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施耐德电气,享受挑战,享受增长”
—访施耐德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 位置:
杂志
问:公司会有新的培训计划吗? 答:我们的确有这方面的规划,利用在线培训的方式,对公司内部的员工、外部的用户进行大规模的能效管理方面的培训。目前,已经有在线的能效管理培训课程(英文),每天有十几万人进行在线学习,中文即将上线,希望能为中国区的员工、外部的用户提供培训。作为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有义务向全社会推广能源管理的理念。 问: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需要提升跨部门协同的能力。 答:过去,我们各个事业部门都会对用户提出解决方案,空调、灯光、照明、安监都有。现在,施耐德电气要让用户感觉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施耐德电气、一班人马、一套解决方案。现在,公司各业务部门人员都在施耐德电气大厦办公,员工之间交流更加方便。施耐德电气历来就有团队合作的文化基因,借此转型,我们将强化这种能力。 为了鼓励员工之间的沟通,我们做了几件事:年初的时候,通过卫星转播,为全国不同地区的4,000多名员工召开了盛大的公司年会,这在施耐德电气(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我们内部调整了业绩考核、工资奖金的措施,鼓励员工之间跨部门合作。今年,我们在内部推广了新的理念——“We,we的影子是me”。看到we(我们)时,就会想到me(我),帮助员工转变观念——当每个人都融入整体,以整体的目标和利益为出发点做事情的时候,自己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问:施耐德电气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管理专家,竞争力需要有哪些提升? 答:现有的销售模式、销售业绩需要不断强化。另外,对于新业务,更需要专业化。我们在全球选择了12个专注的行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两个行业,比如高速铁路、核电。我们从不同的行业聘请专家,帮助我们向用户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能够了解行业发展的困难在哪里,并且用行业的语言同用户沟通。专注是施耐德电气秉承的精神,我们希望在所关注的行业中精耕细作。 问: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推动变革? 答:外部力量很重要。“节能是最清洁的能源”,这个理念需要媒体的宣传和政府的关注。例如,我们呼吁:新工程在建过程中增加环境评估,重大项目决策时进行能源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中国的公司不仅要考虑一次性投资,更要关注后期维护的费用;人们可能太关注于如何省钱、少投资,但这可能会给未来的运营带来更大的浪费。这些理念都需要媒体、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的大力支持与理解。另外,我们还同高校合作,开展高校的能效大赛,唤醒全社会对节能的重视。 问:客户如何看待施耐德电气的此次转型? 答:反应非常好。最近,我们去了广州、成都、西安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活动。不同于以往,这次是以“一个施耐德电气”的全新形象,向外界展示超过60多种解决方案。很多客户和政府官员很吃惊,“原来施耐德电气可以提供如此全面的产品”。这证明,一个施耐德电气有很大的潜力,市场需要施耐德的解决方案。而这种新的市场宣传方式也是得到了认可。 问:您曾经讲,“中国是需要特例的”,如何用好这个特例推动变革? 答:因地制宜的做法,对于推动变革是重要的。特例(exception)可以跟创新(innovation)一起来考虑,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用人方案、合作方式都可以突破常规,专门为中国的特殊环境和需求创造。比如,用人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在外企工作不一定要会外语。我们收购来的一家公司,公司负责人带领企业五年增长了十倍,虽然这个负责人不懂英文,但我们仍然大力支持他。合作方式也可以创新,外资企业经常强调控股、品牌、控制权,但是,我们不一定这么做。比如,我们要做能效管理和能效服务,一个大公司做所有的事情并不合适,可能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同多个不同的公司合作。 我经常会告诉同事,做事要“out of box”(突破常规)。人们容易长期固定在自己设定的box(框框)里,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够跳出思维的局限,用创新的观点来看待事情,解决问题。 问:这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 答:这是我的工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搭起桥梁和沟通,让外国的管理者理解中国的做法,理解中国为什么这样做。同时,让我的员工、用户和伙伴理解施耐德电气的做法。20多年外资工作的经验,让我更了解如何通过让外国人理解的语言、方法和逻辑来理解中国的做法。很多时候,差别在于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中说话,中国人用中国的逻辑来思考,外国人用外国的逻辑方法来思考。我的工作就是打通之间的隔阂。 问:在陌生的环境推动变革,您对其他经理人的建议是什么? 答:在法国时,我曾经问过我的老板:“我应该改变什么”,他的答案是“be yourself”(做你自己)。这句话让我受益良多。永远不要学别人,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最终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另外,在陌生环境中遇到挑战,需要比较强的沟通能力,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