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中国经济的风向标-2004年100强大陆上市公司分析

中国经济的风向标-2004年100强大陆上市公司分析

方添明 2004-07-01
100强大陆上市公司分析。

    特约作者:方添明

    2003年是中国大陆股市喜忧参半的一年。一方面是频频的阵痛:南方证券等一批大型券商被接管、国有股的减持风波、老庄股泡沫的纷纷破灭、非典的袭击、股市边缘化争论等,使内地股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另一方面是突现的生机:QFII 成功登陆,标志著内地股市与国际资本市场开始实质性的接轨,价值投资的理念得到进一步认同;社保基金的入市,为证券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要约收购、整体上市等金融创新为市场创造了不小的想象空间。同样是在 2003 年,经过三年多的调整,上证指数在创出三年半以来的新低之后,迎来了局部的升市;与此同时,在国内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下,大陆上市 公司的总体业绩出现了较大的改善,平均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大增 28.75% 和 42.61%。入围 100 强的 72 家内地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大陆 100 强),除航空股因非典原因业绩下滑外,其它行业都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更优异的表现。

    一、大陆 100 强继续成为中国上市公司乃至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证券市场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质地优良、盈利较佳的大型国有企业继续上市,大大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使证券市场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本年度入围 100 强的内地上市公司数量虽然略有减少(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寿及中国财产保险在香港上市),但销售收入所占的比例反而由上一年度的 48.21% 提升至51.02%(见表一),净利润比例也保持在 58% 以上的比率。5.48% 的公司占全部内地上市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和利润,足以证明大陆 100 强的地位举足轻重。

表一  大陆100强与全部大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比较
  入围的内地上市公司 全部内地上市公司(A、B股) 所占比例
数量 72 1314 5.48%
销售收入(百万元) 1,300,988.041 2,549,900 51.02%
销售收入增长率(%) 42.03 34.21  
销售收入占GDP的比重(%) 11.15 21.85  
净利润(百万元) 74,194.99 126,800 58.51%
净利润增长率(%) 43% 42.61  
销售净利润率(%) 5.703 4.973  
每股收益(元) 0.444 0.195 227.69%
收益增长率(%)   31.13  
总市值(百万元) 1,583,695.62
注:因齐鲁石化、上海石化、石炼化及扬子石化与中石化的财务报表合并,以上销售收入、净利润的数据并不包括齐鲁石化、上海石化、石炼化及扬子石化的数据

    2003 年,大陆 100 强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销售收入增长高达 42.03%,远远高于全部大陆上市公司的 34.21%。盈利能力方面,大陆 100 强亦显现过人之处,平均每股 0.444 元的收益,是全部大陆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的 2.277 倍。平均净利润率 5.703%,相对于全部内地上市公 司 4.973% 的净利润率,说明大陆 100 强在开拓业务渠道、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也注意控制营运成本,争取利润的最大化,体现它们在管理水平上略胜一筹。

    当然,这些公司的二级市场表现也领先于大盘,特别是钢铁、石化、银行及能源类股票,被称为“金花”,成为左右大盘走势的龙头板块。去年以来,部分股票出现翻一番甚至翻两番的走势,不过,这也与价值投资理念的挖掘具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在经过充分的上涨之后,部分机构已对这类股票持负面看法。至于未来的走势,还要视乎这些行业的景气指数、盈利能力能否保持同方向高速运行。

    二、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消费增长促进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长,相辅相成

