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高粱红了:山水相依的共富新篇

2022-09-23

倘若打开贵州的地图,不难发现其被群山环绕。以前,当地有句谚语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想在崇山峻岭间发展好经济,由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而高粱种植似乎为贵州开辟了一个解题思路。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九月秋风正飒爽,高粱熟来红满天。

红红火火,正是罗启勇等农户对日子的盼头。

田间高粱穗垂头

1. 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粱红了

贵州省仁怀市后山乡田兴村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曾属于国家一类贫困村。从茅台镇驱车前往田兴村,至少需要两个小时。从导航软件上看,两者的距离仅有约60公里,但山路崎岖、坡陡、弯多。透过车窗往山上看,侧V字形的公路在林间时隐时现,白色汽车就像桑蚕般在绿叶上小心翼翼地挪动。

抬眼望山坡,高粱、玉米、绿树等或成片、或零散地分布着。山风扫过,沉甸甸的高粱穗垂头摇晃,像一张张红艳艳的雀跃的笑脸。而比高粱还显喜庆的,是罗启勇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此时的他站在齐人高的高粱旁,左手握住穗下约两寸处,右手持镰刀割下。一手割,一手抓,待左手抓满后,再用高粱叶扎成小把,放入竹背篓或编织袋里。

村民收割高粱

这是他种植高粱的第六个年头。2017年,由于三个孩子都外出打工或求学了,此前一直种植烤烟的罗启勇面临家庭劳动力不够用的问题,正巧村里在推行“企业+政府+基地+合作社或农户”的合作模式。综合考虑后,罗启勇加入种植队伍,成为村里参与订单高粱农业的先行者。

“高粱好养活又省心。”罗启勇像介绍自家孩子一般细数种高粱的好处:一是对劳动力要求低,他与老伴两人就能种好18亩高粱地,也就播种和收割时较费力些;二是除劳动力外几乎不用其他投入,种子、有机肥等农资都是免费提供,销路也稳定,且到款准时;三是田间管理相对简单,除了播种后两三个月打一次生物制剂,只需时不时用锄头清除杂草,灌溉就靠自然降水;四是综合经济效益高,可弹性地去周边打零工,增加收入;五是种植全程有保障,遇到病虫害或干旱等问题,茅台与合作社都会及时提供帮助。

罗启勇将高粱穗从竹背篓拿出来晾晒

有了罗启勇的带头示范,不少村民陆续将主要种植作物从烤烟改为高粱,罗修平就是其中一员。2020年,罗修平开始种高粱,当年收成9,000多斤,收入4万余元。“种高粱感觉可轻松多了。”他乐呵呵地说道。加上高粱“好养活”,他有多余的时间去打零工,一年能再增收一两万元。

在种植高粱的过程中,罗修平遇到问题都会找罗启勇请教。靠着“传帮带”的田间实地教学,新农户能迅速入手并积累经验。与此同时,茅台与合作社每年都会在村里组织一两次面对农户的专题培训。以茅台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其专门建立了酒用高粱种植科普基地,每年培训高粱种植技术300余(次)、15,000余人(次)。而高粱种植质量的检测也是茅台重点关注的议题。

茅台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粱种子库(局部)

“每年,他们都会来田里检测四五次。”罗修平说的他们就包括了茅台物资供应中心的马亮中。走访合作社和农户,深度参与田间管理,便是马亮中的重要工作。“听农话,做农事。”这是他总结的与农户相处的六字秘诀。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他时刻注意农户的需求。

2017年,马亮中在常规走访中发现仁怀市火石岗乡富兴村的部分农户未能及时领到有机肥,在给公司领导写的报告中第一段就反映了该情况,促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而自2018年贵州茅台原料供应链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后,如今马亮中在手机客户端上就能实时查看农资发放、高粱种植和收购等情况。

2、丰收不再只能靠天收

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罗启勇弓着身子用手将收割好的高粱穗摊平。阳光下,红褐色的籽和竹绿色的秆交错,竟有一种自然凌乱的美感。罗启勇捧着高粱咧着嘴笑,这将变成他今年的主要收入。但他又隐隐地有些担心:自7月起雨水少,是否会影响高粱收成。

而距离田兴村两个多小时车程的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的农户就少了这个烦恼。自2017年起,茅坡村开始陆续将零散的土地整理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立了茅台酒用高粱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集中整治土地为茅坡村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坡改梯”后可供机械作业的高粱基地

