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今年7月19日与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中国银行(香港)签署新修订的《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并在不足一个月后的8月17日宣布允许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述发展不单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个新里程,也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始自香港 中国政府早在2004年便允许香港及澳门试办人民币业务,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见附表)。在此之前,人民币并非一种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其流通只局限于中国内地境内,香港及澳门作为中国两个特别行政区被视为“境外”,容许人民币在“境外”流通,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即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历程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快速扩张,在全球经贸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人民币由国别货币发展为区域性货币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是合理和必然的趋势。不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任何重大政策,均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在两个特别行政区开始,明显就是这个策略的体现。不过,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2008年末开始,中国内地先后与7个国家及香港特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8,035亿元,是人民币国际化因金融风暴而加速的最佳例证。 金融风暴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随后的全球经济衰退,让中国政府意识到偏重单一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及储备的风险。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持续放松银根,在基准利率接近零的水平下,进一步采取非常规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美元汇价持续反复。作为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美元汇价的大幅波动直接影响全球贸易,相关企业成本增加。对中国的外贸类企业而言,由于业务集中于加工贸易,利润微薄,汇率波动带来的冲击更大。 此外,目前全球8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额绝大部份由新兴国家拥有。单是中国内地就已超过24,000亿美元,高居世界首位,当中美元所占比例估计接近总额的2/3。不难想象,美元汇价只要有些微变动,便足以严重影响中国持有的外汇资产价值。因此,自2009年以来,中国内地明显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以期减少美元在储备货币中的比重,降低美元在国际贸易及结算中扮演的角色。 香港从人民币国际化中得益 2009年7月,中国政府以试点形式允许内地和香港合资格的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及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如前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涉及三个层面,即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让内地及香港合资格的企业以人民币作跨境贸易结算,重要性在于它标志着人民币开始进入国际贸易结算领域,成为继美元及欧元之后的第三种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即人民币国际化正式步入第一个层面。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