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度中国商人
——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
(摄影:Chung Chien-Min)
面对记者,沈文荣总结了沙钢取得今天成就的三条经验:认真做事、领先一步和创新思维。创业之初,同行来沙钢参观时,会发现沙钢的钢铁堆放和包装非常整齐,他们曾认为这是因为沙钢小,所以做得到,但实际上沙钢一步步做大,产品堆放和包装还是像只有几十吨产能时一样。沈文荣认为,这靠的是认真做事。在投资的时候,决策要果断,但也要做好规划,尽量降低成本,花同样或者更少的钱比别人做得更好,这也需要认真。因为是民营企业,完全依赖于自有资金发展,因此沈文荣具有非常强的成本意识。但降低投资成本并不是降低要求。据施一新介绍,沙钢的项目定位非常高,核心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好的,控制成本的意思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决不追求过剩的质量和工艺,选用技术和设备时不墨守陈规。沈文荣在项目规划时思维非常开阔,会将国内外——相关的或者不相关的——各种信息结合在一起。做方案时,他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不能这样?”比如“电炉热装铁水”工艺,就是在沈文荣这样的考问下产生的。这种工艺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使得电炉的产量从 67 万吨提升到 100 万吨,现在沙钢每个电炉的产量都是 100 万吨。钢铁设备折旧是非常大的一块成本,同样的设备,产量从 60 多万吨提升到 100 万吨,而投资成本并没有增加,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电炉热装铁水工艺充分体现了沈文荣的创新思维。
与此同时,沈文荣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善于否定自己。他不会因为自己是老板,就认为自己说的话都是对的。施一新介绍说∶“当他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时,我们向他解释了原因之后,他又能及时否定自己的想法,仍然按照原来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做。”“他不会因为说话的人职位比他低就不听或不认同,这非常难能可贵,我们自己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涉及面子问题。”
钢铁产业如果工厂规模上不去,成本就下不来。但只做大,不做精也不行。因此,沈文荣提出要“专业化、技术化和规模化”。目前,沙钢在螺纹钢规模上是中国第一,但其一条生产线只生产一到两个规格的产品,这样生产效率就能达到极致,对工人的要求也会降低。施一新回忆说,1996 年,沙钢提出单线产能 63 万吨的目标,钢铁业的专家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实现,因为当时国内的情况是:马钢的双线产能是 50 万吨,昆钢单线产能仅为 30 万吨。但是,沙钢不仅实现了目标,而且现在单线产能高达 100 万吨。“主要是由于品种单一、操作简单,所以故障少,效率就高。这就是专业化的好处。”施一新说。
在资金不多的时候,沙钢就做短流程项目。现在,它已经可以具有钢铁业全流程的生产线,但生产仍然是长短流程结合。生产线还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比如,铁矿石太贵,炼铁赚不到钱,就利用废钢为原料,电炉炼钢;如果铁矿石便宜了,就可以全流程生产。可以说,归根到底,沙钢的竞争力来源于沈文荣的成本意识,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创新。
回顾沙钢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沈文荣每次重大的投资决策都是正确的,而且时机恰到好处,因此不得不承认他具有独到的商业眼光。总结沙钢为什么会从很小的规模、很小的投资做大做强时,周希增认为沈文荣本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他选择的每一个项目都获得了成功。“作为一家钢铁企业,投资恰到时候是很重要的。”周希增如是说。
中国钢铁业是一个著名的产能过剩的行业。2009 年 12 月 3 日,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称要抑制钢铁产能过剩,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2008 年,中国国内消费的钢材量达到 4.6 亿吨,据周希增估计,2009 年中国消费的钢材量至少 5.4 亿吨,这大大超出了许多人年初的估计。周希增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多个原因。首先,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是大家普遍知道的一个原因。其次,汽车、家电的需求上升也拉动了国内钢材的需求。再次,中国对钢材的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拉动因素。周希增告诉记者,现在中国很多建筑都是外国设计师设计的,这些设计用钢量比原来高很多。比如,北京南站如果按照传统的砖结构,钢材的消费只要 1 万吨,但现在实际建设需要的是 5 万吨,就是因为采用了钢结构。
与周希增一样,沈文荣对钢铁业的未来保持乐观。他认为,未来 30 年内不可能出现其他替代钢铁的材料,因此钢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还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作为一位企业家,他对未来中国钢铁市场也有足够的理性:“中国的钢铁消费量尽管今年是 5 亿多吨、明年为 6 亿吨,甚至后年达到 6.5 亿吨,但你不要指望中国的钢铁需求永远保持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沈文荣考虑得更多的是,如果中国的钢铁需求下降到每年 4 亿吨甚至 3 亿吨时,沙钢怎么办?在他看来,即使钢铁需求下降到 3 亿吨,仍然不能说中国的钢铁需求就不好,因为那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需求量最高的国家。因此,沙钢要考虑的是,如果需求量降下来,自己的市场份额能不能多一点,产量下降能不能少一点。这实际上是要求沙钢更具竞争力。沈文荣认为,沙钢现在虽然还不是中国做得最好的钢铁企业,但已经是做得比较强的。“做大了不一定能做强,但是做强了一定能够做大。”他说。“现在有一些钢铁企业主动来找沙钢,希望我们收购它们,但我们要量力而行。”至于将来还会不会收购其他钢厂,他的回答非常明确:“将来我们还会做收购,这是一个趋势,因为未来三五年内中国不可能再建新的钢铁厂,原有的钢铁企业只能通过收购兼并来提升自己的实力。”
2000 年,沈文荣提出了未来 25 年沙钢的中、长期规划。除了对钢铁主业提出具体目标之外,还提出要实施多元化、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准备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钢铁炉料、原辅材料、设备制造、产品延伸加工、医药制造、房地产、金融证券等方面投资发展,将面向全国,走出国门,争取使非钢产业占销售总额 30%~40%。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建设绿色钢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据他介绍,沙钢 10 年前就开始重视环保,项目投资时,在环保上投资的资金占到总投资的 15%~20%。自 2001 年以来,沙钢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投入超过 40 亿元,形成煤气、蒸汽、炉渣、污水、焦化副产品回收等五大循环利用圈,转炉实现了负能耗炼钢,还形成了年利用煤气发电 30 亿千瓦时的能力,每年从中获得的综合经济效益占企业总效益的 30% 左右。
眼下,沈文荣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年龄。2009 年,他已经 63 岁。30 多年来,中国农历新年第一天他从来没有休息过,虽然儿子已经进入公司,任财务总监,但他告诉记者,由儿子直接接班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他这个位子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一份工作,需要承担责任,而且做这个工作需要知识的积累,如果不能胜任的人接任,公司可能会失控。“公司对于接班人的安排已经有了明确的框架,我们这个班子(管理层)还是不错的,我们不是家族企业,是股份制的公司。”沈文荣最后自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