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的春天,快来了;一级半市场的春天,已经来了。”在智驾芯片龙头公司地平线于港股上市的日子,在笔者被此消息刷屏的朋友圈中,一位投资人如此感慨道。
10月24日,历经三年上市路的地平线正式登陆港交所挂牌上市,募资总额达54亿港元。这是今年年内港股规模最大的科技IPO,也是除两地上市募资外规模最大的港股IPO项目,无疑会令近几年来深受IPO退出通道所困的PE/VC行业“虎躯一震”。
2023年,地平线在中国市场低阶和高阶智能驾驶芯片份额均位居第二,分别仅次于Mobileye和英伟达。这家中国智能驾驶芯片领域装机量最大的供应商IPO,发行价定在3.99港元,开盘即大涨,一度涨超37%,市值最高超700亿港元。此前一天的暗盘交易日中,其收盘价涨幅36%,报5.43港元,已经为上市首日的高开铺路。但暗盘交易未能预期到次日该公司股价震荡会如此剧烈:早盘尾段,地平线涨幅已经缩减到约5%,下午短暂冲高后一路走低,尾盘涨幅几近抹平,收盘价报4.02港元,勉强保住发行价。
这凸显出境外投资者对这类虽代表硬科技方向但业绩可靠性仍待检验的创新公司观点分歧较大,毕竟地平线的发行价与2023年D轮平轮(即估值相若),而与2022年7月C轮投后相比,甚至还有5.89%的折价。换而言之,二级市场投资者在上市首日收盘价附近买入,相当于在IPO前的C轮进入。
2015年成立的地平线,在过去十年中吸引了100多家投资机构,既有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也有上汽集团、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汽车行业头部企业。其在C轮融资更是分为多个小轮次,成功筹集了超过预期的资金,为公司提供了更强的竞争地位。但在此轮入局的众多机构面临的境况是,在公司估值前景未明的情况下,只能继续充当“时间的朋友”。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营业收入从4.67亿元持续增长至2023年的15.52亿元,年复合增速达82.3%。但由于大规模持续投入,地平线的盈利能力仍需提升,2021年至2023年其经调整后的亏损净额分别为11.0亿元、18.9亿元、16.4亿元,且预计2024年全年亏损会大幅增加。
科技行业“烧钱换市场”是常态,但在市场氛围变得更为谨慎的当下,地平线显然需要更好地平衡投入和产出,才能换取投资者更多的信任和真金白银的支持。以此来看,IPO对地平线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正如该公司创始人兼CEO余凯在今年3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之日发布的朋友圈所言,“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这不是终局,甚至不是终局的开端,这也许只是序幕的终章)”。
地平线的上市之路颇为坎坷,也是中国科技公司近年来在迷雾中前行的一个缩影。
早在2021年,多家媒体就曾报道地平线或将在A股科创板上市,但未再有下文。很快地平线又被曝出计划赴美IPO,但由于海内外资本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该计划也未成功。直到今年10月8日地平线表示在港交所正式通过聆讯,才宣告其即将踏入港股市场的里程碑。
抛开美股来看,就资本运作的便利性和国际化程度而言,港股对于地平线较之于A股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不过,如果是从估值角度,科技或创新公司在当前的港股显然受到与A股相比更严苛的审视。
另一家连年亏损的AI芯片公司寒武纪,截至2024年3季度末市净率达到34倍,市销率则超过200倍,远远高于英伟达,而截至10月25日,其市值已达到1800亿元左右,是地平线的近三倍——A股科技股的“泡沫”,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地平线若在A股上市,会是何种盛况?但这只能是假设。对于多数公司尤其科技公司来说,当前A股IPO依然困难重重,甚至北交所的门槛都远高于港股。这导致A股优质的科技公司相对较少,这种稀缺性加之新质生产力和国产替代等概念的强力助攻,又会让投资者更愿意为寒武纪这类主要靠“市梦率”支撑的科技股支付高价。相比之下港股投资者无疑更理性,毕竟他们的选择更多,而且在境外市场,地平线这类公司的估值要直接对照英伟达。
尽管如此,地平线的上市依然为中国创投圈和港股市场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类项目如果能更多的上市,会让一级市场又变得热闹起来。”另一位投资人在与笔者谈及此事时欣喜地表示。(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