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现在开始
2007年前后,李宁开始了一系列关于品牌形象的内外部市场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李宁在全体育类品牌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在每个单项的体育项目中,李宁品牌缺少足够的竞争力;更令李宁管理层意外的结果是,25岁以上的消费者,对李宁品牌的忠诚度高于25岁之下,而且年龄越大忠诚度越高,与此同时,李宁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和头脑份额高于一线城市。如果具体到标识本身,消费者认为李宁是一个年轻、积极的品牌,但是缺少国际化的观感。
这个调查结果显然与打造国际化品牌的战略目标相距甚远。从2003年伊始,李宁就提出了“以战略导向获得持续性增长”。每隔五年,李宁的“五年计划”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李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以迪卡侬为代表的零售商品牌,通过控制供应链和终端占据市场份额;而以耐克、阿迪达斯为代表的消费类体育品牌,通过品牌和产品的创新获取竞争力。李宁的商业模式是后者,这就意味着李宁品牌必须占领高端市场和核心消费群——一线市场,13~26岁的年轻人群,消费单价在400元以上。
“市场份额与头脑份额是两回事,获得持续性的增长必须占据消费者的头脑份额。”集团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方世伟说。李宁选择回到专业性,这也是李宁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制胜策略。从那时起,李宁的团队不再动摇,坚决地“回到运动本质”的探索,树立其专业性的高端品牌形象。当年11月,李宁在北京成立了“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下设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鞋机械测试实验室及脚楦型研究实验室。生物力学实验室配备了世界顶尖的测试设备,进行大至运动力学,小至橡胶的回弹力、鞋的抓地能力等测试。
对运动项目的更深刻理解,让设计师们找到了创新的灵感。篮球中锋的战靴的鞋底通常比脚掌更宽,弹跳落地时对脚踝的保护更好,而如果同样一款篮球鞋在后卫脚上,这种设计反而会变成累赘,后卫需要更紧密的脚踝包裹,同时鞋底越薄越好,以适应其灵活性。李宁的设计师特别为后卫运动员设计了同步协调系统,帮助其从后跟到前脚掌的能量转换。
内外部的创新设计合作,帮助李宁的专业产品更加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位于美国波特兰的设计中心,在同中国的设计人员合作设计一款篮球鞋时,美国的设计师改变了中国设计师鞋底水波纹的设计,更注重鞋底的轻薄,原因在于美国NBA的地板打蜡、保养的频次高于中国场地,比中国场地更滑。
专业性是李宁与其他国内体育品牌的最大差别,而当李宁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竞争时,李宁的差异性又是什么呢?说到篮球,人们就会想到耐克,李宁希望通过产品线的差异强化竞争力。2008年前后,李宁开始向羽毛球项目发力。对于这个决策,李宁的高层管理团队有三个判断依据:这项运动在东南亚国家有大量的参与者,在美国和欧洲的华人圈子上升趋势明显;其次,有运动赛事跟运动场馆作为基础;更关键的是,拥有感召力和个性的体育明星。“体育资源很稀缺,一个品牌不可能占据很多运动资源,投资回报不够。”张志勇说。
签约世界冠军林丹,赞助中国国家羽毛球队,收购凯胜,李宁开始在羽毛球项目上阔步前进。为了提供过硬的产品,李宁组织了3,000多人对羽毛球进行试打,从各个角度进行测试。李宁羽毛球的退残率仅为百分之零点几,而业界平均为百分之几。
过去三年间,张志勇带领的高管团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品牌创新的行动之中。为了确保项目机密和运转高效,由公司高层李宁、张志勇、方世伟、首席运营官郭建新、国际市场系统总经理李嘉铭组成了最初的项目管理团队。在标识设计之初,他们就约定,标识的最终决策权集中在公司创始人李宁和现任CEO张志勇手中。当五个人在一起讨论第一版标识时,李宁放弃了选择。在第二轮讨论时,设计师与李宁、张志勇逐渐理清了三条主线:品牌的根本在于李宁作为体操选手,其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宁交叉动作;二是人的概念,让真正爱运动的人体验运动;三是跟原来的标识有延续性。
事实上,所有的品牌革新都必须回到品牌的核心DNA的创新与提炼之中。以东方文化为背景,在多年赞助国家队运动项目的基础上,李宁提炼出了四大内涵:灵敏,平衡,柔韧,精准。为了让员工更好地将这四个新内涵转化为设计语言,方世伟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深入浅出的宣讲工作。以平衡为例,很容易在产品上形成左右对称的设计。但是,平衡却并不是如此简单。“杂乱的内容通过有效地组织,也可以重新回到平衡。”方世伟说。设计师们逐渐发现,运动鞋底的支撑和稳定就是平衡。于是,支撑和稳定被纳入了平衡的设计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