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超越饮料
 作者: 秦 晨    时间: 2010年08月3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六十九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热衷参与各种国际盛会的全球最大饮料公司可口可乐的营销之道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本身,上海世博是又一个绝佳的传播平台。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在上海世博期间,可口可乐的数字营销同样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效果。仍然与在中国拥有5亿活跃用户的腾迅合作,可口可乐与其共同推出了“海宝环球行”的网络魔卡收集活动。活动中,可口可乐在全球选派的三位“快乐使者”将带着海宝在一年内环游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并将其在世界各地拍摄的图片经过制作后形成海宝纪念章卡片,在腾迅的“魔法卡片”区域中供网友限时下载。能够收集到一定数量“海宝纪念章”的网友,有机会参与抽取游览可口可乐美国总部亚特兰大的大奖。“这有些像集邮,大奖一方面吸引了数千万网友的参与,另一方面海宝纪念章的交易也相当活跃——截至7月底,海宝环球行虚拟纪念章的交换量已超过50亿次。”李小筠说。“任何一家传统媒体都很难达到网络媒体所能达到的覆盖面。”

    尽管世博和奥运两大国际盛会在内容、举办周期、受众群等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可口可乐在公共传播中的确已经超越了仅仅对自身产品的宣传,将公众的视线集中到了品牌形象和公司理念传播的更高层次上。

    在“快乐工坊”的VIP接待区,更多关于可口可乐发展历史、经营理念、产品创新及环保方面的点点滴滴被精心呈现在参观者面前:在这里,既能找到1927年可口可乐首次进入中国后颇具时代特色的广告宣传画,还可以欣赏世界著名油画大师为奥运和世博创作的可口可乐主题油画;室内摆放的设计颇具现代感的椅子是用111个可口可乐瓶做成的;而接待区内两台先进的自动售卖机以其超级互动娱乐和自动调配饮料的特性让参观者忍不住住足欣赏。“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可口可乐‘首次’引入中国的东西。”李小筠微笑着说。即使嗅觉不够敏锐的记者,也可以轻易找到自己需要的报道“素材”。

    在宣传资料上,可口可乐也下足了工夫。陌生人很难想象,这家全球最大的饮料商同时也是一家环保先锋公司。可口可乐在今年发布的《2008/2009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详细披露了其在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包装、节能减耗等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我们希望同大家一起,努力成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李小筠说。“我们更希望将快乐融入大众生活,用创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影响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出击中国市场

    2009年初,可口可乐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对中国市场投入20亿美元后,这家饮料生产商便展开了全方位的市场进攻。显然,这家公众默认的全球“碳酸饮料巨头”正在积极向更为多元化的全球“饮料巨头”转变,而中国恰恰是其不可忽视的战略高地。“因为人口基数大,任何在中国的‘小众市场’都可能相当于其他国家整个国家的市场容量。”李小筠说道。

    在新厂建设方面,2009年可口可乐的瓶装工厂由35家增至39家,其中投资6亿元的武汉工厂是可口可乐迄今在中国投资额最高、生产设备最先进的不含气饮料生产基地之一。此外,在中国投资9,000万美元的全球六大创新中心之一的上海研发中心和中国总部也在去年启用。在产品研发方面,它进一步延伸了“美汁源”的产品线,进入了含乳饮料市场,并推出“果粒奶优”,剑指娃哈哈和其他国内乳业巨头的领地。在渠道建立方面,2009年可口可乐平均每天新增8名销售人员、800个销售点及400台冷饮设备,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渗透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广告投入上,据AC尼尔森统计,可口可乐2009年在中国10大广告主中排名第六,广告花费猛增37%,达64.2亿元。

    今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扩张步伐丝毫没有减慢。4月初,它在河南开设新厂,这是其在中国最大的装瓶厂。此外,位于内蒙古和广东的两家新厂也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开业。在产品推出方面,可口可乐正在向果汁饮料发起全面出击。“果汁和牛奶饮料是中国创新中心尤其擅长的。”李小筠说。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