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内卷式”竞争成为描述资源低效利用和过度内耗的热词。中央多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强调破除不必要的内耗,释放经济活力。
什么是“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源于人类学概念,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内部成员通过重复性、无意义的过度投入进行竞争,最终导致整体效益下降。在经济领域,“内卷式”竞争通常表现为:
成本堆叠但无效益增长
企业或行业为争夺市场份额,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价格战或非理性扩张,但边际收益递减,甚至陷入亏损而难以自拔。
资源配置的低效与浪费
竞争者往往将资源投入形式大于实质的活动,如过度包装、夸张营销,而非创新研发。
短期导向与发展困局
行业内过度关注短期表现,而忽视长期竞争力的培养,导致技术停滞、市场疲软。
恶性循环导致集体困局
“内卷式”竞争呈现出“零和博弈”的特点,企业为了防止被市场淘汰被迫跟进,但最终形成了低效运转的行业生态。
“内卷式”竞争的危害
行业利润压缩,难以形成长期增长动能
竞争者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看似消费者获益,实则削弱了行业盈利能力。例如国内网约车市场的补贴大战,短期内刺激了用户增长,但企业在补贴支出后难以实现长期盈利,陷入“越扩张越亏损”的困境。
创新投入不足,技术进步停滞
“内卷式”竞争偏向外在形式和短期利益,减少了研发和技术创新的空间。例如,部分家电行业追求外观微创新而忽视功能提升,导致产品差异化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
产业间发展失衡,资源错配加剧
内卷行为往往使资本和劳动力集中在低效行业,难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例如房地产行业多年来吸纳了大量社会资源,却因过度开发导致库存过剩和资本沉淀,挤压了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空间。
长期经济环境受损,竞争失序
内卷不仅削弱了市场活力,还可能导致行业垄断。一些企业通过价格战击败对手后,提高价格或形成技术壁垒,最终抑制了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
现实中“内卷式”竞争的典型案例
网约车平台的价格战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网约车平台采取高额补贴策略,导致行业整体陷入低利润或亏损状态。补贴一旦取消,用户流失率显著上升,行业生态难以持续。
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开发
许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投资,导致住房库存积压,同时对制造业、消费等领域造成挤出效应,削弱了经济结构优化的基础。
消费领域的低价竞争
电商行业的“低价战”层出不穷。部分平台为争夺市场推出大幅折扣,但最终因利润空间被压缩,影响了供应链上下游的健康发展。此外,消费者对低价的期待进一步推高了商家的运营成本和压力。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盲目扩张
新能源汽车作为朝阳产业,本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但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补贴,短期内盲目扩产,导致低端产品过剩,资源浪费严重。
怎样做好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作?
“内卷式”竞争的治理需从体制、机制和市场三个层面展开,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完善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恶性竞争行为的干预,避免价格战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互联网平台和重点新兴产业中,反垄断执法需保持高压态势,同时防止行业垄断。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
以政策引导资本和劳动力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流动,减少对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过度依赖。通过完善投资环境和鼓励研发补贴,促进全社会资源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
强化创新激励,打破内卷僵局。
通过科技研发基金、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专注于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形成以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应优先扶持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遏制低质产能扩张。
推动行业协作,实现良性竞争。
通过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创新,形成“竞合”机制,减少重复性投入。例如,鼓励行业协会搭建共享平台,推动数据和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效率。
优化考核指标,引导企业专注长远发展。
政府需推动建立以长期效益和社会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避免单纯以市场份额或短期利润作为评价标准,引导企业聚焦高质量增长。
前瞻性思考:构建高质量竞争生态
治理“内卷式”竞争的核心在于优化经济运行环境,提升市场活力。未来,我们应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建立可持续竞争生态,逐步实现从“内卷”到“竞合”的转变。通过多方协作与制度完善,引导企业竞争方向从“价格”转向“价值”,从“投入”转向“效率”。
在数字经济和新能源等领域,更需构建全球化视野下的竞争机制,推动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技术标准和产业链韧性。这不仅是内卷治理的目标,更是中国经济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内卷式”竞争既是资源浪费的象征,更是产业升级的阻碍。唯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整治,才能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正如中央多次指出的,“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国经济需要的不仅是减少内耗,更是建立一个公平、开放、可持续的竞争环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衍行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杜晓蕾