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柳传志和他在计算所的10位同事投资2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致力于开发可以在计算机上输入中文的“汉卡”。他当时可能没有想到,这样一家小企业会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跻身 《财富》 世界500强(按销售收入),并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个人电脑制造商(按市场份额)。四年后,从部队转业的任正非以2万元资本在深圳注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年后,华为已经变成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1/3的人口。或许,这样的崛起速度和崛起路径,任正非也始料未及。
规模上崛起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见证了中国企业在规模上的全面崛起。如果说《财富》世界500强的分布能够反映一国企业的整体实力,那么2011年跻身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正体现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过去十年,中国公司呈现的一直是急速成长的态势——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从2003年的11家激增至2011年的61家。企业在规模上的迅速突破,既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在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数量已逼近日本。如果加上台湾企业的话,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日本。按照各式各样的预测,中国经济的规模应该在2020年左右超过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更为乐观,认为中国在2016年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届时,中国将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25%。如果企业实力与国家经济规模相当的话,世界500强大家庭中将会有25%的中国企业。这意味着,在今后的十年,还有六七十家中国企业会跻身500强。
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用以完成指令性计划的核算单位,转变成独立面向市场竞争、向股东负责的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公司,并成批量地在规模上取得突破,应该说,中国企业在过去30年尤其是在过去的10~15年间完成了一次艰苦卓绝的长征。
中国企业在规模上迅速做大,有深刻的结构性原因。首先,这与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有关。中国经济是一种投资拉动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很高,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平均比重在1970年到2009年间是38%,近年更是逼近甚至突破50%。投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对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极其旺盛,客观上为这些行业中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提供了保障。中国大企业主要集中在银行、能源、电力、钢铁、铁路、电信、建筑材料、金属产品、汽车等行业,与中国经济成长靠投资拉动这一特性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