其三年雄心计划那么短暂。“我希望长期任职。”她说。这更像是她几十年来一贯展现的那种自信的体现,正是这种自信,才有可能带领公司重现昔日的辉煌。 译者:郑欢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