村里农户杨存强自2002年开始种植高粱,从起初的几亩到2021年的35亩,家庭收入节节攀高,甚至还配备了一间农机具室,拥有粮食水测仪、旋耕机、起垄机、覆膜机、除草机、喷雾器、脱粒机、清选机等十余种小型检验设备和农业机械。

据统计,2021年茅坡村种植高粱5,310亩,实现高粱产值1,450万元,农户年均高粱收入3万余元。2022年茅坡村高粱收割更加机械化,据村民反馈,使用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割20多亩地,比原来手工收割的速度快了十多倍。

值得庆幸的是,田兴村的高粱标准化基地正在建设中,主要包括1.6公里的机耕道、6米的排洪渠、2,6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和烘干机,计划实现机耕、机播、机收等生产过程机械化全覆盖。而随着土地从小块归并成大块,散户种植也将变成集体经营。

“到那时,农户可以土地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拿到保底收入和利润分红,还可以通过在合作社务工拿到工资。”田兴村主任罗修强介绍,2022年村里高粱种植地有2,000多亩,若高粱标准化基地建成,将新增2,000多亩高粱地。“将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3、用发展思维读懂农村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贵州,耕地少而喀斯特地貌多。勤劳质朴的贵州农民在山地农业、特色农业上下足了工夫。粒小、皮厚、扁圆、耐干的高粱就像为这片土地量身定制一般,种植历史悠久。《贵州通志》就有记载:“按黔省所产之酒,以仁怀茅台村之高粱最佳。”

山间树木繁茂

据了解,1986年,仁怀县设立高粱基地用以筛选高粱品种。经过三年的反复试验,特矮秆高粱脱颖而出,成为当时茅台酒的酿造品种。2008年,用特矮秆高粱和小红缨子高粱杂交出的红缨子糯高粱,成为酿造茅台酒的优质原料,也成为唯一指定的高粱品种。

如今罗启勇等农户所种植的正是红缨子糯高粱。也许只有耐蒸煮、耐翻造的红缨子糯高粱,才经得起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考验,成就一杯“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的茅台酒。

农户们选择为茅台种植高粱,恰是用“脚”投出来的票。从2002年的2.0元/公斤到2022年的11.2元/公斤,茅台酒用高粱收购价不断提升,20年间增长了5.6倍,且远远高于普通高粱的价格。

正如农户们所公认的:“成本只有劳动力。”因为从2019年开始,茅台为每亩高粱地免费配送100公斤有机肥和1斤红缨子糯高粱种子;2021年起,配送有机肥每亩增加到150公斤。经济投入少,销路还不用愁,这对农户而言很重要。而在山路多的贵州,稳定地连年种植高粱更显得划算,交售时去就近的粮站,光是运费这一项就能节省一笔开支。

村民喜迎丰收

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种植高粱也许不能获得最高的收入,却是因地制宜的优选。由于高粱种植期间播种和收割是最为忙碌的时刻,在劳动力有限的条件下,田兴村自发形成互助式经营特色。“今天你家收割,我来帮忙;明天我家收割,你来帮忙。”罗启勇解释说,这就像互相帮彼此的背部挠痒,而且不计较亩数,也完全不收费。可见,高粱的种植也有助于乡情的维系。

而在农村的年轻劳动力涌向更发达城市的现状依然普遍的当下,在田兴村等地发展高粱种植,无疑能让愿意留下来的青年“有所种、有所依”,也能让返乡者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4、厚植三农绿色沃土

为了详细、科学又明确地指导农户种植高粱,《原料基地适用技术手册》等培训资料应运而生。如今高粱交售质量的标准,不少农户都熟记于心。杨存强甚至都快能背诵了:“一是干,粮食水分含量不能过高;二是净,无虫、无虫蚀粒、无霉变粒、无病斑粒、无夹杂物、无破碎粒、无带壳粒,且无农药残留等污染;三是饱满,千粒重需符合标准;四无污染,不能在高粱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使用违禁物质,不能用水洗或用电(用火)炒高粱,不能在沥青路面上晾晒高粱。”

而这些标准不仅要记住,更要行动。从茅坡村驱车返回茅台镇的路上,有好几处地方,路一侧是对齐排列的三四栋小楼房,各家门口放着一台绿色的脱粒机。高粱穗从进料口放入,秆和粒自动脱离后分别从不同槽口甩出。脱好的高粱粒被平平整整地摊放在水泥地板上,在阳光照耀下就像一片红色的细沙。

