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信心变奏曲
在中国,消费主义依然盛行,中国消费者并未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表现出大量悲观情绪。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消费是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
虽然总支出有所减少,但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则日趋成熟,并且能够更好地优化预算。 2013年消费者升级消费的意愿仍维持在高水平——即使是在计划削减支出的消费者中,消费升级意愿也高于消费降级意愿。多达80%的消费者通过减少购买商品数量以换取更高的商品质量。消费者也更愿意以划算的交易(如网上搜索)省钱而非降级购买较便宜的品牌或完全不购买品牌产品。
声誉较好的品牌以及与健康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婴儿用品、护肤品和营养品)同样受益于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特点,它们是推动消费者升级消费的两大动力。消费者仍十分关注中国市场产品质量的问题。此类问题层出不穷,甚至波及到一些在过去备受消费者信赖的国际品牌。受此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健康食品和饮料(包括有机食品、茶、奶制品、新鲜食品和果汁)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消费升级意愿。消费者还表示将在与个人和家庭幸福有关的品类上花费更多,比如纯天然产品、服装和鞋、化妆品、护发产品、个人护理产品、手机和婴儿食品等。与此同时,消费者将减少对其视为“非必要”产品的支出,比如奢侈品、珠宝、餐厅就餐、巧克力、玩具和非健康食品(如碳酸饮料、酒和冷冻食品)等。
消费者悲观情绪在短期内的些许增长不应被解读为长期负面趋势。消费主义仍在崛起,消费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中产阶级及富裕消费者将继续增长并变化发展,尤其是在小城市。这些小城市中产阶级及富裕消费者正是中国未来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财富中文网)
注:BCG最新全球消费者信心调查于2012年4月在16个国家进行,涵盖20,000多名消费者,中国消费者信心数据与2013年4月更新,涵盖12个城市的1,000多名消费者。
作者简介:魏杰鸿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常驻北京。廖天舒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资深合伙人,常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