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
《尚书·洪范》中有“皇极”,或作“王极”,其文云:“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 朱熹《皇极辨》对此解释说:“有曰‘皇建其有极’云者,则以言夫人君以其一身而立至极之标准于天下也。其曰‘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云者,则以言夫人君能建其极,则为五福之所聚,而又有以使民观感而化焉,则是又能布此福而与其民也。其曰‘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云者,则以言夫民视君以为至极之标准而从其化,则是复以此福还锡其君,而使之长为至极之标准也。其曰‘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云者,则以言夫民之所以能有是德者,皆君之德有以为至极之标准也。其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云者,则以言夫君既立极于上,而下之从化,或有浅深迟速之不同,其有谋者、有才者、有德者,人君固当念之而不忘;其或未能尽合,而未抵乎大戾者,亦当受之而不拒也。其曰‘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云者,则以言夫人之有能革面从君而以好德自名,则虽未必出于中心之实,人君亦当因其自名而与之以善,则是人者亦得以君为极而勉其实也。” “王极”象征中正之道,《汉书·五行志》解“皇极:皇建其有极”谓:“《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皇,君也。极,中;建,立也。人君貌、言、视、听、思心五事皆失,不得其中,则不能立万事。”应劭注《汉志》曰:“皇,大;极,中也。”这层“中正”的意思从《尚书·洪范》也可看出来:“无偏无陂(不正),遵王之义;无有作好(私好,偏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宽广的样子);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平坦的样子);无反(违反)无侧(倾侧,指违犯法度),王道正直。会(团结)其有极,归其有极。” 《尚书·洪范》进一步说:“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朱熹解曰:“其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云者,则以言夫人君以身立极而布命于下,则其所以为常为教者,皆天之理而不异乎上帝之降衷也。其曰‘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云者,则以言夫天下之人于君所命,皆能受其教而谨行之,则是能不自绝远,而有以亲被其道德之光华也。其曰‘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云者,则以言夫人君能立至极之标准,所以能作亿兆之父母而为天下之王也。” “王”通三才之道,位于中正,马王堆帛书《黄帝·立命》云:“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吾受命于天,定立于地,成名于人。” 天下所往曰“王”,《说文》云:“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王”是安宁太平的象征。《古微书》引《春秋元命苞》云:“王者,往也,神之所输向,人所乐归也。”《老子·道经》第三十五章云:“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河上公注云:“万民归往而不害,则国家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也。”《论语·为政》云:“察其所安。”皇疏云:“安,谓意气归向之也。”是“天下所往”即“天下所安”。《释名·释言语》云:“安,晏也。晏晏然和喜,无动惧也。” 北京有地名曰“安贞”,《周易·坤》云:“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彖》云:“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又云:“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卦象中坤为地,古人认为土地即是“王”,《白虎通·社稷》云:“王者自亲祭社稷何?社者,土地之神也,土生万物,天下所王也,尊重之,故自祭也。” 《周易·坤》六二云:“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直方大”皆与“王”义相通,《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深察王号之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黄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则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则德不能匡运周遍;德不能匡运周遍,则美不能黄;美不能黄,则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则不全于王。”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