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完成三年整改。公告称,阿里巴巴严格规范自身经营行为,认真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合规管理制度,提升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服务水平,合规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021年4月10日,阿里因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受到了市场监管总局的行政处罚。阿里被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的4%,计182.28亿元罚款。这至今都是中国反垄断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罚单。
面对判罚,阿里马上表态“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在之后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停止“二选一”垄断行为,不再要求平台内商家只能在阿里平台上开店。
与此同时,在政策层面提出的“互联互通”方面,阿里也有所动作。虽然中国互联网巨头之间生态城墙的打通不能靠一日之功,但作为老牌巨头,阿里与腾讯实现部分互通依旧意义深刻。
目前,阿里旗下平台饿了么、优酷、大麦等多个平台已接入微信支付。近日,淘宝特价版App也新增支持微信支付。但截至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淘宝和天猫还未对微信支付完全开放。
在这三年中,公司内部和面对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阿里在2023年3月启动了“1+6+N”组织变革,意在激发各业务集团和公司的创新和竞争力,让各业务集团更加独立地面对市场挑战。原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已于去年下半年完成职务交接,现在专职担任阿里云智能集团的董事长兼CEO,老一代领导者蔡崇信重回台前。
在阿里被监管笼罩的日子里,同在电商领域的京东和拼多多快速发展,其中,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而阿里自2020年年末达到8000亿美元市值,股价触及319.32美元的高点后,在多方面的压力下步步下跌。目前其股价徘徊在80美元上下,跌至高点的约四分之一。声势已远不及当年。
对三年前处于鼎盛期的阿里而言,与182.28亿元的罚款金额相比,这张罚单更大的影响是,让这家巨头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它的种种优势在反垄断的整改指令下都有打折扣的风险。因此,来自市场和资本的信心减退,对公司而言才是最大的负面因素。
如今,阿里整改完成,官方第一时间回应道:“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创新,坚持合规经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8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正式完成香港联交所和纽交所的双重主要上市。此举能够分散风险,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提升全球市场知名度和投资者基础。整改的结束是阿里让公众对其重拾信心的转折点,但信心的重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随着过去几年反垄断在国家层面的监督下收获了可见成果,近期,市场监管的目光开始看向内卷式恶性竞争。
《经济日报》8月初的一篇文章指出,当竞争演变成恶性“内卷”时,就容易扭曲市场机制、破坏市场秩序,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内卷式”恶性竞争没有赢家。与此同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已于2024年9月1日起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受市场环境影响,未来一段时间采取的措施大概率以提振信心、活跃资本市场为主。阿里曾面对的来自监管的严厉手段,再次用于整顿今日不合规企业的几率很小。但有阿里的前车之鉴,逆风而为可能会影响到资本的选择。
在此趋势下,“内卷”的公司们已开始自我审视并主动做出调整。
拼多多因拼低价和“仅退款”等偏向消费者的动作,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引得多家电商平台效仿。但近期,包括淘宝、京东在内的多家效仿者已开始转向。拼多多也在顺应风向主动做出改变,哪怕这种转变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公司收益。
在交出利润三位数增长的优秀财报当天,拼多多却经历了一轮股价暴跌,收盘跌逾28%,创上市以来单日最大跌幅。这与董事长、联席CEO陈磊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交流会上的发言有关。他主动释放悲观信号称,接下来公司短期的利润不排除会有波动,但是利润逐渐下降的大方向是不可避免的。
8月26日,拼多多宣布投入百亿资源扶持新质商家,并推出交易手续费减免计划。未来一年,预计减免优质商家100亿元交易手续费。过去,在拼多多拼低价的经营模式下,只有少部分有工厂背景的商家能赚到钱。而如今拼多多也开始着力于小型商家的扶持,并且开始对仅退款功能松绑,兼顾多方利益。
在气氛低迷的今天,信心是黄金。政策方向逐渐明朗的情况下,只有顺势而为的公司才能让市场对其抱有长久的信心。(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