为了让晾晒更加充分,农户丁大姐有时如赤脚“踏浪”般,在高粱粒上蛇形趟动,有时操着齿耙来回翻搅,有时拿着竹编簸箕颠晃过筛,虽然忙碌却笑意盈盈。而资深的高粱农户,不少已练就了“梭手干湿、口咬听声、眼观饱圆”的特技。

丁大姐用竹编簸箕过筛高粱粒

为了保证优质高粱的来源,茅台在仁怀市及毗邻地区建设高粱基地,酿酒所用的高粱全部来源于此。每年,有关部门都会对高粱基地进行全面检查,对基地环境和高粱进行采样检测。

而罗启勇等农户都晓得要用有机肥,因为“它是从酒糟里来的,用了能减少对土地的伤害”。在他们看来,高粱全身都是宝,除了高粱粒外,剥籽的高粱穗可以做扫帚,秸秆还可以卖给饲料厂。物尽其用,正是农户们勤俭持家之道。

种植高粱之余,罗修平有一份零工是去林间除草,他解释道:“把草除掉就不会跟树木抢水分。”而村里广播时不时发出“爱林护林”“不燃烧高粱秆、玉米秆”等呼吁,潜移默化中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认识。据罗修强介绍,村里的家庭垃圾都由专人上门收取再统一处理,还有专人受薪打扫公共环境卫生。

高粱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企业+政府+基地+合作社或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好水、好土、好高粱,才能酿造纯正的茅台酒,才能保障高粱农户的长远收益,才能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孕育丰沃的水土之源、打造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

5、让高粱红生生不息

从2017年至今,伴随着高粱一年又一年的收成,罗启勇的三个孩子有的成了家、有的顺利完成学业、有的学得一技傍身,他深深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变轻了。罗修平则将卖高粱攒下的钱给儿子投资做生意、为家里添置新家电,他感慨道:“我想一直种下去。”

而这些年,也是田兴村发展转型的关键期。2017年,村里还有50多户需要改造危房,有30多公里道路需要硬化,有100多户尚未喝上安全自来水……如今,房屋修缮好了、路通了、水也接上了。

进村山路旁的高粱

“村里还建成了4处文化广场,提供各种健身器材供村民使用。”罗修强说道。居住环境变好了,家庭收入也稳定,高粱种植是农户的支柱性收入,但不是全部收入,田间管理的弹性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开展其他渠道的创收工作。而高粱种植年限和经验的积累,又令他们能更高效地完成种植工作。

“高颗大穗有光华,万垄参差斗晚霞。”高粱籽粒的饱满度,何尝不是农户对生活的满意度。而所谓的“经济”,按现代人的定义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若在中国古代,其意应为“经世济民”,即“治理世事,富裕民生”。通俗来讲,就是想方设法让民众过上好日子。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倘若打开贵州的地图,不难发现其被群山环绕。以前,当地有句谚语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想在崇山峻岭间发展好经济,由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而高粱种植似乎为贵州开辟了一个解题思路。

贵州山间破碎的土地改造前后对比

高粱作为酱酒生产和酿造的主要原料,可以成为贵州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指出,发挥赤水河领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要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现代种业、特色优势杂粮、优质稻推广。

近几年,赤水河领域的茅台等高端白酒“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漂洋过海、声名远播。酒企们需要更多的高粱和更稳定的产能,进而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以工业反哺农业”,推动高粱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推动白酒的产区化。目前,高粱产业成为仁怀市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该市探索出了“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也发展成为中国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

作为白酒行业的领头羊企业,茅台在仁怀市、习水县、金沙县、播州区、汇川区等五县、市、区规划建设了98万亩茅台酒用高粱基地,年产能20多万吨,每年带动近15万农户实现增收。而茅台酒用高粱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或将成为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之路上的一大因地制宜的范本。

高粱种植的背后,稳定的合作模式给农户带来了安心,保质的种植方式给农户带来了信心,可观的交售收入给农户带来了开心。这也让他们与脚下土地的关系愈加亲密、和谐。而在一浪接一浪的高粱红下,生活的佳酿正在调制中。

(该文章由今时传媒提供。文责自负,与《财富》(中文版)无任何关系,本刊不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责任。)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