    2003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116,694 亿元,比上年增长 9.1%,是 1997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受惠于经济的出色表现,大陆上市公司如虎添翼,归类于 17 个行业的 72 家大陆 100 强平均收入同比增长 44.61%(按行业计算,见表二),其中表现最出色的是电子元器件行业,平均收入同比增长高达 101.71%。电子元器件行业在经历长期的低迷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行业周期的景气状况全面快速攀升,其中深科技(第 77 位)去年的产量和销售量都有大幅增长,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 27.20% 和 266.84%。而京东方(第 52 位)2003 年 1 月 22 日完成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 TFT-LCD 业务资产的收购后,TFT-LCD 业务的杰出表现成为其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2003 年实现销售收入 111.8 亿元,同比增长 133.77%,从而促使京东方从 2002 年排名 87 位急升至 2003 年的 52 位,也是本年度排名上升最快的上市公司。面对以 49% 年增长率迅速膨胀的全球 LCD 显示器市场,作为国内该行业的龙头企业,京东方为未来在 100 强中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表二  100强内地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
行业 入围
数量
所占
比例
销售收入
(百万元)
所占
比例
平均收入
增长率
净利润
(百万元)
平均每股
收益(元)
钢铁 18 25.00% 256,162.316 19.69% 47.89% 24368.276% 0.5445%
石油化工 8 11.00% 457,703.379 35.18% 29.46% 19,689.456 0.2104%
家用电器 7 9.72% 96,854.168 7.44% 70.12% 1,989.617 0.3249%
零售贸易 7 9.72% 104,397.611 8.02% 54.28% 957.184% 0.3321%
汽车 5 6.94% 55,050.766 4.23% 61.96% 3,856.137 0.5574%
银行 5 6.94% 52,122.030 4.00% 36.90% 6,305.384 0.3120%
通讯 4 5.56% 101,330.975 7.79% 71.64% 5,828.866 1.0520%
食品饮料 4 5.56% 27,319.838 2.10% 21.83% 1,420.121 0.5097%
医药生物 3 4.17% 23,686.512 1.82% 26.74% 625.608 0.2833%
电子元器件 2 2.78% 19,039.870 1.46% 101.71% 625.965 0.4570%
电力 2 2.78% 29,508.662 2.27% 21.21% 6,712.391 0.6909%
航空 2 2.78% 31,350.064 2.41% 70.20% -811.484 -0.0834%
计算机 1 1.39% 6,693.741 0.51% 24.49% 113.339 0.1972%
房地产 1 1.39% 6,380.060 0.49% 39.50% 542.271 0.3880%
金属制品 1 1.39% 13,800.223 1.06% 52.00% 682.688 1.0831%
建筑工程 1 1.39% 10,922.593 0.84% 20.79% 183.807 0.2600%
煤炭 1 1.39% 8,665.232 0.67% 7.57% 1,105.365 0.3900%
合计 72   1,300,988.041   44.61% 74,194.990 0.4440%

    2003 年,中国的家电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彩电销售量增长以及高端产品市场增长的带动下,家电业共完成工业产值 5038.04 亿元,同比增长 23.27%。同时,大陆 100 强中的 7 家家电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增长率高达 70.12%,是行业的 3 倍,显然这与 TCL 集团(第 14 位)的整体上市是分不开的,TCL 集团凭借 282.52 亿元的销售收入跃居第 14 位。相反,其它家电企业的排名却有小幅的下降。

    另一消费热点的板块是通讯业,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71.64%,中兴通讯(第 27 位)、波导股份(第 58 位)和夏新电子(第 88 位)在 100 强中的排名均有提高。2003 年国产手机的销售量已稳占 50% 以上的市场份额,特别 是以手机业务为主的波导股份,市场份额已超越三星、爱立信等跨国公司,紧随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之后排列第三。不过通信业也面临著市场增长放缓、竞争日趋激烈、缺乏新业务增长点的困扰。

    三、大陆 100 强行业分布趋于集中,同时面临经济重化工业化和加大开放的双重机遇

    本年度 72 家大陆上市公司总体分布于 17 个行业,比去年略有收窄,显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大企业凭借雄厚实力,扩张规模,在市场转变中抢得先机,强者恒强。略为遗憾的是,100 强内地上市公司的行业并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前进步伐缺乏生气。72 家上市公司的分布,钢铁 18 家,石化 8 家,家电和零售贸易各 7 家,汽车和银行各 5 家。从销售收入看,重型工业的上市公司销售总收入占 72 家上市公司的比重达到 60.16%,说明重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不可替代的地位。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中国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已经得到各界的共识。内地上市公司如抓住这一机遇,规模及收入将得以同步增长。

    加入 WTO 初期,许多人士均对大部分国家保护的行业表示担忧,但近两年来,这些行业的表现令人吃惊,从汽车、钢铁,再到银行,均以坚实的步伐迎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尤其是汽车和钢铁行业,抓住了机遇,优化了资源配置,保持著高速增长。在 72 家公司中,钢铁和汽车企业共有 23 家。与去年相比,汽车行业数量持平,但排名较去年有所提高。领头羊依然是长安汽车,全年销售汽车 385,498 辆,同比增长 43%,实现销售收入 1,440,412 万元,同比增长 46%,实现净利润 145,068 万元,同比增长 74%,100 强排名 33,与去年持平。虽然长安汽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并非第一,但在市场布局及战略合作上,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如微型车业务、与福特及铃木的战略合作等。在市场国际化的潮流里,我们可以预见,国内大型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等将面临更广阔的空间。

    四、备受争议的钢铁业

    在排行榜中,我们留意到一股重要的力量:它们都属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该板块入围企业高达 19 家(见表三),销售收入合计 2,562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合计 244 亿元,分别占 100 强的 10.49% 和 9.89%。该板块主要包含钢铁及铝业(以下分析主要涉及钢铁业),其崛起得益于行业景气的强劲复苏、国内宏观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及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强劲增长。同时,该行业的投资价值在去年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其中以宝钢股份(第 9 位)、鞍钢新轧(第 32 位)及马钢股份(第 28 位)等表现最为突出,股价均出现翻番的走势,特别是宝钢股份,率领中国联通(第 6 位)、中石化(第 1 位)、南方航空(第 23 位)、长江电力(2004 年新上市)等四家公司,掀起了中国股市价值投资的新理念。

表三  黑色金属冶炼工业上市公司
排名 公司 收入
百万元
净利润
百万元
总资产
百万元
每股收益 市盈率
9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44,460.369 6,975.725 60,917.575 0.56 12.63
18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23,245.858 3,552.030 35,078.295 0.34 17.35
24 山西太钢不锈钢有限公司 16,564.814 610.545 9,065.436 0.473 11.01
28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5,740.348 2,792.971 26,355.229 0.433 10.85
29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15,625.016 820.906 12,949.738 0.3554 17.11
32 鞍钢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 14,520.736 1,432.579 15,011.870 0.484 11.43
35 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4,167.100 884.483 15,507.411 0.452 11.59
43 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 12,792.227 759.368 12,649.172 0.4301 13.02
44 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2,731.892 626.474 16,587.218 0.421 13.78
51 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 11,210.196 524.724 7,118.649 0.46 11.98
57 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0,896.854 572.818 8,265.308 0.621 11.29
59 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 10,719.830 565.553 9,739.329 0.45 11.33
68 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9,295.754 824.392 7,476.145 0.61 12.11
69 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 9,281.128 578.019 9,908.271 0.4614 15.91
79 杭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7,471.534 531.625 4,647.541 0.82 10.93
81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7,160.864 981.728 8,048.517 1.1712 9.25
87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6,827.372 489.538 4,883.219 0.97 9.38
89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6,806.860 569.260 7,708.100 0.227 30.35
92 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6,643.564 275.538 3,172.010 0.402 16.17
平均值     1,282.541 14,478.371 0.534 13.55

    钢铁板块的投资价值不仅体现在成长性,更重要的是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低的市盈率。年报显示,该行业在所有行业中每股平均收益和平均市盈率均排名第一。100 强中的 18 家钢铁类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占全部内地上市公司(1,312 家 A、B 股上市公司)的 10.046% 和 19.218%。平均收入与去年相比高速增长47.89%,高于全部大陆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的 28.75%。平均每股收益高达 0.5445 元,是全部内地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的 2.78 倍。13.34 倍的平均市盈率更远远低于深沪两市的平均市盈率。

    钢铁行业是否投资过热,是近来争论的热点。政府收紧了对该行业的信贷,使得投资者对钢铁行业的未来前景表示担忧。官方的数据显示,2003 年中国钢材产能和消费均创世界历史记录,消费量占全球钢铁产量的四分之一,被国际公认为世界钢铁消费的牵引车,全年钢材消费量 2.47 亿吨,同比增长 17.06%,钢材消费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2003 年产钢 2.22 亿吨,同比增长 22.38%。2004 年 1 2 月份累计产钢 3,905 万吨,同比增长又高达 27.95%。而钢铁行业投资总额,2002 年是 710 亿元,2003 年就达到了 1,329 亿元,增长幅度高达 87%。这种爆发式的投资及产能扩张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对原材料、能源、交通和环境都产生了巨大压力,从而导致了政府一系列相关限制政策的出台。然而,投资者也应该看到,中国钢铁业的问题主要在于产品结构,产业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而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如 100 强中的多数上市公司)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

    展望今年及未来几年钢铁行业的趋势,尽管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钢材市场预期向好。首先,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拉动生产与投资迅速跟进,加上外商投资热情高涨,整个经济增长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上升阶段  重化工业化阶段。政府最近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更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钢铁行业作为基础产业,也将受惠于整体经济增长的拉动。其次,汽车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等工业都进入高成长期,导致工业用钢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西部大开发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大型基建项目相继启动以及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对建筑用钢的需求大幅增加。再次,全球经济(包括美国、日本)呈现复苏迹象,为钢铁行业的发展补充了动力。此外,从长远来看,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今后几年内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不断扩张,对钢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因此,在中国的国民经济未真正实现工业化之前,钢材的需求量应不会达到饱和,钢铁行业有望维持产销两旺的局面,前景依然光明。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